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欣欣
摘要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l要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本文擬通過闡明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提出的背景及其內涵,并深究我國提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原因,嘗試提出幾點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措施,試圖說明在我國構建以審判為中心這一訴訟制度的重要意義并針對這一改革任務明確指出我們在這一改革浪潮中會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
關鍵詞 以審判為中心 訴訟制度 意義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2%
一、何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確保偵查、審查起訴的案件事實證據經得起法律的檢驗,全面貫徹證據裁判規則,嚴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審查、運用證據,完善證人、鑒定人出庭制度,保證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公證裁判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提出是基于司法最終裁判的性質,它包括兩方面的內涵:第一,審判在訴訟中居于中心地位;第二,在審判中庭審成為決定性環節。具體來說,首先,與立案、偵查、起訴、執行等程序相比較,只有在審判階段才能最終確定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其他各個階段的活動都要緊緊圍繞“審判”這一中心進行。接著,案件的事實認定和證據的采納與排除需要在庭審中作出,而不能單單依據“卷宗中心主義”和“偵查中心主義”來作出。最后,與庭前準備、判決書送達等程序相比較,法庭審判是決定被告人是否有罪的關鍵環節,需要正確轉變觀念,促使我國的訴訟模式設置所追求的目標和價值不僅僅是為了控制犯罪,法律的正當程序和人權的保障更是重要的目標和價值追求。
二、提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原因
在民事訴訟和刑事自訴中,法院的中心地位較易顯現,但就刑事公訴而言,法院的中心地位就容易受到質疑,其原因在于我國的刑事公訴有多個階段,包括立案、偵查、審查起訴、審判、執行,而這些階段又均由不同機關行使,三機關依據“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開展工作,但是,在實踐中,三機關對“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的理解出現了很大偏差,在貫徹該原則時,只講配合,不講制約,在實踐中形成的局面往往是三機關配合有余而制約不足并形成了一種“分段包干”式的流水作業格局(三者只有具體權限上的分工,而不存在司法權對偵查權、起訴權的嚴格限制)即一種“流水作業”式的追訴犯罪的模式或者說“倒三角形”式的刑事訴訟模式,而這些都是受長期以來的一種以偵查為中心的刑事訴訟格局的影響,在這樣的格局下,起訴要聽公安的、法院審判要聽起訴的、公檢法三機關是一家,從而導致檢察監督軟弱無力,法院庭審走了過場,三機關通力協作形成了強大的追訴犯罪的陣容。這樣的訴訟制度在刑事犯罪居高不下、社會動亂需要穩定的時期具有一定優勢,但是在更加提倡人權保護,在冤假錯案時有發生的當代,我們需要反思的是這樣的訴訟制度是否有“寧可枉殺而不可漏殺”之嫌?是否符合時代的需要?
我國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明確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如果繼續堅持以“偵查為中心”、“三機關是一家”的訴訟格局審理案件,我們可以預想到法院還未經過法庭審判就已經形成了預斷,“先定后審”、“先入為主”、“庭審流于形式”等問題就顯露出來。三機關作為天然強勢的一方,被追訴人作為明顯弱勢的一方,在還未開庭便可以預測到庭審結果的情況下,“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的規定便成為了一紙空文。因此,當下提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有著其深刻的現實和理論原因。
三、如何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
(一)公安機關如何落實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要求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三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這是對公安機關職能的規定,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公安機關的立案、偵查活動必須為檢察機關的審查批捕活動做好準備,在立案和偵查活動中必須要服從于檢察院的引導和監督,改變“以偵查為中心的格局”,正視偵查是基礎、公訴是主導、監督是保障的偵訴關系,并按照庭審的標準收集、保全、保管證據,確保證據的合法性、真實性,做到程序合法,為審查批捕、提起公訴做好準備。在檢察院退回補充偵查時,更要對原來工作疏漏的方面作出總結,積極做好補充偵查工作,為最終的審判打下基礎。
(二)檢察機關如何落實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要求
在民間流傳著一句法諺:“大公安、小法院,可有可無檢察院。”從這句法諺中可以看出公安機關在我國刑事訴訟活動中具有的極其重要的作用,公訴職能的行使依賴于偵查職能的行使,而問題的關鍵在于檢察機關對偵查活動缺乏監督,檢察權對偵查權的監督力度相當薄弱,直接影響了偵查和起訴的質量。
基于此,目前應當要強化檢察機關對偵查機關工作的引導和監督,提高偵查和起訴的質量。在“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的指導下將我國現有的互相牽制的偵訴模式變為檢察機關引導偵查活動的偵訴模式,調整好兩機關的關系,改變兩機關偵查活動相脫離的局面,使檢察機關從刑事追訴活動開始就參與到偵查機關的調查取證活動中來,為檢察機關自身提起公訴做好準備,同時加強對公安機關偵查工作的指導并對其活動進行監督,盡可能在庭審之前排除非法證據,有效避免冤假錯案。
(三)律師如何發揮作用
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著強公訴,弱辯護的現實問題,在法官行使審判權、檢察官行使控訴權、律師行使辯護權這樣一種控辯審的三角架構下,以審判為中心作為前提,在公訴一方強勢,辯護一方弱勢的情況下,為了平衡這一三角構架,最直接的處理辦法就是賦予辯護一方更多的權利,削弱公訴一方的權利。
那么如何賦予辯護一方更多的權利呢?
就制度層面而言,之所以要施行辯護制度是為了限制公檢法三機關直接剝奪犯罪嫌疑人的權利,而律師作為通曉訴訟程序和法律知識的人員他們能更好地保障當事人的權利。而在實踐中,有的犯罪嫌疑人享受不到充分的辯護權,要改變這一現狀,有效的做法包括:
1.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增加律師辦理法律援助的案件,政府在法律援助方面給予更多專業性的指導和資金上的支持。
2.律師的業務可以拓展到法庭審判之前的階段和法庭審判之后的階段,使得辯護律師不僅在法庭上才享有辯護權,在偵查階段也可以就偵查機關對案件不準確的定性以及不清楚的事實認定提出異議并讓其糾正,在實踐中確保律師的會見、閱卷和調查取證權,為其法庭辯護做好準備。此外,在法庭審判之后,還會出現被告人如何獲得救濟的問題,即使在案件審判結束后也要賦予律師提出異議的權利,法院也有進行釋明說理的義務。
就律師個人而言,針對個案,律師要做好與當事人之間的溝通工作,傾聽當事人陳述,幫助當事人分析案情、找到疑難問題點及解決對策;此外,還要盡早地參與到案件調查中來,找到指控證據的瑕疵,發現程序保障的疏漏,在庭審中積極地有序地為當事人辯論,運用法律邏輯結合案件事實證據及相關法律說服法官,排除非法證據等。
(四)法院如何落實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明確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關于法院如何落實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這一問題可以借鑒相關學者的觀點和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嘗試提出以下實現路徑:
1.優化法官隊伍建設。經過了偵查、起訴等階段的活動,案件最終還是由法官進行審理的,法官的專業知識、業務素質水平、經驗積累、辦案能力等素質直接影響著案件辦理的質量,而法官是否能獨立審判案件也成為了司法實踐中重要的問題之一。實踐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法院的裁判容易受到社會輿論的左右;法院的行政管理色彩還比較濃,法院內行政管理協調定案的情況還時有發生,法官辦案時對領導把關定案的依賴心理還比較強。在這樣一些實際問題存在的情況下,優化法官隊伍建設成為了重要的問題。因此,提高法官的任免標準,注重法官的實踐斷案能力,增加法官的實踐培訓機會、注重培訓效果,提高法官地位、待遇、晉升機制,吸引社會人才進入我國法官隊伍中來,建立健全法官人身安全保障機制以及審判案件時的“法官隔離制度”,還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制度,例如法官終身制等來優化我國法官隊伍建設。
2.全面貫徹證據裁判原則。我們要將事實認定和證據采信限定在審判階段,而不應出現“先定后審”、“先入為主”的“卷宗中心主義”的做法。簡單說來,法官斷案要經過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這樣一個邏輯過程,事實的認定是斷案的依據,而事實的認定有賴于證據,這樣,我們可以看到證據在整個訴訟中至關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們可以樹立起“打官司就是打證據”這樣一種理念,堅持證據裁判原則,同時切實在庭審中貫徹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以及疑罪從無原則,避免錯斷、枉斷,減少冤假錯案的數量。
3.更加注重法律程序的正當化,公開審理案件,接受監督。實現法律程序的正當化要做到證據要經過法庭舉證、質證等程序后才能確定其真實性、合法性及關聯性;對仍存在疑點并對認定案件事實有關聯的證據要予以重視;完善庭前會議制度以便當事人在庭審前整理案件爭點,固定證據;庭審過程要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權利,其最后陳述的權利不能剝奪等。另外,案件的審理應當普遍公開化,使法院的庭審活動受到人大及社會的監督,在公開透明的情況下,法官會更重視庭審的質量,當事人的各項訴訟權利得以保障,案件才能得到公正審理。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提出有著深刻的現實和理論原因,在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時代浪潮下,我們可以從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律師、法院這四個方向和領域著手,逐步推進改革的措施,最終在我國建立起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我們期待著這一日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