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萍
近幾年,國內外特殊教育大力提倡“教育一體化”“回歸主流”“融合教育”,大多數輕度智障兒童進入了普通學校隨班就讀,使得江蘇省溧陽市培智學校生源發生了變化,招收對象從過去輕、中度智障兒童逐步轉向中、重度智障兒童。
2016年上半年,筆者執教了一節數學課──《厚薄》,課本上有兩幅圖:一幅圖中展示了一件T恤,另一幅圖中展示了一件棉襖。在備課過程中,筆者想,只要在課堂上出示這兩件衣服,讓學生摸一摸,學生就能感覺到衣服的厚薄,最后學生完成練習。但上課后,筆者發現,學生只知道哪件衣服是冬天穿的,哪件衣服是夏天穿的,他們對厚薄的概念很模糊。課后,筆者進行了反思:學生在課堂中形成的認識來自于生活,在生活中沒有對比過衣服的厚薄,所以學生對厚薄的概念很模糊。于是,筆者決定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從動手操作開始,在操作中感知概念
“看到的不易記,聽到的容易忘,動手做才能學得會”,實踐操作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在動手操作中學生通過擺放、分析、折疊等活動,能感知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獲得知識。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抽象地分析、比較、概括,深刻地理解知識的本質意義。針對這節課,筆者設計了兩個活動讓學生感知概念。
1.整理大小不一、厚薄不一的書
在生活適應課上,筆者把大小不一、厚薄不一的書放在一起,讓學生整理書籍。在整理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腦中先出現了大小概念,把書按大小進行分類,很少有學生按厚薄進行整理。他們腦海中先入為主的概念,影響了他們對新概念的接受。鑒于此,筆者設計了第二個活動。
2.整理大小一樣、厚薄不一樣的書
通過第一個活動,學生學會了按“大小”概念整理書,所以在第二個活動中,我要求學生不能按照“大小”概念進行整理。這時,學生就會主動思考:如何整理桌上的這些書?有的學生馬上發現了這些書的不同之處,有的書厚,有的書薄。接著,他們把厚的書放在一起,薄的書放在一起。整理好后,我再問學生:“為什么要這樣整理?”然后讓學生把桌上的書放在一起比一比,看看哪本厚、哪本薄,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厚薄”的概念。
二、扎根生活,實現從生活到數學的“蛻變”
數學來源于現實,也必須扎根于現實,應用于現實,這是數學界權威人士弗賴登塔爾的基本主張。他認為數學教育體系的內容應與現實密切聯系,并能在現實中得到應用。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數學教學需求出發,讓學生從生活經驗、生活實際中挖掘數學知識的內涵,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
用活動作為教學基礎,學生在學習數學概念“厚薄”時,會直接啟動生活經驗,把思維活動與動作緊密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思維的動作”與“動作的思維”,從而真正理解知識。
三、整合數學與生活,建立生活化的數學課堂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并最終服務于生活。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資源,將學生日常生活與數學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從學生的已有知識背景出發,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
1.設置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教材中的內容并不完全適合學生學習,為充分體現適應性、實用性、可操作性的特點,教師應刪改各門學科中脫離生活實際的教材內容,增加大量貼近生活的生活常識和技能訓練等內容。
2.創設生活化的教學環境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學習數學,用形象、生動的方式呈現數學內容,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進行教學,促使智障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理解學習的內容。
總而言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感知要學習的內容,運用生活化手段創造適合智障學生的數學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培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