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巍+李文峰
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課堂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也不例外。為了提高教學的實效性,環境設計專業課堂教學應當與時俱進,利用互聯網技術豐富課堂模式,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本文將對“互聯網+”對環境設計專業課堂教學提供的新契機進行簡述,并提出在此背景下,環境設計專業課堂教學展開的新途徑。
關鍵詞:“互聯網+”;環境設計;課堂教學
環境設計專業涵蓋景觀設計以及室內設計的內容。在課堂改革中,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到該專業的實際特點,利用互聯網技術促進課堂效率的有效提升?!盎ヂ摼W+”時代下,信息、技術的更新變化速度極快,為了適應社會發展與市場需求,教師應當利用先進的技術開展課堂教學,讓學生所學的內容具有實踐意義,從而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及其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 “互聯網+”為環境設計專業課堂教學提供的新契機
環境設計專業涵蓋的內容較廣,整體上具有復雜性與交叉性,涉及的專業包括景觀設計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社會學、環境心理學、美學等。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能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環境設計專業的重要性,有的學生甚至會認為一些人文學科的課程并沒有學習的必要。“互聯網+”時代為課程的建設與開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與可能,這也要求課堂教學應當創新模式,引用多種技術,從不同的視角為學生介紹相關的內容與知識,以提高學生對學科的認知與認同感,激發學生對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
環境設計專業雖然已經存在多年,但是不同高校的專業建設情況不同。大部分高校都沒有對這一專業予以足夠的重視,在資金建設以及師資建設方面投入的力度不足,相應的,專業建設的質量并不高,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也面臨很多困難。而在“互聯網+”時代,資源的共享程度以及信息傳遞的便捷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即使資金與師資不足,高校也可以利用技術進行彌補,改善課堂教學的現狀,提高教學效率以及質量,加強專業建設。
2 “互聯網+”環境下環境設計專業課堂教學展開的新途徑
2.1 建設學習資源共享平臺
近年來,各行各業都開始關注到“互聯網+”,并以此模式展開了各項活動。環境設計專業課堂建設也應當順應這一趨勢,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教師應當意識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前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需求,環境設計專業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空間,就應當對“互聯網+”予以關注。導致教學質量低下、學生積極性不高等情況的主要原因包括課堂局限性大、教學資源單一、教學模式較為枯燥等。針對這一情況,高校應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與網絡技術,積極建設資源共享平臺,為學生提供深入學習與廣泛學習的機會。不同高校的專業資源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高校之間可以進行協調與聯合,共同參與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互通有無,將關于環境設計的資料與圖書資源在網絡上實行無條件開放,讓師生均有機會接觸到優質的專業資源。另外,高校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開設專業交流平臺,組織各高校的教師展開教學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水平。眾多資源的共享與應用能夠增強學生對專業的關注度與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對專業學習產生較強的興趣與信心。
2.2 加強人才的綜合性培養
環境設計專業招生范圍較為廣泛,除了普通的文科生與理科生外,還招收相關的藝術生。這種情況導致整個專業的綜合素質水平呈現出不均衡的狀態,普通生的文化素質較高,但是專業素質可能會相對較差;相反,藝術生的文化素質可能會相對較低,但是專業素質卻相對較強。并且,在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兩類學生也會出現明顯的成績差異。學生發展的不均衡性也會影響專業建設的專業性與規范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當對“互聯網+”模式加以利用。對于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動畫等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將抽象化的內容轉化為具象的內容,以便于學生學習與理解;同時可以為學生介紹一些課外資源,供其進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與邏輯能力較差,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多種軟件為學生進行演示,讓學生理解設計與圖形建立的實際情況。例如,在講授畫面感受真實尺寸影響的問題時,教師可以通過SU軟件設計相關的模型,從直觀上讓學生感受到尺寸與畫面的變化情況,通過視覺刺激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同時輔助鍛煉學生的空間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2.3 完善工作室教學機制
教師應當利用“互聯網+”模式下便利的技術條件來完善工作室教學機制,對教學模式予以創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多依賴教材,內容單一且枯燥,不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無益于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了改善這一情況,高??梢詫嵭行F舐摵夏J?,與相關企業展開合作并設立工作室,讓學生參與工作室的項目建設,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能力與素質。工作室機制有利于推動實用性人才的培養,校企合作可以將互聯網作為媒介與基礎,學生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設計相關的作品,由教師加以引導。這樣設計完成的作品既能夠為企業創造收益,又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多瀏覽網上的優秀作品,借鑒其中的精華要素,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網絡上的設計大賽,在比賽中挑戰自我,促進自身能力的提升。學生在企業項目以及比賽中的鍛煉能夠讓學生了解市場以及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使自己的設計更加貼合實際,提高作品的實用性。
3 結語
環境設計專業自身具有復雜性與特殊性。為了促進專業的長遠發展,高校應當順應“互聯網+”發展的趨勢,積極利用網絡信息與技術開展專業建設,建設網絡資源共享平臺,擴大師生的知識涉獵面;加強對人才的綜合性培養,利用軟件或技術開展課堂教學;完善工作室教學機制,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出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畢雪微.互聯網環境下藝術設計類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藝術教育,2016(04).
[2] 胡瀾紫月.環境設計專業本科基礎教學的探索與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6.
[3] 英浩.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與教學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01).
[4] 潘慧錦,陳淑飛.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實踐研究——以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為例[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