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
摘要:練習曲是肖邦眾多鋼琴作品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肖邦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肖邦鋼琴練習曲《離別》的結構、旋律出發,對其演奏的奏法、技巧進行分析,從而深入挖掘肖邦練習曲《離別》背后所蘊含的情感和想要表達的思想。同時《離別》作曲的時代背景也決定了這首練習曲蘊含了深深的愛國之情。本文也為此從結構和旋律兩個主線為出點法,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關鍵詞:肖邦 鋼琴練習曲 《離別》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092-01
肖邦是世界著名的鋼琴演奏家,肖邦的鋼琴作品以作品的旋律感和有感染力的表達方式深受人們的喜愛。肖邦的鋼琴練習曲《離別》用非常清晰的線條和旋律將離別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其中也讓人感受到他在戰爭時期將要與祖國分離時的不舍和惋惜。肖邦所處的時代背景,影響著他一生的音樂創作。肖邦大多數的作品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也都表達了他對國家失去獨立的無奈以及他內心深深的愛國情懷。
一、對《離別》結構的分析
結構是鋼琴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習和分析鋼琴作品的基礎和依據。這首《離別》的節奏屬于2/2拍,三部曲式,也就是分三段進行演奏的。在第一部分中,主要以柔美、抒情的旋律為主;第二部分也是高潮部分,表達了作者在離別時的情感波動,緊張、局促、恐慌而又熱血澎湃;第三部分又如同第一部分回歸柔美、抒情的旋律。整個作品中這三個結構部分,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和宣泄,也是作者對國家失去自由的一種無奈和感嘆。
《離別》這首曲目,在分析和演奏的過程中首先要從整體速度上進行把握。這個曲子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有相同之處,要控制好彈奏的速度,而對中間的高潮部分也要處理好情緒和彈奏的速度,不能為了炫技而改變曲目的整體彈奏基調。鋼琴曲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整體的彈奏速度也是隨著作品的段落逐漸變化的,就如《離別》第二部分的彈奏速度和情緒就要與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有所區別,要將作品高潮之處的激動情緒表達出來。在對整首曲子的整體速度進行把握時,要切記情緒處理得當,切勿生搬硬套。
在鋼琴演奏中作品的幅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品的幅度能夠很好地將作品的張力表達出來,也能夠反映出整首曲子的情感起伏。在《離別》這首曲目中,整體的速度是十分緩慢的,如果演奏者無法將作品的幅度掌握好,那就會出現演奏生硬,情緒表達不到位的情況。在這首曲子的幅度把握上,首先考慮段落內樂句幅度,這首曲子的樂句幅度是與音樂的情緒有直接關系的,也就是每一個樂句都是單獨的幅度,由起初的旋律起伏到最高點,逐漸又回落下來。然后從樂曲的整體看,其幅度呈現出“山”型。在幅度的把握上也應該找好高潮點附近的情緒波動。
二、對《離別》旋律的分析
從肖邦的多數鋼琴作品中可以看出,旋律是其最直接的表現手法,所以在演奏肖邦作品時必須對旋律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準確拿捏。《離別》這首曲子的旋律是抒情、以情感為主要依托的,那么想要將這種離別之情充分表現出來,是離不開旋律的塑造的。在《離別》這首曲目中,以連奏為主要的演奏方式,連奏是烘托和表達情感最直接且常用的鋼琴演奏方式。如:在后一段中,就有用右手高音連奏來演奏聲部主旋律的,在具體的演奏過程中,肩部要張弛有力,利用手腕的彈性和指關節為主要的發力點,同時要控制好指尖的觸鍵力度。第一段中的左手主要是單聲部的旋律,主要為中間部分的高潮打基礎。同時第一部分的雙音連奏是整首曲子的點睛之處,在實際的演奏中無論受何種因素的限制,都要保證雙音落鍵的整齊度,同時在連接和弦的時候,也要保證手指的起鍵和落鍵是同步的。雙連音在彈奏的過程中需要手腕部帶動手指發出力量,然后通過手指的力量來進行彈奏力度的控制,以此來演奏出更加精彩的效果。
在曲子的第二部分,雖然在情緒上和旋律上有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出現了旋律音型,出現了三次雙手和聲旋律,這比單手的雙連音彈奏要困難得多,所以要安排好指法,運用好手腕的力度,把握好旋律的速度,由慢漸快,由弱漸強。同時在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是通過雙手持續八小節十六分節奏彈奏的,這也是整首曲子最難把握的一部分,在彈奏的過程中無論是任何部分都不能斷裂,也沒有明顯的氣口,這就需要彈奏者將聲斷氣不斷的感覺彈奏出來。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對肖邦練習曲《離別》進行分析時,主要是抓住曲子的結構和旋律,同時在彈奏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分句和演奏的呼吸,這樣才能夠將這首曲子所要表達的思想展現出來?!峨x別》這首曲子,是以慢節奏為主的,極富感情的一首曲子,在演奏的過程中要求演奏者始終保持曲子的連貫性,要在一個氣息內完成,這樣才能夠將這首曲子的情感表達出來,才能夠通過這樣的旋律讓整首曲子煥發活力,從而增添作品的感染力。
參考文獻:
[1]高軼珺.淺析《肖邦鋼琴練習曲op.10Nr.3(離別)》的鋼琴演奏[J].音樂時空,2013(8):116-117.
[2]李婷歌.肖邦鋼琴練習曲《離別》的音樂特點及演奏分析[J].美與時代(下),2015(5):69-71.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