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月英
“生本課堂”——顧名思義,就是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課堂活動。學習中要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接受知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生本課堂”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快樂為根本、以能力的培養為目標,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自主、質疑、探究中獲取知識與能力。
一、前置作業,激發潛能
前置性作業是開展生本教育課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組織課堂的基礎。前置性作業是指教師在開始新授課之前,引導學生對新課進行常識性學習,通過自身的認識或查找資料自學新課內容,為課堂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前置性作業區別于預習的是:傳統的預習內容一般是要求學生粗略理解課文內容,自學生字詞,圍繞課后題思考。這就算是預習了,大部分學生這樣預習的結果是低效的,最多解決了生字詞,對課文內容基本上沒有領悟,歸根到底是學生對這種古板的預習沒興趣;前置性學習的作業設計就靈活多了,學生不但要讀懂課文、提前解決生字詞,還要延伸閱讀、了解作者、背景及相關資料,所以,前置性作業范圍更大,程度更深,效果更佳,學生學起來也會更有興趣。為了上出生本課堂的效果,每節新課前,我都會精心設計前置性作業。例如:我在教《奴隸英雄》這篇二類課文前,我根據課文的內容特點設計了5道題:1. 多讀幾遍課文,把課文讀準讀通讀順;2. 想想這是一篇寫什么的文章?3. 課文是以獨幕劇的形式寫的,查一查話劇有些什么特點?4. 文中的斯巴達克是個怎樣的人物?在文中批注,并查一查他的事跡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5. 根據課文內容和你的理解,畫一個思維導圖??此坪唵蔚膸椎李}可有“學問”了,尤其是3、4、5題,學生對話劇是陌生的,對當時的背景也是陌生的,以作業的形式布置查找資料,他們都會懷著饒有興趣的心去完成,這樣就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但如果只要求按課后的兩個問題去預習,多數學生是不會主動去查找資料的。再看第5題,就更有意思了,把內容融入到圖畫中用不同的顏色,不同的線條,不同的圖案展示出來。學生都特別喜歡這種表達方式。通過合理安排前置作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與潛能。
教不同的課文就要設計不同的前置作業,例如,我在教《將相和》這篇課文時,考慮到單純的課文內容無法讓學生了解到這其中蘊含的智慧與人物關系,因此,我在設計前置性作業的時候,要求學生查閱資料,或者是通過網絡手段,簡單地了解《史記》作者與背景,以及了解《史記》里的其他故事豐富學生對《史記》的認識,再結合文中的句子分析藺相如和廉頗的人物形象:藺相如和廉頗各有什么特點品質?體現在哪里?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展現個性。然后通過“你還能說出《史記》中其他人物的特點嗎?”引導學生了解更多的人物形象,拓展閱讀。在《奇異的琥珀》這篇課文的前置性作業中可以讓學生搜集與有關琥珀的資料,認識琥珀,以及搜集琥珀形成過程的資料。然后再讓學生搜集鉆石等相關的資料。學生在做前置作業的過程中,加強了閱讀量,在不知不覺就開闊了視野。
二、生本課堂,弘揚個性
“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纖夫。課堂中,我努力地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本教學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我對課堂進行徹底改革,從根本上改變“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的傳統傳授,學會營造“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讓課堂充分展現學生個性,還原語文教學真本色。
我在教《將相和》這篇課文的時,我謹記自己不再只是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者、組織者。在學生的學習交流中,我特別注意,不走“舊”路,不把學生的思維、答案引向指定的方向。如在交流:“這是一篇寫什么的文章?”這個問題時,學生答“這是一篇寫人物關系的文章”“這是寫廉頗和藺相如不和的事?!薄皩懥肆H不服氣的故事”“寫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學生的答案精彩紛呈,有從文章類型的角度分析的,有從文章內容的角度分析的,有完整的、不完整的……我都會鼓勵式地認可他們。而不像傳統的教法,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就是一步步引導學生答出標準的答案:“課文主要講了廉頗和藺相如從和到不和再到和的故事。”有些問題,應允許學生多元化、多角度的思考,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個性。在分析藺相如和廉頗兩個人物形象時,我設計以“辯論會”的形式,通過“藺相如被封為‘上卿真的只靠一張嘴嗎?”這個問題讓學生雙方展開辯論,找出觀點的理由辯駁。學生雙方在辯論的“舞臺”中唇槍舌劍、各抒己見……無需我多言,藺相如機智勇敢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了。然后再讓學生結合課文和前置學習的理解小組合作探究:“藺相如、廉頗各是怎樣的一個人?”學生又是一輪個性四射的交流,我從旁稍作點撥,基本上就解決了課文的學習任務。最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編自演課本劇,鼓勵學生上講臺表演,表演,總是會學生讓熱情高漲,紛紛踴躍參加,在演藺相如舉“璧”威脅秦王交付15座城的時候最精彩了,學生把人物的特點表演得淋漓盡致,通過“演員們”鎮定的動作、神情,語言,讓“觀眾”真正感受到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在整個課堂中,沒有滔滔不絕的說教,只是讓學生圍繞幾個重要的問題,留給學生充足的空間,真正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增長知識。實踐證明,只有學生自己去探索,去體會,去交流,才能真正讓孩子的思維不再受到壓抑,從心底里得到解放,并釋放了潛能,弘揚了個性。
三、后續練習,有效鞏固
習慣了兢兢業業工作的老師不免會問:“生本課堂,固然是好,但缺少了老師的講解與強調,文中的知識點能落實好嗎?考試會不會吃虧?”。老師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生本課堂的教學落點很鮮明,針對重點,突破難點,課堂中確實不能像傳統的傳授課那樣做到事無巨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因此,我特別重視“后續練習”。把“后續練習”這一步用“活”了,不但能落實、鞏固好文中的知識點,還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多數的教師課后都會布置學生做對應課文的練習冊,積極的教師還會親自動手把重要的知識點全部整理出來,讓學生反復練習,熟記于心,為了“應試”,老師們也真是“拼”了。但是,不完成作業的學生卻越來越多,字體也越來越潦草,不及格人數飆升。老師們無不感嘆:學生一屆不如一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反思:是不是機械重復的做題方式讓學生感到厭倦與無聊?因此,我在“后續練習”的操作上牢牢謹記“生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力求讓學生“活”起來。我是這樣做的,一開學,就教給學生尋找知識點和設計的方法,學生掌握了技巧后,每上完課后,我就讓學生自己歸納、整理知識點;然后在練習本上設計練習題,每位同學做好后在小組里交流、討論、補充、;再通過小組比賽的形式在班上展示,進行再補充,當然,有遺漏的老師指導補充。例如:在《文天祥》這一課,學生們課后很快就列出了幾道基礎的常規題:一、看拼音,寫詞語,并用橫線標出三拼音節(積累生字新詞);二、巧填文天祥、李清照、司馬遷3人有關生死態度的名句(積累相關名句);三、按要求改寫句子(靈活運用)。因為經常訓練,學生學會了細心發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訓練轉句,如“這不是趕著羊群去和老虎斗,白白送死嗎?”這個句子改為陳述句,“張弘范對文天祥說:‘宋朝已經完了……有誰來給你寫書立傳呢?”改為陳述句,還有仿寫句子……還有文中多音字、句子體會、寫作方法等就會通過小組的展示得到補充、完善。小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你抓住了發源點,把學生的主動性調動起來,就一切都不是問題了。學生設計的練習題絕對要比老師的更完整,部分差生不會做的題,在跟同學的交流碰撞中多數也已經解決了,而且印象深刻。這樣主動的“樂學”當然要比“加套”的“壓學”效果好多了。
實踐見真知,生本課堂的“能量”太強大了。堅守生本教學的原則,放手讓學主動學習,讓學生發揮“學”的自主權,讓學生充分主動地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才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自主地滿足他們對知識的需求,體驗學習的快樂,從而達到教與學的目的。現代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就是說咱們當教師的人要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己學,自己學一輩子,學到老?!边€原課堂教學的本色,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學生就會在學習中充滿激情,不斷取得成功。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真諦。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