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園園
摘要 由霍布斯最早提出的社會契約思想不僅有深刻的政治學意義,更是極具啟示意義的道德理論。社會契約論考認為,道德原則是被某些社會群體通過協議制作出來的,而不是被發現出來的;道德原則的目的是維護和促進每個社會成員的合法利益。以人性為出發點的契約論思想具有一些很有說服力的優勢,同時也存在著難以回避的問題。其對當今時代的意義在于,給予人們關于如何追求自我福利、怎樣對待公共利益及立國立法精神方面的有益啟示。
關鍵詞 霍布斯 社會契約 道德 公平 正義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j.cnki.1009-0592.2016.12.280
社會契約的觀點最早是由霍布斯從政治層面提出來的,其支持者還包括洛克、盧梭和康德。社會契約論者認為,政府的合法性和權威來自人民的同意,是契約或協議的結果。社會契約思想不僅有深刻的政治學意義,更是極具啟示意義的規范倫理學理論。在當代,契約論理論趨向于兩條發展路線,一條是沿襲霍布斯傳統發展契約理論,另一條是沿著康德傳統發展深化契約理論。本文重點討論經典契約論道德理論的論證、優點、挑戰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一、契約論道德思想內在理路
契約論者持這樣的觀點:道德原則是社會群體為保障個人合法利益而協議制作出來的,而非自然存在于社會中。經典社會契約理論的建構主要依賴于“自然狀態”概念和對契約合理性及動機的描述。霍布斯認為,處在自然狀態中的人類生活物資匱乏,人們為了生存和利益毫無節制的對彼此進行巧取豪奪,人們每天都生活在不安之中,時時需要自我防護。長此以往,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擺脫可怕的爭斗與混亂,人們漸漸意識到彼此之間達成協議以約束人們的自然傾向行為會比在自然狀態下的生存狀態安全或更好。這些協議或規則需要某些人的守護與管理,這就是政府最原初的意義所在。經過人民同意建立起來的政府的作用在于維護規則,懲罰不遵守規則的人,保障每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若政府違背了它成立的初衷,人民就有權推翻它。在社會契約中,既出現有權威的第三方,又不失制約與平衡關系。
社會契約理論以對人性的考察和分析為基礎,所以,在此之上的道德和規則的內容都與其對人性的理解密切相關。霍布斯對人性的理解并不十分樂觀,他認為在自然狀態下“人對人就像狼對狼”,人們生活著要時刻自我維護。盧梭則在人性本善的基礎上設定自然狀態,人可以節制的追求自我利益,但當理性成為人性中主導地位的原則時,人與人之間不再平等,最終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全面異化。社會契約正是用來改變這種異化的,“要尋找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并且由于這一結合而使得每一個與全體相聯結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樣地自由。”這就是社會契約的根本目的與期望狀態,即對每個人利益的維護與社會秩序的建立,消除理性的異化,盧梭把“自由的要求與正義的要求調和起來,把權利的要求與自我利益的要求調和起來”。盧梭關注的不僅僅是秩序與利益,還有對正義與自由的向往,這是對更高層次價值的追求。
不同的契約論者從不同的人性觀點出發,建構不同的契約道德思想,但總體上“社會契約理論具有三個核心概念:自然狀態、公民社會、自然法和自然權利帕。自然狀態不是人生存應有的狀態,人必須超越自然狀態。理性使人懂得保全自我、財產,意識到人應該以相對和平取代戰爭,以協議取代豪奪。“契約是人們開始共享社會準則的一種‘自然法。”社會契約論者假定的人性概念決定了自然狀態的樣式,人們常常是為了自然權利建立契約,脫離自然狀態。一個說明人們需要擺脫獨立行動,達成契約的例子即是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中,人們的利益既受到自己行為的影響,也受到他人行為的影響;而且如果每個人都只顧及自己的利益,他會過的更差。囚徒困境讓人們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如果每個人都能運用理性,合理追求自己的利益,愿意在某些情況下為他人犧牲自己的利益,那么人們的長遠利益就更容易得到保障。契約論就是這種訴諸人性與理性來建立契約道德的理論,它是人們認識到合作與理性的重要性后提出的社會生存法則。
二、契約論道德思想的優點
基于人性對自然權利的欲求而建立的契約論道德理論有一些很明顯的說服力。首先,契約論的道德理論沒有預設形而上的關于“好”、“善”的概念。人類的好生活是可以用合作的方式來達到的,人們每日求索已然在通往美好生活的路上,好生活并不像遙不可及的星星只能引領人們,卻無法企及。人的一切行為的出發點被設想為人們對自我利益的維護,使得契約論道德思想擺脫了道德是否具有客觀基礎的追問。從人性角度分析人們的行為動機與目的,人的行為便有了自然人權的庇佑。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在長期爭斗中,人們會發現建立社會生活秩序對于維護長遠利益的必要性。而后人們會去約定道德規范,會在公共生活中尋求秩序與正義。
其次,合作互惠是其核心理念。人們因想擺脫無休止的征戰而建立契約,但如果大家并不遵守契約,不愿犧牲自己的任何利益,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損害別人的權益,“這樣一來,人們便會仍舊處在戰爭狀態當中,這跟首要的和基本的自然法所主張的尋求和平便會背道而馳。”合作互惠的理念使其具有現實需要的支持。在霍布斯看來,在國家出現以前,人處于一種純粹的自然狀態之中,彼此孤立。在這樣的系統中,人的基本動機與目標就是通過不斷滿足生存需要的方式來自我保存。長期爭斗給人的啟示即是彼此合作比獨立行動過得更好,合作互惠是這一啟示的現實結果。可以說,契約論是人們長期生活實踐總結的成果,它為人們提供了—種相互支持、彼此合作、以求互惠共贏的生活方式,是人類社會向文明邁進的重要推手。
三、契約論道德理論的挑戰
契約論道德理論為人們追求自我利益提供了人性上的辯護,找到了解決和預防沖突的途徑,但也存在一些不能回避的問題。
首先,從直覺和經驗的角度預設自然狀態下人都是利己的。霍布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狀態是以人人都只為自己,獨立行動為假設的。但這種假設的說服力不能取得有力的支撐。人性是復雜的,人的行為取向更是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建立在預設基礎上的理論的基底是不牢固的,人們能從經驗的角度認定它的某些合理成分,但卻很難用嚴密的推理把它系統的論證出來。這是其難以證實也難以證偽的原因。
其次,契約論理論家認為道德是人們制作出來的,這與這一觀點是不同的,即道德是一定地域內人們在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結果。后一觀點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人類產生之初必然是沒有道德的概念的,隨著人們交往擴展,人與人在行為中達成默契,之后默契的作用范圍不斷擴大,這種默契便被認為是正當,當有人打破默契時,便被指責不符合規范。到某個時期,人們生活中的默契被賦予“道德”之名。其實,很多冠以道德之名的規范只是在某一范圍內有效。所以,道德是生活的產物,是對默契、規范的體系化,而非憑空制作的。就如貨幣是隨著人們交換的需要而逐漸產生的,在貨幣之前有充當貨幣職能的等價物發揮作用,但人們沒有賦予它們“貨幣”的概念。道德也是如此,在世界各地都有表示道德概念的詞,但其內容卻有不同。當人們想給發揮相同作用的東西賦予相同概念,而這些東西的內容又有區別時,就會產生諸如道德是否具有客觀基礎、是否具有普遍標準的難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于科學與民主的介入,關系到人們對事實與價值的關系的看法。如果人們能夠在科學和事實的基礎上堅持溫和的相對主義立場,求同存異,就會減少許多道德沖突,達成更多價值共識。
最后,獨立行動的個體主義觀點忽略了人性中天然的善質。對正常人而言,人性之初內含善惡兩種成分,人性最終的性質與人后天經歷密不可分。即使在產生國家之前,我們也不能絕對認為人性不包含善的部分,或者人性中的善會被后天環境完全磨滅。中國宋代張載繼承發展了孟子的人性論思想,他認為人性本善,但善質被人的欲望、感情遮蔽了,人性中具有了“氣質之性”;人只有通過學禮、大其心,進入誠明之境,才能返回“天地之性”,回到本來的善。這是一種比較樂觀的人性論觀點,為人性向善預留了空間。任何時代都不缺乏道德高尚之人,不缺乏“出淤泥而不染”、“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志士。如果人性中不存在善質,人們很難達成一致建立契約,即使達成契約也很難維持。
四、契約論道德理論的現代性啟示
契約理論與現代社會結合,能對當今的社會有所啟示是其生命力的彰顯。現代生活流變性增強,在自由平等觀念的影響下,人們越來越重視自我的個體性,這些對社會道德、社會秩序及國家的公平正義都產生很大影響。
我們不能否定個體對自我生命及福利的追求,人需要一定的物質維持生活。但何種個人福利觀是值得倡導的是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生活的社會性要求我們具有應對疾病、照顧父母和子女的實力。但我們在追求個人利益時完全不顧及他人的合法權利是不可取的。個人對自我利益的維護是自愛的一種表現,同時自我對他人的關照也是自愛的要求。如果每個人都一心為己,導致紛爭不已,最終大家的利益是沒有保障的,個人對道德的信仰也會逐漸喪失。捍衛自我合法權益的沖動與傾向是與生俱來的,是人類“最有力,最合法的內驅力,運用這一不可缺少的內驅力,人就能對共同之善作出最大的貢獻”。因此,社會中的每個人都需要有對道德的基本信仰,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信念,按照“理性行為最大化假設”來行動。
社會中公共利益和公共價值的存在要求人們達成一定共識,促進公共利益。人與人之間的需要有差別也有相同,個人的某些福利需要通過社會獲得,而社會的運轉需要所有人的推動。契約精神啟示我們,當代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穩定的社會秩序,離不開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良好的社會秩序是社會與個人發展必需的。人與人之間溝通合作,在行為中遵守基本行為規范,不僅促進公共利益,也增進個人福利。這一點對整個國際社會同樣適用。國與國之間既有利益的區別,也有需求的一致。穩定的國際秩序、良好的自然環境、公平正義的對話平臺是各個國家都期盼的。各國在交往中求同存異,達成價值共識是人類長期和平發展的要求。
國家建立的基礎是人們的道德,如果人們沒有基本道德,連起碼的協議與合作也不能達到。人們自愿立約建國是為更好的保障個人與群體的福利,因此,所建立起的國家應為人民服務,不能異化為凌駕于人民之上的暴利集團。社會契約家所提倡的契約、規則在今天則體現為國家的法律。法律的意義在于約束管理,通過打擊不法行為逐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法律作為評判人們行為妥當與否的標準,其確立目的、程序和執行程度都應是合理合法、公開透明的。我國法律應堅持契約精神,以人民利益為導向,高揚公平正義。這是契約精神給人們的有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