俞 敏
(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縣治蝗滅鼠工作站,新疆哈密 839200)
淺談如何做好蝗蟲防治工作
俞 敏
(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縣治蝗滅鼠工作站,新疆哈密 839200)
蝗蟲是高度有害的遷徙,是主要爆發性的病蟲害,防治蝗蟲是一項特殊的減災任務,農業部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區必須高度重視加強領導,認真組織,有效增加監測和預防強度。關鍵領域應進一步落實蝗蟲防治工作部門責任制和部門責任制,建立蝗蟲防治部門領導小組或總部,明確負責,分工負責編制預防和控制工作,以確保組織,資金,材料和技術措施到位。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做好蝗蟲防治工作提出一些個人觀點。
蝗蟲治理;預防工作;控制技術
蝗蟲是中國農牧業生產的重要災難,也是世界上嚴重的災難。各級農業部門要密切關注蝗蟲的發生,發展動態,精確控制時間,及時組織預防和控制工作。大多數農業技術人員要穿透第一線蟲害防治,做好技術指導和服務工作。在具體的防治工作中,應采取措施,防止和控制阻塞和總控制,地面控制和飛機控制,質量控制和專業隊控制,應急控制和生態控制措施,提高控制技術的內容和效果。同時注意防毒和熱安全,防止人,動物中毒等傷亡,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生物敵人,質量和數量,完成預防和治療任務。
在“改治并舉,根除蝗害”的治蝗方針指導下,綜合采用生態治蝗、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蝗災治理措施,我國的蝗蟲測報、防治和飛蝗發生基地的改造取得了極其顯著的成績。
生態治理針對東亞飛蝗的不同蝗區(濱湖蝗區、沿海蝗區、河泛蝗區、內澇蝗區、草原蝗區)結構和功能的特點,提出相應的生態學控制技術,如農業結構調整、水位調控、天敵保護利用、合理放牧、植被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等,是長期控制蝗災的有效途徑。
1.1 農業結構調整
提高復種指數,避免和減少撂荒現象。因地制宜,合理規化農、林、漁等產業。在灘地種植蘆葦、黃花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在蝗蟲重災區種蓮藕、養魚等。充分利用蝗區自然條件,大面積種植大豆、牧草、西瓜、油菜等飛蝗厭食作物,并對農作物實行輪作、間作、套作,減少蝗蟲食料,抑制蝗蟲的發生。
1.2 水位調控
低洼內澇及濱湖、河泛等類型蝗區的改造,首先應從興修水利入手,旱、澇、蝗綜合治理。在水利工程設計方面,要注意排灌兩方面的問題,要求大雨不成澇災,無雨不怕旱。在治理主要河流的同時,要抓緊時機,興建或恢復農田排灌設施,做好山、水、田、農、林、路的綜合治理。
1.3 植樹造林
在蝗蟲發生基地大搞植樹造林,使其密集成蔭,綠化堤岸、道路,改變蝗區的小氣候,減少飛蝗產卵繁殖的適生場所。這樣既綠化了環境,又減少了蝗蟲發生數量;同時,植樹造林還有利于鳥類的棲息,提高蝗蟲天敵存量和控制蝗蟲種群。
1.4 加強牧區管理和草原建設
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種綜合措施,增加草原生態的生物多樣性,改變蝗蟲發生的適宜環境,改變生態小氣候,從而控制草原蝗蟲。
生物防治是一種可持續控制蝗災的新途徑,包括微生物農藥(如綠僵菌、微孢子蟲、痘病毒)、植物源農藥(如天然除蟲菊酯)、昆蟲信息素(如蝗蟲聚集素)等。
2.1 蝗蟲致病微生物及其利用
(1)蝗蟲微孢子蟲。國內研究較早且較成功的蝗蟲致病微生物是蝗蟲微孢子蟲。蝗蟲微孢子蟲具有較廣的寄主范圍,已知蝗總科90多種蝗蟲均易感染。 運用蝗蟲微孢子蟲防治草原蝗蟲的成本可比化學殺蟲劑降低1/3~1/2,且操作簡便(噴霧、撒餌均可),在草原蝗蟲種群中可長期流行和傳播。此外,蝗蟲微孢子蟲還可與卡死克等特異性殺蟲劑協調應用或混配使用,實現了速效與長效、化防與生防協調治蝗的目的。
(2)蝗蟲致病真菌。在所有的病原微生物中真菌可能在蝗蟲種群自然調控中起主要作用,真菌在經過引進后可廣泛流行從而大量殺死害蟲種群。常用的蝗蟲病原真菌包括絲孢類的白僵菌、黃綠綠僵菌、小團孢屬以及結合菌類的蝗噬蟲霉等,在這些致病真菌中,使用半知菌類孢子作為真菌殺蟲劑具有快捷、有效的前景。
2.2 蝗蟲天敵動物及其利用
對蝗蟲有抑制作用的天敵大約有8大類70余種,包括菌類、線蟲、螨類、昆蟲類、蜘蛛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其中昆蟲類、菌類、鳥類等已被作為生物防治手段加以研究利用。
(1)天敵昆蟲。蝗蟲的天敵昆蟲在減少靜態蝗蟲群集和群集種群的增長速度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蜂虻科、麗蠅科、皮金龜科、食蟲虻科、步甲科、擬步甲科、麻蠅科和緣腹細蜂科等天敵昆蟲在治蝗中具有較大的潛力。
(2)鳥類。許多鳥類如粉紅椋鳥(俗稱“鐵甲兵”)、灰椋鳥、喜鵲、灰喜鵲、百靈鳥、烏鴉、池鷺、小白鷺等都是捕食蝗蟲的能手。用鳥類滅蝗雖然不如化學治蝗效率高,但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且能有益于蝗災的可持續治理。
化學防治是蝗蟲綜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在蝗蟲大暴發時采取的主要應急方法,其滅蝗率高達90%以上。化學農藥治蝗具有經濟、簡便、快速、高效、效果較穩定等特點,特別是應用飛機噴灑農藥,速度快、效率高,對于大面積、高密度猖獗發生的蝗蟲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研制對害蟲毒性強、效率高,而對人畜無害的新型環保型農藥,是治蝗技術上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
綜上所述,蝗蟲治理工作是非常艱巨的。因此,蝗區各地要加快蝗蟲地面應急防治站、治蝗專用機場等基礎設施在建項目建設步伐,保證工程質量,盡快投入使用。要充分發揮國家治蝗建設項目的作用,積極組織科研、教育、推廣等部門,加強蝗蟲災變規律研究,加快高新技術的開發及應用,大力推廣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等新技術,提高防治技術含量和到位率,推進蝗災的可持續治理。
[1] 高寶嘉,張執中,李鎮宇.封山育林對昆蟲群落結構及多樣性穩定性影響的研究[J].生態學報,1992,12(1):1-7.
[2] 萬方浩,陳常銘.綜防區和化防區稻田害蟲-天敵群落組成及多樣性的研究[J].生態學報,1986,6(2):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