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寧
微課是繼學案導學后,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又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信息化時代,它以獨有的特點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筆者就微課的起源、含義和特征,以及微課應用的必要性進行了闡述,并通過實例探討了微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一、微課的起源、定義和特點
微課起源于美國的可汗學院,它是指10分鐘以內,以明確的教學目標,用短小內容,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微課以其時間短、實用性強,贏得了廣泛的好評。
微課的主要特點:一是短小精悍,這也是稱之為“微”課的原因;二是針對性強,微課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某一技能點展開視頻教學;三是獨立而完整,圍繞獨立主題有完整的配套微資源;四是容量較小,觀看方便,方便觀看者將微課下載到手機,并可在無網絡狀態下觀看、學習。
二、微課應用于中職語文教學的必要性
1.激發興趣,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
如今,我們生活在數字化的世界,智能手機、iPad等設備的利用率非常高,教師需要投入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中職學生大多語文基礎較差,很難對枯燥的知識產生興趣。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趣味的情境可以活躍教學氛圍,通過有趣的微課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增強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學習《胡同文化》一文,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簡單介紹以胡同文化為代表的北京文化的特點和發展史,加深學生對胡同的初步感受和認識,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翻轉課堂,有利于教師有效地開展教學
微課雖小,但制作微課的過程并不簡單。這需要語文教師通過對身邊的小問題進行梳理、總結、概括,反復地研究,最后制作成微課。教師要把一節課中的重點或者難點,有針對性地講清楚、講明白,并結合課前學案導學,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或課前小組學習,從而實現課堂的翻轉。此外,很多優秀的教師有非常豐富的教學經驗,通過微課這個平臺,能夠使這些經驗廣泛傳播,為其他一線教師提供交流的機會,也提供了教學資源,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3.優化資源,有利于課程體系的建設
微課只是教學資源的一小部分,還有與課程相關的教學設計、視頻、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等教學資源。微課可以通過視頻將大多數語文知識的重難點進行整合,而且學生可以不受學習時間、學習場所的限制,反復多次地學習微課的內容,這對學生的系統、綜合學習是非常有利的。
三、微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1.微課促進了學生課前預習習慣的養成
大多數中職學生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甚至不愿意主動閱讀課文,教師還要在課堂上留出時間讓學生讀課文,這大大降低了課堂效率。正如前面所講,教師可以將本次課的學習重點制成微課,同導學案一起上傳至微信或QQ群,讓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方法、文學常識等預先進行了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微課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如前所述,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和導學案將課前的預習資料下發給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個性化預習,在課堂上,教師解決個別學生不會的問題,集中講解大多數學生不會的問題,即難點。而教師在課前制作的微課要有針對性,要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進行歸納和總結,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講出最主要的內容。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學中,重點是品味詩意的語言和學習通感的修辭方法,教師可以選取第四段的景物,從幾方面賞析其詩意語言,并教會學生欣賞散文語言的方法,學生根據導學案的要求,自行討論第五、第六段的景物描寫,在課堂討論交流。
3.微課有利于課后拓展
語文學科的屬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授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激發學生的潛能,使他們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例如,在講授《一碗清湯蕎麥面》時,教師可以在課后布置學生閱讀一篇微型小說,讓學生分析這篇小說與課文的異同,與學生一起將分析的結果制作成微課,生成二維碼,全班共享。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運用微課,能讓學生樂學、善學。設計微課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教師要結合中職語文教學的實際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加強微課的運用,不斷創新教學手段與方式,實現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大連電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