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范越
中職課程中加入了禮儀修養、道德法律與經濟常識等拓展課程,這幾門課程統稱為“德育課”,課程目的是使學生樹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讓學生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德育課結合社會現實,與熱點有密切關系,而且施教對象是一批正值生理、心理上還未成熟又思想活躍的職業學校學生,這使得這門課很“難教”,而一味灌輸式的說教又使得一些學生認為德育課空洞、難學。怎樣提高教學藝術,使德育課“活”起來,真正讓學生愛學、學有所得,這是德育老師必須探討的問題。對在教學實踐中怎樣上好德育課,筆者有以下體會。
一、抓住高效課堂核心,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德育課是理論課,但不能是說教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覺得這門課有意思,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這一點在道德法律與經濟常識學習中尤為突出。法律與常識的許多知識十分抽象,學生又是首次接觸。如果教師簡單地講解概念,讓學生死背,學生興趣不大,學習效果不佳;但若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則會事半功倍。
比如講經濟常識中“需求、供給、均衡價格”這一知識點時,課本上講“均衡的最一般意義指,經濟體系中一個特定的經濟單位或經濟變量在一系列經濟力量的相互制約下,所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并保持不變的狀態”。學生對此一臉茫然,不甚理解。筆者便講了一個均衡的供求關系的故事。在一片河谷生活著兩頭奶牛和60只猴子,它們全憑自發性生活:猴子拔草給奶牛吃,奶牛產奶給猴子喝,兩相滿足。據長期統計數據顯示:每頭奶牛每天吃200斤草,產100斤奶,兩頭奶牛每天吃400斤草,總產200斤奶;60只猴子每天總共喝200斤奶,拔400斤草。剛好實現自發的供需平衡,雙方都沒有過剩產品。
學生們聽得很興奮,邊笑邊討論,大體理解了均衡的概念,“均衡是一種穩定、平衡和不變的狀態”,這樣看課本內容就好懂了。經濟學上講的“需求”“供給”“均衡價格”皆存在于各自的具體形態中,它們之間是相互制約的關系。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了,也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高效課堂教學要求教師講解要精練,因此應注意運用語言的藝術性。生動、幽默的語言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愉悅中接受知識、陶冶情操。
二、利用時事熱點,提高知識的應用性
德育課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不論是經濟常識、哲學常識還是法律常識,許多課本內容都與當前社會現實密切相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時事熱點,提高課本知識的應用性。如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美國次貸危機,2007年8月開始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報紙電臺有報道,學生對此不甚了解。筆者便在經濟常識復習中結合相關內容分析這一熱點,使學生了解到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任何一個國家必須加強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防范金融危機,學生便對課本知識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三、結合學生實際,強化教學的思想性
德育課更重要的是品德教育。現在學生接受信息面廣,思想活躍,但辨別能力差,又多感情用事,看問題易片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聯系學生思想實際,釋疑解惑,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強化教學的思想性。如在人生觀部分教學中,對于人的本性、人生價值等問題,學生思想上有很多困惑,筆者便針對具體情況,擷取一些典型事例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在根本問題上形成正確的觀念。
有一堂課筆者選擇了《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在學生就“是否值得”進行熱烈討論之后,筆者總結說,人的本性并不是自私的,舍身救人就是人類美德的體現;以八個人生命換取一個人的生命是否“值得”,不能只從物質、現實的角度去認識。從本質上講,生命的價值是同等的,那些認為這樣做“不值得”的人,即使是在求救對象與自己“一比一”的情況下也同樣不會去救人。聽到筆者這樣講,許多學生頻頻點頭。
總之,作為一門智育與品德相統一的課程,德育課的具體教學方法多種多樣,關鍵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提倡大國工匠精神的如今,教師要搞活教學,在實踐中積累認識,真正讓德育課教學活起來,真正讓學生愛學,需要做的還很多。
(作者單位:萊蕪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