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要:公益性事業單位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改革勢在必行,這對于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有序發展以及促進社會的進步和提高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等都具有重要的意叉和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公益性事業單位也在不斷的推行改革,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然而在改革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通過對中國公益性事業單位財政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建立健全與公益性事業單位職責相關的財政政策;建立完善的財政政策體系等有效措施。
關鍵詞:公益性;事業單位;改革;財政政策
公益性事業單位在中國社會經濟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社會中一種比較特殊的社會組織,公益性事業單位主要是由中國的國家機關或者相關組織利用國有資產組建的,公益性事業單位的主要職責就是承擔社會公益性事業,因此,推進中國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在改革的過程中必須根據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特點以及工作職責等,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革措施,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發展,充分發揮其社會作用。
一、公益事業單位財政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財政的投入結構不合理
財政投入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中國大部分的國家財政經費都用在了養人的過程中,有些事業單位中的人頭費用,占比非常大,因此,導致在其他事業的推行中缺乏資金。其次,中國城鄉的財政資源分配不合理。主要是城市當中的財政資金投^比例相比農村要高出很多。在一些需要重點扶持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單位中,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比皎低,例如,中國的衛生事業和養老問題等。
(二)事業單位中財政的投入力度較小
首先是事業單位中的財政預算經費較少。財政中的投入資金來源主要是由基層政府獲得的。同時由于各級地方政府在財政收入中也存在不足的問題,因此,根本無力負擔改革中需要的經費。同時財政資金的籌集渠道還比較單一。各級政府在公益性事業當中通常實施了“設機構、養人頭以及政府包辦”的形式,由政府直接進行公共產品的生產與分配,同時利用貸款貼息和項目補貼等形式來吸納社會資金,這樣就制約了財政資金的投入力度,致使公益服務的總體供給量不足。
(三)財政在公益服務中的供給率較低
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目標就是為公眾提供優質的公益服務,然而由于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的管理體制相對比較落后,公益性服務的總體效率較低,同時還存在著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法人治理結構松散,缺乏完善的績效預算制度和激勵機制等,因此,進一步制約了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改革。
(四)公益性事業單位的預算制度落后
公益性事業單位中的預算編制方式還比較落后,在一些地方還沿用著傳統的基數加增長法,這種計算方式中得到的預算編制結果比較粗略,與實際需求存在偏差。翻例如,當預算太小時,就會由于資金缺乏而導致公益事業無法順利開展,而預算過大化就又可能引發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腐敗現象滋生等。
(五)資產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公益性事業單位當中的資產管理制度落后,就會使國有資產出現流失現象。首先是一些事業單位在進行資產產權登記的過程中比較混亂,對于資產的權屬還沒有理清,存在責任不明確的狀況。其次是在資產的使用過程中由于沒有建立起責權利統一的監督管理機制,因此,嚴重缺乏約束,資產的浪費現象比較嚴重。
(六)應該加強財務人員的考核
根據相關規定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的財務人員要接受該單位領導的管理,而在財務業務上要接受財務部門單位領導的管理,而這種領導行為和業務管理嚴重脫節的現象就嚴重地影響著公益性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問題。由于缺乏完善有效的財務人員考核制度,因此,部分財務人員缺乏責任心,可能造成資產的流失。
二、公益性事業單位財政改革的必要性
通過強化公益性事業單位改革,能夠推動公益性事業的不斷發展,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同時通過單位內部改革,也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擴大國內消費,通過提升內需推動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公益性事業單位財政改革的優化策略
(一)建立健全與公益性事業單位職責相關的財政政策
在公益性事業單位改革的過程中應該堅持分類指導的總體原則,根據不同的公益性事業單位類型以及單位的總體特點等,不斷的改革和優化財政政策的支持方式。首先應該明確好公益性事業單位的主要職責,針對不同職能的事業單位采取不同的財政管理與支持辦法,嚴格杜絕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針對一類公益事業單位,應該積極給予其財政保證和資金支持。針對二類公益事業單位,就應該給予其經費補助。而針對三類公益事業單位,可以通過政府購買等形式進行幫助和支持。同時還要優化好財政資金的總體投入方式,提升財政資金運用中的有效性與導向性。
(二)建立完善的財政政策體系
構建完善的財政政策體系,可以通過不斷完善公益性事業單位的財政投入機制以及運行機制入手。在財政投入機制方面,可以通過構建競爭性質的財政撥款制度,調動事業單位的積極性。除此之外也可以通過構建針對公共事業的財政補貼制度,為公益性事業單位提供公共物品以及相關服務等。對于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收入運行機制完善中,首先是針對其財政支出的方式進行改革,針對純公益性質的單位,可以推行全額保障。而針對無能力承擔的,必須由政府支持的非競爭性質的公共性產品,可以針對性的對其提供基本保障支出。
(三)建立健全與公益性事業單位財政管理體制相關的財政政策
首先應進行預算中的管理改革、政府采購的改革以及國有資產管理中的改革,不斷構建起比較完善的公益性事業單位的預算管理制度。通過加強財務規范,強化單位的財務管理,構建新型預算管理模式。針對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特點,創新其資產配置的標準化體系,不斷推動資產管理以及預算管理兩者相結合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機制,實現單位資產管理同預算管理相結合。同時還要推動公益性事業單位中政府采購環節中的預算管理以及預算執行,不斷完善和規范政府采購行為中的操作執行力度。構建完善的財務會計管理制度,強化國有資產的管理,通過強化對財務的控制與管理,進一步加強對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監督和管理。
(四)建立健全基于運行機制的財政政策
不斷創新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經費監管機制,完善服務提供形式,實現公益性事業單位職能的有效和充分發揮,確保公眾能夠享受到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服務。首先應該不斷完善其財政經費的總體投入結構,推進事業單位在主體服務與服務方式中的多元化,在公益性事業的舉辦過程中可以積極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其次要推動財政資金的總體投入模式,提升其不同類型事業單位服務職能運轉中的匹配度。再次就是要不斷的完善公益性事業單位的財政資金支出當中的相關監管機制,構建完善的經費考評制度,提升財政資金的利用效率。
(五)強化公益性工程項目的資金預算執行管理
為了進一步強化資金預算執行管理,應該在單位中成立以個專門負責的預算管理小組,可由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人員構成,針對公益性事業單位的預算執行進行監督,同時實施定期通報,并分析預算管理當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進一步提升公益性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的利用效率。
(六)建立健全基于問責考評機制的財政政策
應該建立健全雙向性的問責機制,不斷強化對我國公益性事業單位監管力度,提升政府的約束力度。構建雙向性的問責機制可以通過以下兩種途徑進行構建。第一,財政政策改革中可以依據財政預算支出當中的有關指標,針對公益性事業單位所提供的公益服務實施問責與監督。第二,公益性事業單位也可以同國家的財務部門以及與其職能相關的財政收支管理活動實施問責與監督。
綜上所述,公益性事業單位是國家社會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推動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通過推進財政改革能夠促進公益性事業單位充分發揮其自身作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在財政改革的過程中應該不斷完善財政管理政策,建立健全以運行機制和問責考評機制等為基礎的財政管理政策,從根本上理順公益性事業單位的財政管理思路,推動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發展。
[責任編輯: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