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吉星小學 胡樂華
初探網絡時代小學德育工作新模式
◆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吉星小學 胡樂華
近年來,小學德育工作受到各地區教育部門的重視,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學校教育的核心。由于受網絡發展的影響,小學德育教學難度不斷增加,如何很好地開展小學德育工作呢?
我覺得應該根據網絡時代小學德育工作的特點與現狀,秉承人性化理念,將現代化教學手段融入小學德育工作中,創新工作模式。
1.彼此能更好地溝通
在傳統的小學德育教學中,師生之間、家長與教師的交流局限于見面與電話形式,由于扮演的角色及所站的角度不同,往往出現學生及家長不愿與教師主動溝通的情況,甚至部分家長采取逃避態度。
家長與教師越來越疏遠,導致教師無法及時、有效地向他們反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及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網絡時代下,將社交軟件融入德育工作中,可為學生與教師、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架起一座堅固的橋梁,使家長深入地了解學生,教師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問題,以便有效且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
2.學生樂于展示
在網絡時代下,教師開展德育工作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集體,在集體中發揮自身優勢,樹立自信心,展示自我。
同時,學生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以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文化知識,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1.網絡環境不佳
網絡時代,小學德育工作受網絡環境影響深遠。
由于網絡管理體系不成熟,信息良莠不一,未成年人對網絡虛擬性的認識不夠,容易沉迷網絡,出現自我意識缺失和社會價值觀不正確等問題,嚴重影響學校德育工作開展。
小學德育工作開展不利,又會對小學生產生不良影響,使他們無法按照正確的人生方向發展。
2.學生過度依賴網絡
在小學階段,無論在德育教學中依賴多媒體技術,還是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生交流,都有可能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使他們過度依賴網絡。
家長通常對學生使用網絡的次數與時間有嚴格限制,這也促成了學生對網絡的依賴心理,使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繼而阻礙學校德育工作開展。
3.教學難度增加
傳統的小學德育教學工作中,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納程度較高,能夠在良好的狀態下接受德育教育。而現階段,由于網絡信息較全面,傳播也較迅速,學生接收到的信息不僅有積極信息,也存在一定數量的消極信息,如扶老奶奶過馬路反被訛詐、見義勇為救人反被誣陷等。這些消極信息均成為學生反駁教師德育教學觀點的重要論據,使德育工作開展難度不斷增加。
教師如果未能對相關事件給出正確解釋,說服學生,則易使學生形成錯誤認識,從而無法接受德育教育內容,排斥德育學習。
1.更新形式,采取新型教學手段
網絡時代小學德育工作是以小學生為主體,因此教師要掌握小學生的心理,從他們喜愛的網絡形式入手,真心了解他們心中所想、尊重他們所愛,這樣才能消除他們對施教行為的抵觸情緒,樂意接受德育知識。
同時,教師要配合采用新型的教學手段將正確的學習觀念高效地融入到學生的行為中,真正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要求。
所謂以生為本,不僅僅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要積極培養學生正向的德育內涵,也要以學生的愛好為主,尊重他們的思想需求和表現需求。
2.改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形成“網絡價值觀”
小學生還不具備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對事件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正處在生長的“海綿狀態”中,所以,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積極與學生保持信息溝通,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進行德育。
對于網絡爭議較大的新聞事件,例如扶老奶奶過馬路反被訛詐,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正確的觀點,告訴他們“世上作惡的人雖多,但這不是令善良的人磨滅心智的理由”,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在網上查看人們對這類事件的正面解讀,讓他們有所思、有所想,學會在網絡環境下明辨是非。
3.利用社交平臺進行德育教學
學校可以建立校園網,設立以班級為固定單位的交流端口,匿名或以公開的形式發布信息,消除學生對德育教育的戒備心理,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
學生可自主發布信息,發表自己對事件的看法,教師認真閱讀他們的觀點后,可在網絡平臺上對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等進行正向引導,也可采用篩選公示信息內容、舉實例說明等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德育觀念。
網絡交流方法對小學生而言比較有安全感,他們更愿意敞開心扉。同理,教師以這種形式開展德育教學工作,成效更好。
總之,根據網絡時代小學德育工作的特點與現狀,創新小學德育工作模式非常有必要。網絡時代小學德育工作有效開展,能讓學生改變對傳統德育學習的認識,切實提高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發展,并在學習中充分體會到成長的快樂。
而教師在實際的小學德育教學中,可有效改善現有教學環境,豐富課堂形式,提高教學水平,獲得課堂教學的直觀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