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陽縣農機局 周 平 顏復江
搶抓機遇 加壓奮進全力推進農機化事業新發展
■ 桂陽縣農機局 周 平 顏復江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基礎產業,農業的現代化是破解農業和農村發展中的難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十三五”時期是桂陽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桂陽縣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的重要時期,也是桂陽縣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桂陽縣農機部門將緊緊把握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神,加強農機技術推廣示范工作,促進全縣農業機械報廢更新換代,加快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的發展,全面提升農機整體裝備水平。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議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優化、農業規模化經營擴大等都將為農機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中央一號文件已明確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有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把農民于加快對高效的經濟作物、養殖業等生產機械的潛在需求釋放出來,提升林果業、養殖業的機械化水平。農機部門要緊緊抓住中央一號文件政策導向,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契機,繼續推進優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培植現代農機合作社,全面推進煙草、水稻、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拓展農業機械作業領域與范圍,大力推廣優質高效生態環保農機具和農機化技術,全力推動農機產業發展等多項具體工作。力爭到2020年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10.5萬臺/65萬kW,大中型拖拉機與機具配套比達到1:5,機耕水平保持在95%以上,水稻機插水平達到40%以上,機收水平達到95%以上,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5%以上。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機化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是建立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不改變現有的生產關系,不觸及農民的財產關系,提高了農機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戶分散購置機具帶來的投資浪費,有效解決了機具供應需求與生產效率的平衡問題。并且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機化事業的全面發展,搭建起了政府部門與農民的橋梁和紐帶,減少農戶分散投資的風險,適應了農村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目前,桂陽縣農業生產模式仍然是以家庭模式生產為主。全縣擁有農機專業合作社26家,其中建設現代農機合作社的8家;全縣農機合作社資產總值達9230.55萬元;年服務農戶達21866戶,作業面積達9.97萬畝(1畝=667m2,下同),年服務總收入達2586.46萬元以上。
由于農業生產投入大、勞動強度高、效益偏低、抗自然災害能力差等原因,廣大農村中年輕人基本選擇外出務工,空巢老人和留守孩子不斷增多,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年齡結構比例失衡,嚴重制約著全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要改變目前這種現狀就必須破除這種家庭式農業生產模式,通過土地流轉把大量拋荒的土地集中起來連片采用機械化作業,擴大生產規模,鼓勵社會上更多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來提供農機社會化服務,解放生產力。農機部門要積極培育能夠適應現代化農業生產的農機作業市場主體,通過省政府“百千萬”工程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優先補貼農機專業合作社,引導和推動農機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農機經紀人等各類農機服務組織共同發展,力爭到2020年,各項社會化服務功能齊全的農機專業合作社達到50家。
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迫切需要農機裝備產品的多元化發展和加快產品更新換代,對農機產品功能、性能、質量和關鍵零部件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機行業需要開展專業化的服務和拓寬服務項目,解決在農業生產各個環節中農業機械化服務水平和質量,提供農機零配件供應、農機修理、農機技術培訓、農機信息技術咨詢等多層次服務。目前,桂陽縣土地流轉規模仍然不理想,拋荒地、單季種植現象還很多,農業生產效益低下,農機裝備需要轉型升級更新換代,要迅速通過政策引導、示范推廣、項目補貼、稅收優惠、信貸貼息等徹底改變桂陽縣農業生產中大中型機械數量少、新式先進農業機械少和農機產品品牌雜亂差的問題;要通過制定《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方案》淘汰20%左右能耗高、效率低下達到報廢年限的農機產品,引進一些大品牌和技術先進的綠色環保的農業機械,達到農機節能減排、農業生產節本增效的目的。
大力培育農機大戶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是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需要,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農機大戶必將在未來大有可為。近年來,桂陽縣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和國家煙草項目資金扶持帶動下,農機大戶發展迅猛,已成為全縣農村農業機械化的主要力量,在自身致富的同時帶動了農民增收,促進農業機械和新技術的推廣。為切實做好農機大戶的培育工作,首先要依托基層農機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以及陽光工程項目抓好農機大戶培訓工作,每年培育農機科技示范戶100戶左右;其次要為廣大農機大戶提供作業信息化服務,組織農機大戶積極參與訂單機械化跨區作業,在增加作業服務收入的同時注重提高農機作業質量,今年農機大戶參與完成機械化作業面積11余萬畝,占總量的50%以上;第三加強農機大戶與農機合作社的合作,積極參與機械化示范園區建設和農機維修網點建設,形成立體的農機化發展格局。
隨著全縣農業機械擁有量逐年增長,因農業機械的工作性質和總體技術水平偏低導致機具返修率也比較高。不同的產品、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經銷商各自聘請不同的維修人員,按全縣各地農機戶的需求上門服務,各自調度,南北來回穿梭,效率低、延時誤工。目前,全縣插秧機、收割機等新型機械專業維修店幾乎是空白,大問題基本上需要送到廠家維修,小問題經銷商三保人員上門檢修,造成農機維修成本過高。為優化桂陽縣農機服務格局,必須下功夫整合現有農機服務資源,把全縣的農機經銷商、生產廠家的售后服務人員和縣、鄉兩級農機維修人員進行重新整合,優化配置,擬在縣城和各中心鄉鎮組建農機維修中心7個,承擔農機企業售后服務,從而保證廠家、經銷商、農戶各自的利益,在售后服務服務方面形成良性循環,徹底改變以往的散、亂、差的售后服務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