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嬋
[摘 要]闡述了我國森林生態采運的理論,重點分析了我國森林生態采運理論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解決措施。
[關鍵詞]:森林生態;采運理論;存在問題;解決措施
人類社會要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對森林的獲取和利用。但是由于認識上的不足,片面追求機械化和經濟效益,把獲取木材作為采伐的唯一目標,無計劃、無保護性的采伐利用,對森林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如何把生態的理念植入森林采運,在保證生態環境的同時合理的運用森林資源是我們當代林業工作者需要解決的問題。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把“生態文明”寫入了黨代會的政治報告,這不僅是黨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執政理念的一次升華,同時也說明了生態建設對于我國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性。
1 森林生態采運
森林生態采伐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按森林的生態學特性進行伐區區劃和設計、山場作業及組織管理等森林經營活動,把森林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結合起來,以達到持續發展森林資源的目的。森林生態采運可歸納為:選擇合理采伐方式;選擇合理集材方式和工藝類型;選擇適合當地條件的機械設備;選留母樹和保護幼樹幼苗;伐后及時更新;合理布設林道網等。
2 我國森林生態采運理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1 生態采運存在的問題
2.1.1 部門重視不夠,科研經費投入少
在計劃經濟時期,為適應對木材的大量需求,國家在森林采運科研方面有巨大的投入。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木材的需求有增無減,但國家在森林采運科研方面幾乎沒有投入。
2.1.2 研究創新欠佳,研究方法不完善
我國對生態采伐理論和技術體系的研究,都是針對特定地區的特定林分而言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創新不夠,研究也不系統。雖然對各種集材方式的適用范圍、集材效率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已有不少研究,但大多仍存在于理論階段。在實際應用中,面對可采伐量的減少及采伐方式的轉變,很多林業生產單位仍沿用傳統的集材方式,未能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高效率、低成本、環境破壞度小的集材方式和集材設備。歷來木材生產只強調提高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忽視采運作業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此,如何從理論與實踐中探索森林生態采運作業技術,已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2.1.3 資源利用轉向,作業系統研究慢
從森林資源狀況和木材生產實際情況看,伐區生產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企業木材生產量在下調,林區富余人員在增加,森林形態變化很大。目前仍沒有研制新的人工林集材機械設備,對既保護生態環境又高效的人工林作業系統的研究滯后。
2.1.4 木材物流落后,生態環境破壞大
傳統木材物流以資源驅動來尋求發展,漠視其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木材物流觀念落后,以自營物流為主,導致木材物流發展滯后,且對木材物流的運輸優化研究較少。傳統的林道網建設僅憑經驗,缺乏科學理論數據的支持,不合理的林道網密度和道路施工嚴重影響林道兩旁樹木的生長,以及森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林道網等林地物流基礎設施的修建及木材采、集不當造成土壤侵蝕、地力下降等,嚴重破壞林地生態環境。
2.2 生態采運研究對策
2.2.1 正確認識我國森林生態采運技術
要求在森林經營中實現經營思想和經營觀念的轉變,正確認識采運技術的雙重性。采運生產的積極作用是指合理開發利用森林資源、改善森林結構質量、促進林木生長,其消極作用是指盲目的采伐會導致對森林資源的破壞及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把生態采運技術作為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具體表現形式,把森林可持續經營作為生態采運技術的指導思想,在森林經營中貫徹實施生態采運技術,有利于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經營。
2.2.2 開展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研究
森林生態采運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學科眾多,因此需要多學科合作,包括林學、生態學、土壤學、水文學、氣象學、經濟學、系統工程學和森林工程學、土木工程學等,從不同的角度研究適用的采運技術。從理論上不斷研究、探索,使之形成一整套理論體系;從實踐上不斷探索實踐,以便完善理論體系,豐富實踐成果,從而制定出比較完善的森林生態采運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
2.2.3 建立森林生態采運評價指標體系
采運作業作為一種對森林的人工干預活動,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森林生態系統和森林的環境服務功能,對這些影響進行科學的評價是森林生態采運理論和采伐作業環境成本核算研究的基礎。在評價指標選擇時應注意綜合性和可操作性這兩個基本原則。應根據不同評價子系統的特點和要求,分別建立采伐作業技術、森林生態環境、森林生態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子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在此二級指標的基礎上構建森林生態采伐評價的一級指標,并由一級和二級評價指標形成森林生態采伐評價指標體系。
總之,森林生態采運是一項系統工程、從理論上需要去不斷地研究和探索,使之形成一整套理論體系;從實踐上需要不斷去實驗、實踐,以便完善理論體系,豐富實踐實驗,以便探索出比較完善的實施森林生態采運的理論、方法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