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越


[摘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基于大數據理念對自身的財務工作模式進行了改革,并開始建立了“財務大數據框架”,期望使企業內部的財務工作更加智能化、精準化,為企業的穩定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而管理會計作為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在這種視角之下對財務大數據進行構建,能夠使財務信息化的優勢更加突出。不過目前企業財務大數據框架在構建時,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客觀因素,對財務框架構建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何解決不足之處,實現高質量的財務大數據框架構建,值得深思。
[關鍵詞]管理會計;信息化;財務大數據;框架構建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113
多數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時,都會使用財務報表為管理者提供數據依據。傳統的財務報表制作,雖然也會使用信息技術輔助,但由于企業財務技術開發水平有限,財務信息技術的作用僅限于表格制作以及數據計算等,較為單一,對財務部門的工作效率造成了直接的影響。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各企業開始嘗試建立財務大數據框架。各企業想要在管理會計的角度下,成功構建起財務大數據框架,首先就需要對“管理會計”以及“財務大數據框架”進行充分的認識。
1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counting),是以提升企業經濟能力為宗旨的會計模式。該模式會以財務會計所提供的信息資源為基礎,完成對企業內部所有財務活動的管控與規劃,進而達到輔助管理者做出科學性決策的目的,對于企業的財務管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價值維護與價值創造屬于管理會計的核心理念,因此對于企業而言,管理會計是集財務、戰略以及業務于一身的綜合型財務管理模式。[1]
2財務大數據框架
當代各企業都會借助“云計算”來對財務信息進行處理,這種模式的運用雖然具備一定的作用,能夠對企業資金流動情況有較好的作用,但卻在業務信息管理方面涉及較少,這就使得企業的信息管理出現了一定的局限性,這對于企業管理決策是十分不利的,也會直接對企業的財務工作造成影響。正是因為這一點,企業開始對財務大數據框架進行構建,并在企業內部制定了財務數據生成方案,從而利用信息化技術來對財務數據的完整性以及可靠性進行完善。在企業中,財務大數據框架的基本運行步驟共分為三步:第一步,信息系統會根據財務部門提供的信息形成管理會計報表,并會按照事先設定的績效考核標準,對管理會計報表信息逐一進行對比;第二步,構建與管理會計報表數據以及ERP系統(像金蝶、速成軟件等)等關聯性較強的信息數據庫;第三步,利用數據庫中的資源,在系統中設置自動數據生成模式,進而得到商業智能報告、數據分析報告等,為財務工作提供數據依據。[2]
如圖1所示,當財務大數據框架建立之后,財務信息數據經過相應的處理,會先在財務數據庫進行保存,之后就會作為可靠的數據依據,應用到財務公司各項財務工作之中,同時會將這些財務信息分別備份上傳給不同的管理者,以方便管理者在這些財務信息的支持下,做出準確的決策。同時這些信息也會通過企業內聯網傳送給各財務工作人員的電腦終端與公司負責人,且公司會根據財務人員的工作責任范圍對其能夠查看的內容進行限定,以便公司負責人與財務人員及時通過電腦對各項財務信息進行更新與管理,為企業的穩定運行提供一定的保障。[3]
3對企業建立財務大數據框架的阻礙因素
31大數據框架趨于集成化管理
各企業在建立財務大數據框架時,只是想實現自動化的財務表報制作,節省人工操作的時間,提高企業財務管理的水平。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開發,企業財務的工作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無論是財務分析方面,還是在財務預測方面都制定了更高的標準,使財務大數據框架只能向集成型方向發展。這就意味著,財務大數據框架不僅要進行財務方面的工作,同時還要為企業其他相關部門進行服務,要與審計、生產等部門進行信息分享,這就意味著大數據框架的構建會面臨一些新的挑戰。[1]
32大數據框架的信息處理難度在不斷加大
云計算最大的特點就是會對大量的數據同時進行處理,能夠滿足目前財務信息的處理需要,但當財務工作模式趨向集成化之后,企業財務信息的類型以及處理要求更加多樣化。大數據框架不僅要進行信息交換處理,同時還要對企業內部的各種財務信息以及業務信息進行計算與分析,這就增加了大數據框架的處理難度,需要相關技術人員不斷對大數據框架進行完善。[4]
4在管理會計視角下,財務大數據框架的構建方式
41建立管理會計報表系統
在企業之中,管理會計報表會涉及多方面的內容,不僅會有產品供應商以及客戶等方面的非財務信息,同時還會包括企業流動資金使用情況與各項支出等財務信息。各企業因為內部的業務較多,為了保證對企業財務管理的控制程度,確保企業各項資金的使用情況都能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將企業自身的優勢完全發掘出來,這時必須要構建出適合自身的管理會計報表系統,進而為財務大數據框架的構建形成良好的鋪墊。各企業在建立這一系統時,必須要本著對財務政策延續性以及統一性的原則,在保證公司管理工作性以及穩定性的前提下進行。同時要如圖2所示,在原有財務會計報表之上,添加相應財務增加事項,并對公司的財務績效考核內容以及管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使財務報表能夠與公司的實際發展情況相符,提高明細賬以及總賬的一致性。此外,在對非財務信息進行處理時,可以參考“平衡計分卡”模式,按照企業各項業務的實際開展情況,制定相應的非財務報告模板形式,進而使財務大數據能夠以此為基準,對該部分信息數據進行處理,并對數據中隱藏的數據價值進行挖掘,進而使企業能夠準確掌握市場動態,實現可持續性發展。[2]
42不斷完善大數據框架的組成與操作流程
由于市場的不斷變化,企業為了占領先機,使自身在行業之中能夠立足,就必須隨之對自身的財務管理模式以及工作開展方式進行調整,這就意味著財務大數據框架應該是動態的,不能是固定不變的。企業應在建立大數據框架之前,企業要如圖3所示,首先,對內部財務部門以及其他部門管理者真正需要的信息資源進行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綜合的統計與分析,明確企業自身大數據收集工作與處理工作的方向;其次,要按照企業內部各項業務的開展流程以及中心環節,對各項數據信息的價值以及上傳形式進行確定。要如上文所述,對非財務信息以及財務信息使用不同形式的報表模板,進而確保大數據制作出的報表能夠與管理者的實際需要相符;增加企業決策的實效性以及準確性;同時要以企業信息集成化為基礎,對企業各項信息及時進行分類,使各項信息都能按照事先制定的流程,傳輸到相應的數據處理層面,并在完成處理之后與制定部門進行信息分享,將信息數據中存在的價值充分開發出來,使企業的狀態分析更加精準,為企業今后的發展保駕護航。[5]
圖3圖片源于注會財務管理成本
43制定績效考核標準
績效管理是目前企業管理中經常使用的一種經營管理方式,這項管理模式能夠使企業清楚地認識到各項工作的開展情況,有針對性地對企業工作進行調整,對于企業的經營而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各企業在進行財務大數據框架建設時,還要制定出配套的績效考核標準。作為績效管理的核心,“關鍵績效指標”應是企業關注的重點,要按照企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利用“關鍵績效指標”企業戰略目標執行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并明確企業的重點競爭優勢,并在此基礎之上,將員工能力、財務以及內部運營與客戶四個方面的內容都納入到績效考核之中,要保持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之間的平衡關系,確保績效考核的全面性以及完整性,企業必須要以財務數據為依托,利用管理會計報表的分析結果,向企業管理者提供規范化的財務信息分析報表。此外,在進行績效考核標準的制定時,各企業要提高對商業智能報告平臺的重視程度,要以企業實際運行情況作為根據,對財務預算、非財務指標整合等工作內容的考核標準進行確認,保證績效考核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2]
44建立財務大數據框架風險預防與控制機制
與傳統以人工為主的辦公形式不同,財務大數據框架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進行的,因此一旦遇到危險,就會對工作數據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時如果電腦系統的硬件或者軟件出現故障或者受到黑客入侵等情況時,也會使企業的財務大數據框架出現癱瘓,內部的重要數據資源也會出現丟失的情況,這對于企業的運營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進行財務大數據框架構建時,不僅要對大數據框架的工作流程以及框架構成進行關注,同時還要建立該框架的風險預防以及控制機制,以避免因財務框架方面的問題,而使企業資金受到負面影響。企業在建立財務大數據框架時,要聘請專業的技術人員對大數據框架的防護安全等級進行強化,并建立防火墻等信息系統保護體系,同時要對存在于企業內部的電腦系統進行詳細的檢查,對于軟件以及硬件存在缺陷或者安全防御體系過低的電腦,要及時予以相應的處理。此外要對企業內部所有管理者以及財務人員的查看權限進行設置,并要對可能發生的大數據框架問題進行預估,制定出相應的應急方案,進而為財務大數據框架的穩定運行提供保障。[6]
5結論
希望通過本文對管理會計視角下財務大數據框架建立的介紹,能夠使國內各企業充分認識到財務大數據框架建立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并能夠掌握財務大數據框架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正確的構建方式,從而將大數據框架對企業運營具有的功能全部挖掘出來,為企業在行業中的立足提供有利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楊星辰基于大數據視角的財務分析框架研究[J].時代金融,2016(12):321-322
[2]汪鑫企業管理會計應用大數據分析實例研究[J].商業會計,2016(6):26-28
[3]許金葉,許琳構建會計大數據分析型企業[J].會計之友,2013(24):97-100
[4]王慧娟基于云計算的會計大數據分析平臺構建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5
[5]余昌文財務分析技術框架的改進與建議[J].交通財會,2014(7):16-21
[6]朱琳構建會計大數據分析型茶企[J].福建茶葉,2016(6):94-95
[7]許金葉構建會計大數據分析型企業的核心風險及管控機制[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3(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