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好
摘要 隨著法治化進程的推進,人民群眾法律觀念有了很大的提升,當事人為了避免被告惡意轉移財產,在訴前或者訴訟階段依法申請對被告名下的財產進行保全。如何在兩到三年時間里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必然需要人民法院乃至相關部門行業共同努力窮盡各種措施打好這場破解“執行難”的戰爭,其中,財產保全制度時于破解“執行難”問題必然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財產保全的重要性以及困境提出一點思路。
關鍵詞 訴訟 財產保全 執行難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304
2016年3月13日,人民大會堂,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作高法工作報告,向執行難全面宣戰:“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破除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藩籬。”近日,最高人民法院陸續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財產保全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和規范性意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嚴格規范終結本次執行程序的規定(試行)》等相關規定,旨在落實“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工作綱要”精神。其中,《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財產保全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對財產保全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與規范,而財產保全制度對于破解“執行難”問題必然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財產保全在訴訟及執行階段的重要性
財產保全是指法院在利害關系人起訴前或者當事人起訴后申請執行前,為保證判決的執行或避免財產遭受損失,對當事人的財產或者爭議的標的物采取限制其處分的保護性措施。財產保全制度是人民法院為保護當事人利益、保證裁判能夠得到有效執行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也是民事訴訟中的重要環節。我們必須看到,財產保全制度不僅僅在訴訟階段發揮重要作用,更是執行階段實際執行到位的神兵利器。
(一)有利于在訴訟階段即定紛止爭,將案件化解在訴訟階段
在司法實踐中,許多審判人員都有一種感覺,就是有采取財產保全的案件通常容易通過調解、協商的方式來解決,因為被告名下的財產一旦被人民法院采取了財產保全措施,被告則往往會積極地與原告進行協商處理,從而更有效地化解糾紛;而從另一方面來講,原告由于付出了一定的訴訟成本,其必然會出于訴訟時間、金錢成本等因素考慮協商處理案件,這就促使雙方在訴訟階段協商調解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為我國部分人民群眾確實缺少法律意識與誠信意識,因此很多被告在訴訟發生時,往往采取拖延時間、逃避訴訟的消極訴訟態度。這些當事人往往會通過提出管轄權異議、申請回避、躲避送達、提出上訴等多種方式故意延緩法院判決的生效,而這些當事人在這個過程中則悄悄將名下財產進行隱匿或者予以轉移。如果人民法院在訴訟前或訴訟中就對這些當事人的財產進行保全查控,就可以避免這些當事人轉移財產,也從另一方面促使這些當事人主動參與訴訟而不是消極拖延訴訟,也極有可能會促使債務人主動履行判決結果。而這種結果,也等于財產保全制度將一部分極有可能申請強制執行的案件提前予以化解。
(二)有利于推進執行的進度,一定程度上保證執行到位
案件生效后進入執行階段后,除了核實申請執行人提供的財產線索外,執行法官還需要向有關部門調查被執行人名下是否有可供執行的財產,進而再對被執行人名下的財產采取查控措施,這往往都需要不短的時間。而在案件生效后的這個階段中被執行人有可能就惡意轉移財產,并非申請執行人一申請執行,執行法官就能夠立即凍結。相反,如果在訴訟階段已經申請財產保全且已經實際保全被執行人名下可供執行的財產,那么執行法官就可以立即根據生效判決書對保全財產進行處置,不但可以避免被執行人惡意轉移財產,也大大縮短了強制執行的時間,申請執行人也可以更早地收到執行款。即使在訴訟階段沒有實際保全到被執行人名下可供執行的財產,申請執行人也可以將被執行人的財產狀況第一時間向執行法官反應,執行法官也可以與申請執行人立即尋找其他財產線索。
(三)有利于處理個別復雜案件,避免部分債權人利益受損
在執行過程中,許多審判人員與執行法官發現,個別被告在訴訟階段仍然有財產可供執行,但在進入執行階段后卻發現相關財產已經由其他債權人通過非訴訟途徑受償,導致生效判決反而無法得到執行。比如許多瀕臨破產的企業,常常會選擇性地將部分財產清償個別債權人,受償的債權人甚至并沒有通過訴訟途徑主張債權,雖然申請執行人可以依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要求予以撤銷,但必然會對申請執行人造成更大的訴累并花費更多的訴訟成本。再比如許多財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被執行人,一旦在訴訟階段就將名下的財產清償個別債務人,將極可能導致申請執行人的債權短時間內無法得到執行甚至無法執行。因此,在訴訟階段及時采取財產保全,使該類財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被執行人的財產通過法院進行合理分配,既有利于為該類復雜案件的執行到位提供保障,也可以避免部分債權人的利益受到侵害。
二、財產保全在訴訟及執行階段的困境
在司法實踐中,許多執行案件在進入執行后,經過執行法官的調查,發現被執行人現無可供執行的財產,且被執行人已經在訴訟過程中進入執行前就將名下的財產進行了惡意轉移。而在訴訟前或者訴訟過程中,申請執行人完全可以對被執行人的財產進行財產保全,究其原因在于:
(一)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的法律意識仍然薄弱
目前,在人民法院審理的各類民商事案件中,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的案件僅占到一小部分,很多當事人雖然了解財產保全的作用,但并沒有意識到財產保全的重要性,而部分當事人甚至根本不清楚財產保全的概念。
筆者作為基層法院的工作人員,了解到許多當事人在潛意識中對人民法院的訴訟以及執行存在一定的誤解,這些當事人認為只要在訴訟中勝訴,人民法院就必定會為其執行到財產,是否采取財產保全屬于人民法院的職責范圍,所以這些當事人在訴訟前以及訴訟中理所當然地從未考慮是否要申請財產保全。而又往往是這些當事人在執行階段因為人民法院未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供執行財產導致無法強制執行的時候,這些當事人往往無法理解執行法官乃至到處投訴、信訪。
(二)當事人主動提供財產線索具有局限性
當前的審判活動中,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的應當提供相應的財產線索,但在實際生活中,除了直接涉及被告財產的訴訟案件,只有當事人極其熟悉被告的財產狀況,否則一般情況下很難提供有效的財產線索,而有的案件,即使當事人提供了被告的銀行賬戶信息,也不一定能夠實際保全到被告的財產。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財產保全的意義在于避免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然而在實際的訴訟過程中,因為當事人往往無法主動提供有效的財產線索,使得只有少數當事人才能夠真正感受到財產保全在訴訟階段以及執行階段能夠發揮的重要作用。
(三)部分當事人因需要提供擔保而放棄中請財產保全
除特定的幾類案件以外,為防止因保全錯誤而給被申請人造成損失,人民法院要求申請人提供申請保全標的一定比例的財產擔保。在實際的審判活動中,確實有許多當事人因為無法提供擔保而放棄申請財產保全,也有個別當事人也因為顧忌到存在敗訴可能性而放棄申請財產保全,這也可能導致生效判決難以得到執行。
三、對財產保全當前的困境提出一點建議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財產保全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中對財產保全的相關規定進行了嚴格的規范,為財產保全的采取以及實施提供了指引,可以預見財產保全在接下來“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工作的開展中會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而筆者在此也對財產保全提出一點不成熟的意見:
(一)在立案及訴訟過程中主動釋明財產保全的重要性
前文已經提及,許多案件在訴訟前或者訴訟階段完全可以通過財產保全對債務人的財產進行控制,卻因為當事人未意識到財產保全的重要性,從而致使生效判決無法得到執行,或者又從一個訴訟陷入到惡意轉移財產的另外一個訴訟中去。一方面,我們應當做好法制宣傳工作,將各項法律規定向全國公民進行普及,從而讓所有當事人能夠了解訴訟的程序以及如何維護自身的權利。
另一方面,人民法院有義務在立案及訴訟階段強化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的意識,主動釋明財產保全的重要性。
人民法院作為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不應當是在中立的立場上高高在上,更應當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對于原告、申請執行人來講,訴訟的目的并不僅僅是要得到勝訴的判決書,而是在于損失能否實際得到彌補。那么,人民法院乃至每一位工作人員應當將執行工作做到最前面,而不應當讓當事人在執行階段后悔莫及。
(二)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采取財產保全的,應主動采取財產保全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對于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但是在實際審判活動中,人民法院很少會主動采取財產保全措施,究其原因在于人民法院應當保持中立地位,不應當在訴訟過程中偏幫任何一方。
當然,也有個別審判人員至今仍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工作態度。我們必須指出,在審判活動中確實存在部分案件被告財產正在轉移或變賣,也有部分案件爭議較小或者被告故意拖延訴訟,為了避免被告轉移財產,人民法院主動采取財產保全避免當事人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并不違背立法者的初衷。
(三)當事人可以借助人民法院查詢被申請人財產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財產保全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中規定申請保全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不能提供明確、具體被保全財產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裁定采取保全措施,并可以在請求保全的數額范圍內,查詢被保全人的財產。正如前文提及,當事人主動提供的財產線索畢竟存在局限性,對申請財產保全當事人提出了過高的要求,同時也沒有為后期執行工作減少工作量,因此,為了將執行工作做到最前面,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的,人民法院應當主動配合申請人查詢被申請人財產。如果被申請人名下存在財產的,應當及時予以控制,避免財產轉移,如果被申請人確實需要對被保全財產進行處置的也可以提供擔保,并不會對被申請人產生極其不利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