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輝
一、嶺南文化概述
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嶺南文化由于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的不同,它的源頭是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匯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漸形成嶺南文化的特點:務實、開放、兼容、創新、敢為天下先。近代,在嶺南中西文化交匯,產生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為代表的人物。
二、“現代嶺南人”特色課程的設計思路的探索
1. 傳承嶺南文化
學校教育根植于嶺南文化、融合核心價值觀、新廣東精神,結合我校地域特色、師生的實際情況,凝練出校園文化的核心“厚德博學、敏行致遠”,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我校“現代嶺南人”的特色課程。
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我校特色課程,培育學生成為:身心健康、德行品尚、廣州情懷和國際視野、多元兼容、開拓創新的現代嶺南人”;2015年4月,113中“現代嶺南人”高中特色課程通過廣州市特色課程重點立項。
2. “現代嶺南人”特色課程的創新
特色課程立足于校園文化的與時俱進,特色課程的內容就是為培育創新人才為宗旨,為此,從特色課程的體系、基礎、目標、內容應該有一個生態化創新設計。從課程的本身也是創新的。《嶺南自然觀察》課程開展了40余次觀察實踐活動,600多人次學生參與,足跡遍至廣州市各大小文化風景區,還有遠到深圳、香港、廈門、臺灣等地。我校被授予了“斯巴魯生態文明學校”的稱號。
三、“現代嶺南人”特色課程設計的實踐
1. 傳承嶺南文化,明確課程定位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因此,“現代嶺南人”特色課程以嶺南文化為基礎,遵循成長教育規律,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立足新時期“厚于德、誠于信、敏于行”廣東精神,從“德、學、品、行”等方面培育具有愛國誠信、務實開放、勇于擔當和敢于創新的現代嶺南人特質的學生。“現代嶺南人”特色課程以傳承嶺南文化重塑學校辦學思想,依據學校文化建設特色課程,以特色課程建設為平臺探索人才培養模式。
2. 完善課程體系,提出特色課程育人目標
(1)特色課程體系
“現代嶺南人”特色課程體系由“厚德”、“博學”、“敏行”三個模塊構成。課程實行普修與專修、選修相結合的課程結構。厚德模塊通過《嶺南達人》、《紅棉精神——厚德教育專題活動》等學習,培養學生愛國、誠信和責任意識,引領學生不斷汲取嶺南文化精神特質,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博學模塊通過《嶺南文化探究》、《創新思維方法》、《互聯網+時代》等學習,讓學生掌握嶺南文化精粹,感悟古今中外的文化魅力,學習現代思維方法,了解現代科技,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開放氣質和創新進取的精神與能力;敏行模塊在“博學”的基礎上“知行合一”,突出個性特長,彰顯能力,積極行動與體驗,通過《嶺南自然觀察》、《嶺南藝術鑒賞》、《科技創客》、《團隊建設與管理》等學習,通過開展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社團活動,組織學生進入高校和科研單位,接觸現代化技術和大學課程,接受現代化精神熏陶,認識現代文明;激發學生認識自我、放眼世界、展望未來的熱情,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形成健康高雅的生活品位,培養優秀現代人的素養。
(2)育人目標
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我校特色課程總稱 “現代嶺南人”,正是基于嶺南文化對中學生人格素養的塑造,以及時代精神對青年人的價值導向。“現代嶺南人”是指兼具傳統嶺南文化特質和現代核心素養的人。我們賦予“現代嶺南人”以下品行:他們具有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敢于擔當的正氣,擁有學識淵博、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雅氣,具有務實創新、開拓進取、敢于超越的勇氣。在夯實文化、統一思想和形成價值共識的基礎上,我校把特色課程育人目標凝練為:培育愛國誠信、務實開放、勇于擔當和敢于創新的現代嶺南人。
3. 開發課程資源,落實課程實踐
(1)文本資源
為保障特色課程的規范有序,推進課程的有效和持續發展,學校大力推進課程配套教材、教案的開發與編制,并對教材開發的原則與要求做了具體規定。由特色課程教研組組織,各學科骨干教師共同參與,在學校原有四十余本校本教材的基礎上進一步編寫修訂了《嶺南自然觀察》、《嶺南文化探究》、《科技創客》等六本系列校本教材。
(2)人力資源
我們組成了由校內教師為主的特色課程講師團。在校內,既注重骨干教師的選拔,也注重全體教師的培訓。先后派出了特色課程教研組和講師團的70多名教師到江浙、上海、北京等地學習特色課程、特色教育、經典教育的經驗;我校聘請了中國工程院羅錫文院士以及了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等高校的20多位教授作為專家團隊,擔任特色課程的講學授課,指導研發特色課程內容,編寫特色課程資料,培訓教師,做“紅棉班”學生導師等。
(3)高校與社區資源
在特色課程的建設過程中,我們與鄰近的高校華南師范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等簽訂了高中特色課程合作協議,一年來,在專家教授來校講課、聯合開展活動、社團課程指導等各方面都開展了積極的合作。依托高校實驗室和學術優勢,讓師生走進高校實驗室和研究中心,與專家、導師共同進行實驗研究,共享高校資源。
(4)網絡課程資源
我們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開發網絡課程,使課程活動面向全體學生。我們建立了一個基于MOODLE的學習型網站開發了網絡綜合課程“鳥語”,將相關課程理論、學習資源等納入其中,便于學生在課余自己學習,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也可將自己的文章、圖片、感想和疑問在這個網站上交流。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將活動收獲匯入校園網站,供大家共享。學校積極構建了網絡、學校、社區和高校聯動的創新教育平臺和機制,使特色課程共建共享,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現代創新精神與能力不斷提升。
4. 特色課程過程性評估
過程性評估動態地考核記錄了教師的課堂教學狀況,不僅觀察其當前的教育教學水平,也要綜合考慮其原有的基礎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它符合了特色課程發展的要求,避免了以靜止的眼光看問題。廣州市第一一三中學結合學校實際特點,考察教師的成長歷程,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聘請專家、資深教師、學生、家長的參與評估過程。 對每堂課進行評價,反饋學生對課堂的教學意見或建議,進行不定期聽課、評課,及時糾正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給予授課教師專業提點,提出改進建議,嚴把課堂教學質量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