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菲 段祺華
摘要:農民增收是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中的突出主題和中心任務,是城鄉發展一體化中帶有全局性、綜合性、基礎性的工作。通過對無錫農民收入的歷史回顧和分析,發現農民收入每一個快速增長階段的背后都有一個強大的“動力源”,針對農民增收面臨的問題:增收問題、收入結構失衡問題、貧富差距縣殊問題。農民增收的“動力源”是改革,它包括農民經濟結構改革、農村所有制改革、城鄉一體化綜合改革,而改革著力點在產權制度改革。
關鍵詞:農民增收;城鄉一體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動力源
農民增收是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中的突出主題和中心任務,是城鄉發展一體化中帶有全局性、綜合性、基礎性的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無錫農民增收面臨諸多現實困難和挑戰。通過對無錫農民增收的歷史回顧、問題剖析,對新常態下建立農民增收動力機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一、無錫農民收入情況的歷史回顧
改革開放以來,無錫農民人均純收人從1978年的181元增長到2015年的24 155元,有顯著的提高,但也經歷了曲折的波動過程。為便于分析研究,將增幅連續超過10%的時期定義為持續、較快增收時期,共有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79-1989年。這個階段無錫農民收入高速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元增加到1 415元,增長7.1倍,年均遞增21%。這一時期,無錫農村發展實現了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所有制結構以鄉鎮村集體為主、經濟運行以商品經濟為主、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三為主一共同”,推行了以“一包三改”為主要內容的企業經營機制創新,全市鄉鎮工業獲得大發展,工業經濟成為了農村經濟的主體構成,就業成為了農民的主要收入,無錫成為全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可見,農村經濟結構改革對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二階段是1992-1996年。這個階段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從人均1 904元增加到4 510元,增長2.4倍,年均遞增24.6%。這一時期,以社隊社區集體所有制為主要形式的鄉鎮企業,產權不明、政企不分的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等弊端逐漸顯示出來。為適應發展需要,無錫對全市2.5萬家、近千億資產的鄉鎮工業大刀闊斧地實行了產權制度改革,由集體經濟轉向民營經濟,大力加快個體私營經濟、外向型經濟、規模經濟的創新發展,有力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可見,是農村所有制改革使農村經濟突破了發展瓶頸,增強了發展活力,極大地促進了農民持續增收。
第三階段是2004-2015年。這個階段農民收入較快增長,人均純收入從7 230元增加到24 155元,增長3.4倍,年遞增12.3%。這一時期,中央連續制定下發“一號文件”,聚焦三農,農民收入平穩增長。無錫市委市政府在新一輪的發展形勢下,研究出臺了30多項政策意見,深入實施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加快城鄉規劃、建設、產業、保障、管理、服務“六個一體化”步伐,加大強農、惠農力度,著力提高農業現代化、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民市民化水平,極大地促進了農民的增收致富。可見,是城鄉一體化綜合改革對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發揮了很大的推動促進作用。
綜上分析,農民收入每一個快速增長階段的背后都有一個強大的增收“動力源”,正是有了“農村經濟結構改革、農村所有制改革、城鄉一體化綜合改革”三個增收“動力源”,無錫農村才有了現在的發展成就,無錫農民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二、當前無錫農民增收面臨的問題
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在這個特殊困難的歷史關口,無錫農民增收面臨著三大問題。
一是增收形勢嚴峻的問題。從宏觀形勢看,世界經濟復蘇緩慢,仍在低位徘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農民增收正面臨著十多年來最嚴峻的經濟放緩壓力,近三年增幅分別為12.6%、11.2%、10.1%,逐年下降的趨勢較為明顯,近年來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增收輻射力及拉動效應也在逐年遞減。
二是收入結構失衡的問題。通過對2015年無錫市百村農民收入調查統計體系的收入情況分析可知,政策轉移性和創業經營性收入受政策驅動影響,基本上處于合理范圍;農業生產性收人人均只有920元,占比只有3.5%,貢獻份額相對穩定,土地資源有限合乎情理,處在正常區間范圍;而就業工資性收入占比達69.5%、財產投資性收入僅占7.1%,財產投資陛收入是最具增長潛力的部分,卻基數低、權重小。.這種工資f生收入占據絕對地位、財產性收入水平過低的收入結構,對持續增收十分不利。
三是貧富差距懸殊的問題。以人均2.6萬元為基準來看,2015年百村農民收入調查統計的數據中人均收入低于2.6萬元的村有42個,低于二萬元的村有18個。從農民收入的角度看,平均數不代表大多數,雖然無錫農民人均收入較高,但目前全市仍有55%的農民,其收入仍然在平均水平線以下,有1.7萬多戶、近三萬人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這部分低保戶多為純農民或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戶,如何有效地促進這些低收入戶收入較快增長,實現普惠廣大農民的共同富裕,需要做大量艱巨細致的工作。
三、促進無錫農民增收的建議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無錫農民增收已經處在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無錫農村30多年的風雨歷程告訴我們,改革是農民增收的動力源,而新時期的農村改革著力點應該放在產權制度改革上。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要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并要求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為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從無錫實際看,需要扎實高效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大力開展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_從產權經濟學的角度看,“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沒有基于產權制度的根本性改革,任何組織形式的創新都會因缺少根基和保障而流于形式,難以奏效和持久。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最大的難點是土地問題。在實際操作中,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到戶,頒證到農民手中難度不大,但農村面廣量大的集體資產還沒有完全確權頒證。由于這項工作涉及到各個部門,需要采取積極、穩妥、慎重的辦法逐步推進,嚴把基本程序,精心組織實施,切實組織好清查摸底工作,掌握各類產權信息,建好各類產權檔案資料庫,加強部門協調、聚集工作合力,確保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取得成效。
(二)分類推進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
.無錫目前村級社區股份合作社的比例已達65%,沒有改革到位的主要有三類村:一是以少數強村為代表的按照集團企業模式發展的經濟強村;二是沒有經營性凈資產的薄弱村;三是已改制的村設有大量集體股,資產沒有全面股份確權量化到人。對經濟強村,要推動股份化改革,促進規范運作,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對沒有經營性凈資產的薄弱村,要通過“資產核定、成員界定”固化合作社成員,為日后發展土地征用、產生資產等情況做好準備。對已改制的村,要引導探索開展股份流動,促進村級經濟發展融資,增進發展動力活力。
(三)有序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制度改革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主要存在著兩個問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國有建設用地產權地位不平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體制不健全。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無錫作為經濟發達地區,應積極爭取試點,率先探索,通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發證,把法律法規賦予的權益還給村集體,應允許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確定并經批準為建設用地用途的集體土地進入市場,逐步實現與城市國有土地“三同”的市場化流轉模式。
(四)積極賦予農民安置房完整的產權
農民安置房是目前農村最大的一塊資產,無錫40%左右的農民有兩套以上安置房,全市農村擁有的各類安置房總量已接近百萬套。但由于農民安置房不能上市流流轉交易,造成一方面是農村融資困難,另一方面卻是農民有大量房產資源閑置。通過賦予農民安置房完整的產權,不僅農民安置房抵押、擔保融資難題迎刃而解,而且還能在很大程度上盤活農村安置房資源。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可行操作辦法,合理分擔轉為國有土地費用,讓廣大農民多余安置房能夠流轉交易,盤活這筆巨大的沉睡資產。
(五)加快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
產權流動起來是產權制度改革的核心所在。要積極推動各地區制定出臺統一的指導意見、管理辦法、操作守則、審查核查、登記備案等政策制度,大力推進建立市、(縣)區、鎮(街)三級聯網、服務配套的綜合性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在全市范圍內建成信息平臺、服務標準、交易規則、交易鑒證、交易監管、誠信建設“六統一”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
(六)統籌實施相關配套改革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內容多,涉及面廣,工作環節復雜。要進一步完善領導體制和工作推進機制,強化對產權制度改革的統一領導與協調。要不斷健全市(縣)區、鄉鎮、村建立三.級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糾紛調處機制等各類服務體系。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步伐,完善金融機構提供優惠貸款、政府財政貼息、政策性農業擔保公司低費擔保的風險共擔機制,建立農村產權抵押、質押、擔保等融資等機制。繼續完善政策體系,加強對改革的政策扶持和資金的投入力度。
[責任編輯:楊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