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濤
摘 要:隨著經濟持續的發展,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越來越多的學生享受了高等教育的機會。高校的不斷擴招,高材生的數量不斷增加,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大學生就業形勢也越發嚴峻。大學畢業生與社會需求之間的“供求天平”發生傾斜。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一畢業就失業的危險,尤其是社會認可度低的新興學科、模糊學科。信息與計算科學就是其中之一。如何提高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這顯然成了社會關注的重點,要想提高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首要任務是要找出影響本專業學生競爭力的因素,本文對影響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因素進行初步探索,進而了解相關因素的產生原因。
關鍵詞:信息與計算科學;就業;競爭力;因素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凱爾曾說過:“大學是高文化、高技術、高素質人才的大工廠,生產線上的主要產品是人”。高校畢業生作為高校培養出來的“特殊產品”,是高校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的發展總是靠一批批品學兼優的高校畢業生來推動的。就業競爭力是畢業生質量的集中體現。所謂就業競爭力就是畢業生就業能力在就業市場上的表現,即:畢業生具有比競爭對手更能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需求的能力。筆者認為:目前,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應該包括工作能力、適應能力、求職能力與創新能力。
工作能力、適應能力、求職能力、創新能力四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這四種能力協調發展,就業競爭力才能顯著增強。工作能力是適應能力、求職能力、創新能力的基礎和前提;適應能力、求職能力、創新能力的強弱對工作能力的發揮起著促進或延緩的作用。影響這四種能力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從自身、學校、家庭三方面來分析。
一、從學生自身角度看
作為信息人才,就工作能力而言,主要體現在綜合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方面。綜合業務能力主要指職業技能。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曾經對信息人才的標準作過概括:在精通網站設計語言、數據庫、電子商務工具等專業技術之外,還必須掌握商業類、文學類,甚至是游戲類的基本知識。這個目標很高,但很有代表性。職業素養主要指“軟技能”,這對一個優秀的信息人才同樣重要。軟技能包括團隊精神、好學精神、奉獻精神、溝通能力等等。這些能力的取得依賴于長期的文化積淀,如:學習天賦、教育質量、家庭背景等等。
二、從學校角度看
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前提是多樣化,多樣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樣化的培養目標和規格。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以及對就業工作重視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強弱。
首先,學校在某一領域內學術研究水平集中體現了該領域學生的專業競爭力。企業在挑選人才的時候,往往會優先考慮在本領域社會影響力大的學校。譬如:廣東輕工大學的服裝、紡織這兩個專業擁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專業積淀、廣泛的校企聯合。因而,這些畢業生供不應求。相反,信息與計算科學是新興學科,最長的歷史也不過8年,處于發展階段。教師在該領域的研究尚且剛剛起步,更別提成果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學科的知名度不高、課程設計與安排不成熟、專業定位不明確、就業目標不明朗等缺陷。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擇業的困惑,影響了就業競爭力。
其次,就業指導質量高低同樣也影響就業競爭力。就業指導人員的工作態度、工作方式、工作成效等對就業競爭力的影響很大。就業指導人員堅持“就業指導四年一貫制”的原則,促使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準確定位,有效規劃,就能使學生在職場立于不敗之地。反之亦然。
三、從社會角度看
社會經濟發展的程度和速度始終是就業市場興旺發達的生命線。社會需求量大的專業,學生會對照用人單位的標準,不斷完善自己。相反,學生會陷入無目標的迷茫狀態。信息與計算科學是新興的邊緣學科,社會普通認可程度不高。甚至不少用人單位把“信息與計算科學”等同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從各類招聘會以及網上招聘會對專業需求的數據來看,指定要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畢業生的單位微乎其微。甚至報考國家公務員幾乎通不過專業審查。這些社會現象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越是工作找不到,越是不愿意學習;越是不好好學習,工作越是找不到。長此以往,必然會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四、結語
總而言之,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較低,但是如何提高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要想解決相關問題,需要根據上述影響因素進行對癥下藥,只有根據相關影響因素制定出相對應的合理途徑才能使之有效,才能充分提高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軍,淺析我國信息計算專業中的問題與對策[J]科學導報,2015(2):24-25.
[2]王東,影響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因素初探[J]理論前沿,2013(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