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治
摘要 我國在1949年以后,新中國經歷了1954-1958年、1%2-1964年、1979-1982年、1998-2002年等四次立法機關的民法典起草工作,因為出現政治以及經濟方面的問題最終結束了編纂工作。從2002年開始出現了新的民法典編纂,本文就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商事主體立法定位路徑的探究。
關鍵詞 民法典 編纂 商事主體 立法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290
民法典的編纂工作是法學界比較重視的工作,在國家生活、社會治理及公民個人權利的保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949年后,新中國開展了四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包括1954年到1958年,1962年到1964年,1979年到1982年,1998年到2002年的四次民法典的立法工作,因為出現政治以及經濟方面的問題最終結束了編纂工作。在2002年以后,官方以及民間的多部民法典草案及建議稿出版和公布了,各種新的觀點也出現了,商事主體在民法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對選擇民商合—還是民商分立存在比較大的分歧,在2015年的時候我國開展了民法典的制定工作,將民法典的編纂工作納入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2015年立法工作計劃》中,民法典的制定工作進入到了國家立法的新階段,商事主體在民法總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原來的分歧變得更加表面化以及公開化。
一、商事主體的淵源
當前,法學界對于商事主體立法的一些討論和研究,大部分的緣由都是集中在對于商事主體定義的差異化解讀。不過問題真是同一些學者認為的單一以及絕對嗎?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深究。縱觀社會以及經濟發展的整體發展歷程,商事主體處于不斷變化的社會存在以及相關概念范圍,其自身也經歷了由中世紀商人,近代商事主體到現代企業的歷史變化階段。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商事主體也出現了根本變化,它的結構最終演變為新的企業結構,這種變化對于企業交易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的降低有幾個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企業進行經營活動的主要方式,企業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商事主體,企業在市場經濟中是比較有影響的商事主體,是“一個嶄新的權利人順時而生”,而且最終形成了司法體系的主導理念,作為商事主體法的重要組成,貫穿在了民法以及商法的各個部門法中。商法也具備比較濃厚的企業法色彩。商事主體具備商事權利能力以及商事行為能力的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名義開展商事行為,在法律關系中必須要享受各種權利,而且要承擔相應的義務,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律,而且商事主體作為民事主體比較重要的形式,商事經濟的發展對于商法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決定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對于民事主體的發展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深刻的分析商事主體。因為全球商品交易的共同發展特點,商法也應具備國際性,另一方面在各國商事的基礎上形成的商法表現出自己不同的特點,并且具備自己的民族特性。商事主體是可以進行分類的,根據組織形式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商個人,商合伙以及商法人,商事主體不僅具有共性,而且具備自身的不同特點,因為商法人是具備獨立人格的法人組織,所以和一股的商個人與商合伙是不一樣的。
我國當前雖然有公司以及個人獨資企業等不同形式的商事主體,但是沒有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商事法律體系,在法律的規范上,沒有明確的定義,我認為商事主體是市場經營的主體,但是對于市場經營的主體范圍劃分,不應當局限于商事法人組織,還包括非法人組織,也即凡是從事商事交易或者具有專門的商事知識或商事技能的人都可以成為商事主體。
在分析商事主體概念的時候,要充分地結合我國發展的國情,根據我國發展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商事主體本身的情況我們得知,獨立階層的商人是社會發展的縮影,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商事主體主要是企業,但不應局限于企業,應擴大為凡是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商行為并以此為業者,都可以歸結為商事主體。這可以很好的規范當前的一些新類型主體,如“微商”、“淘寶賣家”、各種網絡賣家等。
二、民法典編纂中商事主體立法的立場
(一)我國民法典的當然使命
我們通過了解民事主體及商事主體的本質得出結論,商的本質是追求資本的增值活動。而且也分析了民事主體的形態,它們之間的主要問題如何通過一部法典,或者說是共同性的法律來調整,筆者建議將民事主體與商事主體放在一部法典的同一章下,并以不同的“節”來做規定。商事主體除民法典以外,各個部門法都不能夠承擔起此重任,對商事主體的立法策略,應采用開放的態度,因為立法總是滯后于現實生活的,商事主體一股指的是自然人商主體,法人商事組織以及非法人的商事組織,這些都需要明確規定。
(二)我國民法典必須堅持的原則
我國編纂民法典所處的年代,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其自身面臨著非常多的挑戰和壓力,這對于民法典自身而言,不僅僅屬于我國“民法典化”作為世紀示范性民法典的挑戰,更加是對于我國民法典體例選取以及編纂技術的相當壓力。
其次,想要更好的處理這些難題,商事主體的立法定位、體例選取以及技術途徑,也是其中必須要面對和處理的難題。民法典必須有效的完成新時代所賦予的重要使命,成就世紀之典的重大目的,在充分符合商事主體的特征、方式以及其他相關內容需求的基礎上,必須確保一定程度的原則。
具體來看,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第一,應當堅持應有的主體理論以及規則體系,不應該遷就商事主體損壞民法典中的內在邏輯,民法典具備非常重要的生活規律和行為準則,法典編撰的主要意義是制定出比較嚴謹的法律體系,根據商事立法的體例及條款設計來說,充分的認識總則的主體章節以及其他章節之間的統一性以及協調性,而且具備總則主體的原則性以及民法典的其他規定,建立和完善比較抽象的規則體系。
第二,民法典應制定比較抽象性的原則,分析民事主體和商事主體的共同之處,成文法典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現各種問題,商事主體的設計要根據主體的主要形態,類型以及各種具體的行為規范,需要納入到民法體系中,否則就會影響民法典的結構體系的邏輯性,最終也會對總則的功能指導性產生影響。
第三,民法典對于商事主體應當具備開放性特點,要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為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的不斷變遷,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堅持開放的原則,促進商事主體條款的規范以及相關制度設計的彈性,讓他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
第四,民法典要積極地保持謙遜的特征,而且要能夠遵守民事主體的多樣性特點,和民事主體的穩定性比較來說,商事主體應具有靈活性以及多樣性,所以民法典應當具備寬容性的特點,要能夠遵守各種商事習慣法以及法規的效力,要積極地發揮商事主體法的作用,這樣才能反映商事主體的共同性以及普遍性原則。
(三)我國民法典必須進行規則統攝和體系整合
在司法積極發展的過程中,民法積極地實現了司法的規則和一般體系結合的目標。
商事主體法,主要指的是比較重要的商事主體,其中的一個就是關于自然人商人的立法。商事組織法是比較復雜的企業法體系,主要包括公司法,合伙企業法以及個人獨資企業法、政策性企業法,包括鄉鎮企業法等等企業登記方面的法律。民法總則的編撰工作對上述法律體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要建立比較完善的民法體系分類標準,最終才能更好地開展商事主體的立法工作,最終整合成民事主體的特別法,通過統一的民法典總則管轄各種商事特別法。
三、民法典調整商事主體的模式選擇
隨著商業的不斷發展,大陸法系民商分立的國家和地區不能夠通過統一的《民法典》規范商事主體的調整,把商事主體最終排除在了民法典以外,一般是以—種單行法的形式獨立存在于民法典以外的,再發展到晚期商事主體的單行法以及特別法在不斷的發展,造成了法律體系內部的矛盾與沖突。
我國應采取民商合一的立法例。民法典在開展商事主體定位工作的時候,要積極地研究民事主體的分類原則,也要充分的考慮商事主體的特殊意義,積極地通過民法總則,做好民事主體與商事主體的區分工作,對商事主體的共性與特殊性的研究,要積極的通過各種規范進行商事行為單行法以及特別法的細化工作,這樣才能促進民法典總則的完善,因為民法典的總則離不開各單行法的支撐,對民法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因為可以使用專用性開展各種指導工作,積極地開展商事主體的具體化工作,要積極地分析商事主體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讓商事主體最終形成共同特點,促進司法的實現過程更加完整和完善,而且可以不斷地完善立法技術以及積極地促進商事主體發展的多樣化,讓商事主體在私法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最終可以實現商事主體的單行法和特別法相互補充的目標,如果產生的各種商事法,立法問題的過程中,一般通過法律的形式就可以促進社會生活的穩定以及發展對于推動經濟的發展和進步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商事法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彌補各種法律的效力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意義比較重大。
一般來說,在營業行為逐漸普遍化以及民事活動開始商業化,民事主體演變為商事主體非常便利的時代,該怎樣面對商事主體,成為真正意義上我國民法典編纂中必須要解決的難題。因此民法典必須要積極的開展的相關商事主體的研究工作,而且做好的單行法的具體制定工作,使他們能夠獲得了一個總則規定下的新的邏輯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