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悅
摘要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社會公眾對法律有足夠認可,尊重和接受。但因受中國傳統宗法制度的影響,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造成了障礙,使社會主義法律信仰面臨危機。因此,本文認為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批判繼承宗法制度,積極培植公民法律信仰,是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宗法制度 法律信仰 法治建設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284
法律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法律是治國,安邦之本。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需要社會公眾對法律有足夠認可,尊重和接受。人民從內心真正去擁護法律并真誠的信仰,這樣的法律才有權威。然而,由于受中國傳統宗法制度的影響,特權意識,專治觀念等與現代法治精神相悖的觀念,不斷地以各種方式滲透進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在實踐中經常會出現權大于法律的情形,因此使人們對失去了對法律的信心和認同感,很難再去尋找法律的支持與保護,更談不上對法律的尊重和信賴了,這些都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造成了障礙,使社會主義法律信仰面臨危機。
一、對法律信仰的認識及其意義
法律信仰是指“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現象理性認識基礎上油然而生的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依歸感,是人們對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華,是主體關于法的主觀心理狀態的上乘境界。”這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依歸感的形成和產生既不是依靠法律的嚴酷與冷峻,也不是靠外在的強制力與威脅,而是發白內心的對法律的認同和服從,是民眾對法律的理性與激情的升華。
法律信仰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人們會運用自己的理性,良心,公平,正義的評價標準對現行的法律規范進行主觀判斷和價值評價,對那些符合人類正義和秩序要求的法律規范進行肯定的價值評價。”人們會把對法律的積極評價的心理機制轉化為自愿服從和積極遵守,美國學者伯爾曼曾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它不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還包含了他的感情,他的知覺和獻身,以及他的信仰。法律要發生作用,全社會都要信仰法律。
法律信仰作為法律觀念的一種高級形式,在構建法治社會中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當前我國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法律信仰為法治建設提供了文化基礎。法律信仰對于法治建設而言,其主要作用就是在精神層面上發揮作用,而法治建設在是精神世界的存在基礎是文化基礎,公眾對于法律產生理解、認同,進而確信,法治的文化基礎的核心逐步形成。
2.法律信仰為法律發揮作用提供精神保障。法治社會要求的是規范轉化為人的行為的高效性,而法律信仰作為一種精神基礎、精神動力和精神紐帶,能夠促使人對法律產生信任,促使民族、社會和國家精神養成。
3.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設的內在需求。樹立法律信仰不僅能夠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也能夠激發人們對法律的信任、信心和尊重,有利于整個社會法治精神的形成,進而有利于法治社會的構建。
二、宗法制度與當代中國法律信仰建設
宗法制度是指在中國古代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父權和族權為特征的家族宗族家庭制度,它以血緣為紐帶,以嫡長子繼承為核心,兼有政治和法律兩種性質。梁漱溟曾說:“中國的家族制度在其文化中所處地位之重要,極其根深蒂固,亦是世界文明的。中國老話有‘國之本在家及‘積家而成國之說;在法制上,明認家為組織單位。中國所以至今被人目之為宗法社會者,亦即在此。”
宗法制度的本質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是確立和維護貴族特權的嚴格等級制度,他是通過對人的政治統治的強化,從而使大家族和國家機器結為一體。中國傳統法律制度是以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因而在立法,司法方面無不打上宗法制度的烙印,形成了以輕法律,重人情的倫理型法律文化。宗法制度對現代中國法治的發展,特別是對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作用。
(一)宗法制度對中國傳統法律的積極影響
1.宗法制度注重發揮家庭,家族等組織在法律中的作用,提高了法律實效性。宗法制度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問題。因此,一旦出現矛盾和沖突,往往是通過家族內部的制度、規則來解決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提高了糾紛解決的效率。
2.注重發揮民間調解作用,體現了合理性與合法性相統一的原則。縱觀歷史,不難發現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代,人們在發生糾紛時,更傾向于通過熟人協商或者基層組織調解來解決,這是因為受到傳統的“和為貴”精神的影響,讓人們產生了“無訟”的法律心理。當然,這種方式對減輕了司法機關的壓力和節約當事人的訴訟成本都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發現這些民間族長在進行調解、判決時都是根據原有的宗族法規、風俗習慣所做出的,往往都比較妥當,使得其合理性與合、法性得到了有效的結合。
3.當權者、長者在守法方面發揮的表帥作用相當重視,因而形成了良好的法律氛圍。中國傳統的文化中特別重視統治者的表帥作用,要求當權者能夠嚴以律己,所謂“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在宗族內,族長一般會注意自己的表帥作用,不然會威信掃地。
4.正視國家制定法的不足,發揮宗法族規的補充作用。中國的宗法族規大多來源于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風俗,具有一定的執行基礎,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成文法的不足。
(二)宗法制度時中國傳統法律的消極影響
建立在以血緣關系為群帶的家族關系之上的中國傳統社會,“國”只是家的放大,“家”不過是國的縮小,國家關系,君臣關系是家庭關系,父子關系的延伸。這種親情關系自發地排斥法律關系,必然對法律信仰造成了許多消極影響。
1.在宗法型的中國傳統社會,宗法與專治結合,儒法合流,用政治論理次序代替法律次序,政治大于法律,法律觀念在中國傳統社會很難找到立足之地。中國傳統社會并不缺乏法律,但法律都是為百姓制定的,對統治者沒有約束力,權大于法,形成“人治”的傳統。
2.無論是德治還是人治,儒家不重視法律的作用,只是將法治作為補充手段。布蓮克認為:“中國傳統社會法律的維系社會功能遠比道德,風俗,教化等小,相對其它社會,其運作功能也很微小……”中國古代社會中是不允許人民有什么基本的權利觀念,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當人們的自身基本權利被剝奪時,卻很少有人從法律層面去考慮其原因所在。這種政治氛圍的長期存在,嚴重影響了以平等、獨立和理性為特征的現代法律意識的形成。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較難形成。中國宗法社會更多的強調等級制,等級制往往又會與各種特權相聯系,“刑不上大夫”的出現在所難免。在宗法制度下,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地劃分遠近尊卑,男女不平等也被視為天經地義的,法律平等的原則很難得到落實。
4.法律的影響力與公信力大打折扣。中國傳統的宗族對其成員具有超越法律的權力。人們不是服從官方的法庭和法律意志而是遵循傳統習慣和地方習俗。正如我們經常說的“清官難斷家務事”,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法律的威信很難確立。此外,在傳統宗法社會里沒有現代西方社會的律師制度,地方的官員往往身兼數職,既是行政長官又是法官,以家長制的方式審判案件。在這種情況下,司法公正性很難得到落實。
三、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途經
經歷建國后幾十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公民的法律素質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一直制約著社會主義法律信仰的建設。實踐表明,如果公眾不信仰法律,法律無法發揮其協調社會、保障公正平等的作用。因而,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途徑,進行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法律信仰的建設。
(一)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鏟除宗法制度生存的土壤
法治和經濟是結構上功能互動的關系。法治提供了經濟發展的良好秩序和有力空間;經濟又為法治的發展和完勝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生產要素的流動特別是勞動力的流動帶來的最顯著政治法律后果,就是打破了以等級和特權為基礎的社會關系格局,建立了自由,平等,契約的新的格局,激發了人們對法律神圣,法律至上的精神追求。因此,要消除宗法制度對法治信仰建設的消極影響,就必須大力發展市場經濟,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法治經濟,它所倡導的公平,自由精神能有效防止社會各種弊端的滋生,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
(二)批判繼承宗法制度,傳承我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優秀元素
公民社會和其他形式的民間自治,包括中國歷史上的家族組織,宗教社會,鄉紳,長老的權威,同鄉會,商社等,傳統上,中國政府的權力只到縣級,縣以下的農村社會全靠自治。在國家壟斷暴力的情況下,必須靠倫理道德,鄉規民約,宗教教化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這也是儒教常興不衰的現實基礎。離開國情的法治文化建設,就會失去生存的土壤,宗法制度及其文化形態在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不能也無法被隨意割裂和拼棄,其中的法律文化并非都是糟粕,也有精華。我們要批判的繼承,儒家文化所宣揚的和諧,友愛,互助,合作,愛家,愛鄉,愛人、愛國等中國傳統文化,對今天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穩定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三)積極培植公民法律信仰
亞里士多德說:“法律能見成效,全靠民眾的服從。”因此,建設法治社會,培養并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1.提高公民的權利意識,全社會的權利意識和公民的自我保護意識的養成是形成法律信仰的精神基礎和內在動力。權利意識的增加,必然導致對法律的認同。過去長期以來我們只重視國家,集體利益的保護而輕視個人利益的實現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現在必須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三者并重,轉變過去過分強調的義務本位觀念,強調權利本位為主,主動積極地建立起以權利為核心的社會關系。
2.保證司法公正,增強執法者的法律觀念。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是否嚴格依法辦案,是否做到公正執法,這些都會影響普通公眾樹立法律信仰,要讓人民群眾從每一個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義。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權,從而強化公民對法律價值的認同感。
3.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養。經過幾十年的立法,我國已經有了大致成形的法律制度,但人們在使用法律時,卻并未形成對法律的信任與信仰。法律宣傳和法律教育正是人們獲得法律知識,保障自己權利的途經。因此,我們要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養,使法治觀念深入人心,最終形成公民普遍的法律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