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鴻
摘 要:高校專業理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給社會提供更多的優秀人才,提高學生在社會中的競爭力,藝術設計也是如此。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推進,教育改革已然成了一種趨勢。但如今,我國藝術設計教學模式依舊比較落后,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在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必須進一步完善教學手段、優化課程內容與結構,加快對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進度。
關鍵詞: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課程結構;創新能力
1 高校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現狀
如今,我國藝術類人才培養主要是以理論知識為主的培養模式,但是很多藝術院校與教學目標設立得不夠清晰。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社會提供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如果其培養目標不夠清晰,那么會直接影響整個教學體系,在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諸多問題。
很多傳統院校由于一系列問題,藝術設計課程的設置結構過于單一,缺乏穩定性與實踐性,沒有形成藝術設計專業特有的課程結構。在設計教學課程的過程中,通常是將理論知識作為基礎,而對于實踐內容卻涉及得少之又少。所以,在教學模式上、教學理念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學生的創造力與創新力的發展受到極大的束縛。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一些藝術設計教師過度重視理論教學,忽視了實踐教學,這對人才培養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之所以先輩被稱為“藝術大師”,是因為其創作理念、思維與大眾有所區別,能夠體現自身的獨特意識。與此同時,缺乏實踐藝術創作經驗,無法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創作出的作品也都千篇一律,限制了學生藝術思維的發展空間與思維創造能力的拓展。
如今,很多藝術院校教育手段落后,課程設置與教學方式缺乏時效性。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式教學設備與教學材料層出不窮,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不斷提高、更新。在這種大環境下,教師依舊采取傳統教學模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非常少,對學生的信息反饋也不夠重視,無法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1]
現代藝術設計教學提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也應遵循這一思想,并在實際教學中體現出來。但在實際藝術設計教學中,依舊存在很多有待完善之處,如對實踐教學缺乏一定的認識,對藝術設計專業的交叉性、綜合性缺乏重視。一部分高校并未開展實踐教學,同時也缺乏有效的實習基地,使得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現代社會需求。
2 轉變教學理念,強化實踐性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高校想要實現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就必須將當代藝術教學由單向型逐步轉向交叉型,由內向型轉化為外向型,從各個方面加強藝術設計教學改革。藝術設計學科要重點突出其實踐性、應用性的特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重點突出藝術設計教學的實踐性。針對高校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目標,我們必須加強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重新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在階段性教學中,可以通過分層教學法。例如,將四年的學習階段進行劃分,一年級以理論培養為主;二三年級主要以培養藝術能力為主;四年級主要以開發學生的創造性、創新性思維為主。通過將這些階段的知識進行整合、梳理成重專業、相統一、綜合性、創新性的交互環節。從而形成一個完善的專業實踐教學系統,讓學生能在實踐中找出自身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實現各方的協調發展。[2]
構建一個能與藝術設計專業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要重點突出藝術設計科目的專業特色,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需求。在日常實踐教學中,教師要進一步加強對教學體系的研究與討論工作,要根據藝術設計專業的特色、學生的特點、行業需求等因素,將綜合素質、專業技能、專業知識進行有效搭配、結合。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可以將設計公司的管理理念與實際教學活動相結合,設計一套全新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流程。并且,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以學生為出發點。教師在課堂中要充分發揮引導、輔助、組織作用,提倡、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與創新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藝術能力與綜合素質。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校可以大力開展“藝術文化節”等活動,并且在該活動中主要以“創新”“創造”為活動主題。另外,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必須讓學生樹立起競爭意識,給活動中的優秀作品一定的獎勵或頒發榮譽獎狀,還可以建立“榮譽墻”,將創新性強的作品以及作者掛在“榮譽墻”上,從而提高藝術專業學生創新作品的積極性。
3 構建各類實踐教學平臺,加強校內與校外結合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是為社會、學生服務的,這不僅需要高校能提供理論指導,同樣也需要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保障學生全面發展。實踐教學可以說是藝術設計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能促使學生的能力、知識、素質實現協調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強化實踐教學、培養創新能力已然成為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向。所以,在日常教育中,要進一步開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建立一個教學應用型高校。高校應積極加強與校外企業之間的聯系,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為學生提供實踐、學習、研究的發展平臺。通過校企合作能夠有效構建藝術設計平臺,在外與企業建立實踐基地與實習體系,讓企業從人才的需求者轉變為人才培養者。與此同時,學校要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建立“優良留企”的實習模式,即在企業實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在畢業之后能直接與企業簽訂勞務合同,這點能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吸引力。同時,還能讓每位學生樹立起競爭意識,使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與創造能力,不斷完善自己以適應企業的需求進而在潛移默化中踏上成為人才的道路。
與此同時,高校要建立特色研發基地,建立與藝術設計產業相關的研發平臺,如動漫設計、廣告設計、視覺設計、工藝設計等。另外,還要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創意產業人才的新型培養模式,構建學習與研究相結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并且在培養創新人才的過程中,高校必須建立起國內外藝術交流平臺,通過讓國內外知名藝術專家兼職教授、組織講座、創新作品聯展等形式,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加強國內外藝術之間的交流,定期開展藝術活動,包括專題講學、教學工作坊等,從而學習國內外一流的設計理念與設計方法,最終提高學生的創新思想以及跨文化藝術思維。
4 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藝術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多樣化、多層次、多規格的藝術設計已然成為設計主流。所以,高校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要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將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創造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同時,還要加強校企合作,以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促進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其成為具有創造力的高素質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荔.綜合類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課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6):23-24.
[2] 謝海濤.從中德藝術設計教育的差異看模塊化課程體系建設[J].裝飾,2012(1):1-2.
[3] 黑川雅之,中西元男,渡邊英夫.設計的未來考古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