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升桂
摘要 本文對關系營銷的含義、關系營銷層次、關系營銷給交換雙方帶來的利益、中國社會關系營銷等進行了梳理,為企業建立和維護客戶關系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 關系營銷 中國 綜述
中圖分類號:F71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331
一、關系營銷的含義
關系營銷源起于1960年代北歐的產業營銷中,此理論認為企業間關系是一種伙伴關系。在Gronoos(1980)提出“顧客關系生命周期”理論之后,許多學者開始關注對“買賣關系”以及各種不同企業間關系的研究。
關系營銷是一種重視企業與顧客之間,通過相關產品和服務,發展出長期的關系,并進而塑造顧客參與感及顧客忠誠度的營銷理念。盡管不同學者對關系營銷的定義有些差異,然而不外乎都在強調為顧客提供定制化服務,以期與顧客發展持續性的關系,其最終的目的是通過關系的維持來獲得顧客的終身價值。
二、交易營銷與關系營銷的比較
交易營銷與關系營銷有本質的不同,詳見下表。
三、關系營銷層次
Berry and Parasuraman(1991)認為關系營銷有三個層次,企業達到的層次越高,則越具競爭優勢。
交易層面:企業與顧客的關系建立在金錢層面上,如顧客大量采購可以享有折扣上的優惠。企業目標在于使顧客繼續消費,這種關系營銷方式很容易被其它競爭者模仿。在顧客關系發展的初期,該策略能有效拓展市場空間。
社交層面:認為長期關系必須以穩固的社交關系為基礎,將顧客視為獨立的個體,能夠清楚了解每位顧客的需求。因此顧客會覺得享受到特別的對待,進而與企業建立有效關系。
結構層面:除了金錢及社交層面外,也包含結構性的連結,將顧客視為獨立的個體并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服務,這種方式競爭對手難以模仿。
四、關系利益
在社會交換理論的基礎上,營銷文獻從企業和消費者的角度對交換關系帶來的利益進行了分析,關系給企業帶來的利益總結見下表。
Patterson&Smith(2001)比較了東西方文化中,關系營銷給顧客帶來的利益。結果顯示,東西方盡管存在文化差異,但建立關系所帶來的利益可概括為以下三種:1.信心利益(confidencebenefit):表示顧客認為核心服務具有穩定性,而且顧客對此有信心。2.社會利益(soeial benefit):表示顧客需要得到支持,他們希望得到比其他顧客更多的關心,而且只想跟他們所熟悉的人進行交易。3.特殊待遇利益:表示顧客預期自己在向該服務提供者購買服務時,會受到跟別處不一樣的待遇,如可以更優惠的價格或折扣買到與別處相同質量的產品。
五、華人關系理論回顧
華人最早對人際關系提出概念化的是社會學家費孝通。他在對中國農村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差序格局”理論,該理論認為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上,會按照他人與自己的關系遠近而排序,形成同心圓狀。人們會以不同的交往法則來對待不同圓圈層里的人,越靠近圓心代表與自己越親近,越遠離圓心者則與自己越疏遠。
楊國樞(1993)將中國人的人際關系分為三大類:一是家人關系:指個人及其家人之間的關系,例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及其它家人;二是熟人關系:指個人跟其熟人之間的關系,例如親戚、朋友、鄰居、師生、同事、同學及同鄉;三是生人關系:指個人與生人之間的關系,即無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持久性社會關系的人。并根據“對待原則”、“對待方式”、“互依形態”與“互動效果”的混合,證明這三種類別的存在。
黃光國的“人情與面子”理論認為:人際關系主要是由“情感性成分”與“工具性成分”構成的。所謂“情感性成分”是指人跟人之間的情感親密程度;“工具性成分”是指個人在生活中往往必須以他人作為工具,獲取各種資源,滿足自己的欲望;根據這兩種成分的多寡,將“關系”分為三大類:“情感性關系”、“混合性關系”和“工具性關系”。
楊中芳(1999)認為人際關系包括既定成份、工具成份與感情成份。既定成份指兩人在某一時間點以前,通過交往所建立的所有社會關系,如同學、同事、同鄉、好朋友等;工具成份指人們在人際交往進程中的某一特定場合中,為實現特定目的而進行的交換;感情成份指人們在人際交往進程的某一時間點上,在感情方面的親密的程度。
由此可知,華人對于關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成靜態關系與動態關系轉換兩種。靜態分類雖然便于理解雙方的關系基礎,但無法解釋如何由生人轉變成熟人的變化歷程;在動態方面,彼此不熟的互動雙方,在互動之后如果工具成份與情感成份均滿意,可能成為好友,反之亦然。
六、結語
關系營銷已成為營銷哲學的核心,顧客關系生命周期是營銷關注的重點,強調顧客導向與企業職能之間的協調與整合(經營理念層次)。關系營銷不僅是企業用來營銷產品的工具(戰術層次),而且非常重視與顧客建立長期關系,通過各種營銷手段來留住顧客(戰略層次),關系營銷是企業建立及維持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