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東
摘要:民營經濟的研究是中國經濟轉軌時期的一種特殊現象。對于民營經濟發展的研究雖然時間不是彳艮長,但不管是研究的深度還是廣度對于現實的中國經濟而言還是比較全面的。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明確民營經濟的研究意義有助于堅定這一階段改革成功的信心。文章以經濟學的角度,從民營經濟的內涵,研究目的和研究成果上試著分析其研究意義。
關鍵詞:民營經濟;轉軌經濟時期;分類標準;經濟學角度
自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間,全國的經濟形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尤其是民營經濟從無從到有,從少到多,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民營經濟已經超越三分之二的規模,民營企業占全國稅收總額比重超出了一半。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國際地位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與民營經濟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民營經濟現象也就成為了中國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關注點。
一、民營經濟研究的目的
民營經濟的研究是中國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一個獨特現象,我們對這類現象的解釋可以從中國特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中找到突破口。筆者的觀點認為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論述民營經濟研究的目的。
首先,是為了消除意識形態方面的不利影響。在改革開放以前,人們把社會主義與計劃經濟對等起來,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物質產品的生產和分配一律是在政府的指令下進行的,市場沒有存在的基礎,廠商之間競爭意識淡薄,在意識形態方面一直存在著對私有制的敵視。當這種人為的經濟體制安排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的時候,經濟改革成為國家唯一的出路。經濟的發展其實是一個帕累托改進的過程,在經濟增長的階段,在總量上經濟的產值是增加的。盡管會產生分配不均的現象,但對比于初始階段,大部分人的經濟狀況是有明顯提高的。
其次,市場化能否成功的關鍵是民營經濟能否得到大發展。根據市場的定義可知,市場要在資源配置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首先需要參與市場的主體數量眾多,民營企業數量發展迅速在這方面支持了市場的發展,但有這點還是遠遠不夠的。市場能夠真正地發揮其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作用取決于供求機制。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的實施。這三種機制在民營經濟中體現得最為充分,因為民營經濟的產權結構特征和追逐利潤的動機,使得民營經濟的發展必然促使市場經濟的完善。董輔初教授認為:“在生產社會化的條件下,各種非公有制經濟是天然地同市場兼容的,它們的存在和發展要以市場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和條件,同時他們的存在和發展又推動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民營經濟也只有在市場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使用資源,提高競爭力和績效。
最后,是為了解決民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制度上的障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確實取得了長足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民營企業的發展道路是十分曲折的。由于受改革之前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直接干預經濟的發展以及在舊的經濟體制形成的利益既得團體的影響,民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體制上遇到了相同的障礙。
二、以經濟學的角度看待國營經濟和民營經濟分類標準的科學性
任何科學研究,只有在明確其研究對象、界定其范圍大小和把握研究對象特征的前提條件下才有可能進行下去。分類的原則是把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個體歸為一類,而且所把握的特征必須在研究領域內有意義,否則這類分類也是不科學的。就企業分為國營和民營兩大部分而言,它的區分標準目前有不同的兩種說法。
首先,從所有制的角度進行分類。這類分類標準在概括中國民營經濟的性質上具有“中國特色”,認為民營經濟是非國有經濟為基本構成的經濟形式,是完全的非國營經濟,是公有制與私有制混合的經濟。長期以來,中國一直以所有制性質來區分不同的經濟成分,這一慣性直接影響到目前對民營經濟成分的界定,并堅持用國有或民營所有資產所占比例的多少來區分國營經濟還是民營經濟。這是不科學的做法,民營經濟的提出是為了建立一種符合人們經濟行為特征的企業經營方式;是為了肯定市場經濟,發展市場經濟的一種做法;是為了淡化所有制的影響提出來的。如果同所有制聯系在一塊,就不能很好地體現出上面所分析的民營經濟研究的目的。并且,這種觀點認為一切國有經濟都是非民營經濟,但有些國有經濟是采取民營經濟的經營方式,即國有民營,這類觀點忽視這種現象的存在。因此綜合上面兩點,可以認為單純以產權的所有制形式為基礎來區分民營經濟和國營經濟的做法是不符合現在經濟發展趨勢的,是不符合科學原則的。
其次,從企業理論和經營方式角度進行區分。在中國民營經濟的興起是改革的一大成果,而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龔曉菊在《制度變遷與民營經濟發展研究》一書中這樣總結民營經濟:“從經濟學的一般意義上講,民營經濟就是按照商業原則和市場規則運作的微觀經濟組織形式。”這種分類標準將不考慮產權所有制屬性關系,而是以資產經營權為唯一區分標準,從經營方式上認定民營經濟的概念。從這一角度確立的民營經濟這一獨特的研究對象,是為了研究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轉變中,民營經濟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具有這種共同特征的民營經濟集團,它符合當前中國經濟研究領域的現實性和轉軌時期的獨特性,對它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場機制的運作。
三、從民營經濟的研究成果上看研究的必要性
一項經濟研究是否有必要進行下去,關鍵是要知道這項研究的最后成果是否對現實有指導意義,是否能夠解釋現實經濟問題產生的原因并給出解決辦法。關于民營經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民營經濟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的促進作用。對任何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情況都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考察,一方面是經濟總量增長的計量,包括GDP產值、就業人口總量和失業率、國際進出口貿易額等方面的內容;另一方面是經濟運行的體制環境方面,這包括資源的主要配置方式、產業組織結構及壟斷存在的普遍性、國民的經濟行為方式、企業家的數量等。民營經濟經過這三十多年的迅速發展,占GDP的比重從1979年不足0.1%增長到現在的近2/3強,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投資比重的70%,在部分行業已經超過70%,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主體。民營經濟的發展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主要內容和成就的主要體現者,經濟的發展只能是在以個人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發展經濟才有機會成為可能。
其次,是關于民營經濟三十多年來的發展模式。目前關于民營經濟發展模式中談論最多、影響最大、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種模式,即溫州模式、蘇南模式和珠江模式。采取經濟學的角度對民營經濟進行研究的起點是將民營經濟作為一個集體,探究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什么樣的外部和內部力量能夠成為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關鍵。采取這種角度進行研究還可以說明在絕大多數領域,民間資本的效率都要高于國有資本,這種效率體現為市場競爭。通過競爭,民營經濟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導致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各地民營經濟發展不平衡,這一結論為中西部地區在發展經濟的時候提供了某些方面的指導意見,努力拋棄以往意識形態等方面的消極影響,在發展當地經濟的時候不應該否認民營經濟的貢獻,而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促使當地民營經濟的發展。
最后,是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民營經濟發展可以從兩方面找到原因,一方面是外部經濟制度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內部的經營管理機制。外部的原因主要歸因于政策上的從默許到引導支持,現在很多人認為外部的環境總體上是不平等的,不能更好地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例如融資難和審批制度上的歧視,但制度和政策上的改進是朝著有利于民營經濟的發展方向進行的。內部的原因有治理結構不斷完善,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民營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及風險管理意識。這些研究成果以更加現實的描述來再現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以民營經濟為載體,以現實為證據總結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所在和動力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保障。
四、總結
企業是經濟活動中的主體。企業正常的經營活動是否能夠順利地進行下去直接關系到國家宏觀層面的經濟運行,直接關系到國家作為一個集體存在的必然性。不管民營經濟的分類標準是多么模糊,它首先是一類企業的集合。這類企業集合不似產業經濟學視角下的產業集群,它包含著各行各業的企業。以這類企業集合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的目的自然是不同于西方主流經濟學視角下的單個或一類企業。它體現著中國經濟學研究的特色和反映著中國經濟發展的特色路徑。中國的經濟學界在研究中國經濟發展的時候,并不是像傳統的西方經濟學界那樣用一般抽象的方法和高度概括性的生產函數來總結出關鍵的生產投入要素,而是著重于把握企業群的發展壯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總結出關鍵的影響因素。
[責任編輯:金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