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芷瑩+朱明++徐建華
摘 要 在教學中開展了為期兩年的初中生物課外實踐活動,通過制定活動計劃、實施計劃、不斷修訂完善評價標準、分析成功實例以及“培養——評價——反饋——調整”的機制,初步研究出適合初中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體系,建立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反饋機制。
關鍵詞 初中生物 實踐活動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 問題的提出
課外實踐活動念是教師組織、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校內外進行的一種生物科技實踐活動。它由學生親自管理、親自動手、親自觀察和親自記錄等,學生會對實踐活動產生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拓展學生的創新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
研究實踐活動,旨在探索改變學習方式的途徑,讓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實踐性、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中學生物教學評價中把課外實踐活動作為評價指標之一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性。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初中生應具備溝通交流、自主學習、語言表達、生活自理、動手操作、獨立思維、自我約束和團隊合作等8個方面的能力。學科教學和社會實踐是學校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
而現行實踐能力培養活動中,教師從自己的理解出發,組織安排實踐活動,忽視學生實際需求,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學校實踐活動不能很好開展,我國學生實踐能力評價體系有待建立。教師可建立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反饋機制,即“培養——評價——反饋——調整”循環機制。另外,由于學生學習怠慢、教師的積極性不足以及校園資源和場所限制,因此制定初中生物實踐能力發展性評價標準顯得尤為重要。
2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2.1 盧梭的教育思想
盧梭首先提出了生活教育的主張,他主張應該讓兒童從生活中、活動中直接體驗而獲得知識,反對讓兒童被動地從書本上接受成人的說教。盧梭強調“要注重對兒童進行“自然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通過自然來進行教育,要關注兒童的自然體驗和生命體驗。也就是說,盧梭主張在關注學生的基礎上,將生活與獲得知識聯系起來,在生活中學習。
2.2 建構主義理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建構主義思想對世界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構建主義認為“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理想的學習環境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4個部分。在初中生物課外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理解作指示,搜集和分辨信息,為建構自己的認知添磚加瓦。課外實踐活動提倡合作關系開放,合作學習,這提示了教師們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要關注學生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互相交流,以便使他們對某一個問題認知的建構更加接近客觀事實。
2.3 現代課程理論
現代課程論認為,現代課程不再是靜態的內容,而是實現學生發展的動態場。現代課程提倡的是主體參與基礎上的活動,在活動中發展。生物學科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更強調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在活動中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3 研究過程
3.1 評價標準
3.2 實踐過程
在初一第一學期,制定兩年的課外實踐課程的階段性目標和任務。探究活動可分為觀察記錄類、探究實驗、生物作品制作等。
3.2.1 觀察記錄
觀察是通過各種感官,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科學信息的感知過程,觀察時不僅要用眼、鼻、手等去感受,而且要對物體的變化有一個連續觀察和體驗,并且將信息進行記錄、分析、處理。如觀察校園內綠化植物的分布和開花季節,觀察蚯蚓、鼠婦的生活習性、蠶的發育過程,最終形成觀察報告書或者觀察日記。
3.2.2 探究實驗
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然后在已有的知識水平上,通過設計實驗,完成實驗,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解決生活問題。實驗本身是一項嚴格的科學過程,教師在常規課堂教學中滲透探究思想,規范實驗操作,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素質和實驗能力。通過課外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和規律、踏實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3.2.3 生物作品小制作
生物學課外實踐活動包括一些科學小制作,如制作生態瓶、動植物細胞模型、動植物標本等,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教師指導學生去粗求精,力求提升每一個作品品質,從而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
3.2.4 調查訪問
作為課外實踐活動的常用手段,常常通過查閱文獻、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培養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查找資料、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調查了解校園的植物分布、調查校外垃圾分類方式等。
3.2.5 栽培或飼養
學生通過親自栽培植物或飼養小動物,從而了解動植物的生活習性,獲得最直接具體的體驗。同時,這種栽培或飼養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耐性。學生也可以在栽培或飼養活動中感受到生命之美,培養學生的愛心。
3.2.6 學生部分成果列表
4 學生課外對發酵產品的研究分析
2014年12月,學校組織初一級五名學生參加了廣州市中學生生物發酵技術創新與應用成果交流評比,獲得二等獎,參賽課題“比較市面上不同發酵粉對饅頭風味的影響”。
4.1 活動背景
此課題為探究類實驗,參加活動中不乏有家鄉為北方地區的學生,家里常做饅頭,有一定制作饅頭的經驗。雖然關于發酵原理知識在課堂上仍未涉及到,但學生對設置探究活動:科學開展探究實驗具有一定的基礎。
4.2 前期準備
組織動員感興趣的學生參與此課題活動。學生成立活動小組,討論課題并分配任務,如搜集網絡資料、市場實地考察以及課題初稿的撰寫等。
4.3 活動過程
(1) 學習饅頭制作的原理;(2) 市場調研和購買不同種發酵粉,如酵母食料、化學膨松劑、活性干酵母、復合膨松劑等;(3) 制定饅頭風味評價標準;(4) 確定最終實驗內容和流程并購買材料。
4.4 處理2 h后的效果
5 活動評價和后記
該課外探究活動獲得廣州市越秀區初中生物開發性考察二等獎。整個活動由教師組織,以學生為主體,由于學生本身掌握制作饅頭的技術,所以操作起來比較順利,但是對于探究實驗的科學開展和實驗流程中必須的實驗原則,如重復多次原則、空白對照原則等,仍需要老師的指導和修正。
在實踐活動操作過程中,從購買實驗材料到成果展示,都充分發揮了學生分工合作和主動性。活動培養了學生與人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查找資料、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動后期,進行了小組組員活動分享會,教師對每個隊員的表現進行了評比,最后教師總結。整個活動是一個較好的初中生物課外實踐活動評價實踐?;顒訄蟾鏁蛘弑砀窨勺鳛閷W生本次活動的評分依據。
6 應用與展望
本評價的應用為通過生物課外實踐活的,培養學生對自然的關心,不斷加深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并最終養成學生良好的生物學意識和生物學行為。教師可每學年安排課外實驗活動并進行評價,把該評價變為學生最終生物學業成績評定的重要一環,既能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又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值得廣大生物教學的一線教師借鑒。
參考文獻:
[1] 程峰.農村初中生物活動課的實踐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2] 孔德星.高中生物課外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4] 全麗榮.包頭市初中生物課外實踐活動開展現狀的調查分析[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
[5] 陸新華.生態道德教育的生物課外教學實踐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