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蓓玲
摘要 隨著視頗偵查活動的廣泛運用,在各類媒體的宣傳下,犯罪嫌疑人對視頻圖像的作用日益了解,針對視頻圖像的反偵查行為愈發普遍,給偵查工作帶來一定難度。偵查人員應正確認識視頻偵查中的反偵查行為,針對常見的反偵查伎倆進行總結概括,提高識別能力并加以運用,使之服務于偵查活動。
關鍵詞 視頻偵查 反偵查 積極型 消極型
中圖分類號:D9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342
一、視頻偵查中反偵查行為概述
反偵查行為是指作案人為掩蓋其罪行,逃避法律制裁而實施的一系列針對偵查活動的對抗性行為。反偵查行為與犯罪行為相伴,與偵查行為相抗衡,它是行為人“趨利避害”的必然選擇,也是行為人智能程度和思維形式的具體展現。由于犯罪類型的不同和行為人個人素質的差異,其表現形式往往多種多樣,并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而推陳出新,進化升級。反偵查行為的出現,為偵查工作的順利進行設置了障礙,致使破案周期拉長,增加偵查成本,甚至于無法破案。
如今生活中,目力所及范圍內都少不了視頻監控探頭的身影,它已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視頻偵查作為偵查破案的重要支柱,也已經從一種新興手段逐步演化成偵查常態,并因其廣泛的運用和各類媒體的介紹已為廣大群眾所熟知,所以針對視頻偵查而衍生的各項反偵查行為也越發普遍目形式多樣,對偵查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常見的反偵查行為有選擇監控盲區作案;破壞視頻監控設備;對體貌特征、車輛特征進行掩蓋、偽裝等等。
二、研究視頻偵查中反偵查行為的意義
反偵查行為是犯罪行為和偵查行為的衍生物,是大多數作案人的必然選擇。隨著全民科學文化水平與綜合素質的提高,信息網絡的健全與擴大,法律常識、犯罪方式和反偵查技巧的獲取更加容易,可以預見今后的反偵查行為會逐步增多,且智能性逐步加強。現今社會中視頻偵查領域早已不再神秘,其中的反偵查行為只會越發成熟。
反偵查行為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阻礙了偵查工作的進行,但是由于它本身也是一種行為,其受制于行為成立所需的各項事實環節,且被掩蓋、被破壞、被篡改的永遠只有部分而非全部。偵查機關完全可以利用反偵查的顧此失彼來發現線索與證據,抓獲作案者;還可以通過防范工作、情報信息工作、先進科技手段來削弱反偵查的負效應。視頻偵查中反偵查行為受到行為人對視頻技術的認知能力、行為的延續性等因素的制約,在客觀記錄的監控圖像中行為人的種種反常表現反而導致了案件的暴露,反之利于案件的偵破。
因此,視頻偵查人員要獲得偵查活動的主動權必須正視反偵查行為對偵查工作的影響,端正態度、換位思考,在各個環節考慮反偵查行為的存在性,提高對反偵查行為的識別能力,合理有效得對其進行利用。在偵查行為與反偵查行為的不斷對抗之中,偵查人員的各項素質也不斷得以提高,偵查手段不斷獲得進步。
三、視頻偵查中反偵查行為的類型
反偵查行為從整體上講是對偵查行為的一種防御手段,過去許多作案人是在作案后臨時起意,匆忙問采取了一些反偵查行為,往往較為被動,易于識別。但是現在的許多案例表明,作案人為了達到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往往也會對偵查活動采取針鋒相對的反偵查行為,這類行為往往蓄謀已久,精心設計,制造假象迷惑偵查人員、轉移偵查視線,表現出積極的對抗性,在防御中帶有進攻色彩。因此,這里將視頻偵查中的反偵查行為分為消極型和積極型兩類進而展開論述。
(一)消極型
1.選擇監控盲區:由于經費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視頻監控系統并不能實現對全社會的“全面覆蓋、無縫連接”,必然會有監控盲區存在。而監控探頭是視頻偵查中安裝在現場的前端設備,其安裝位置大多較為醒目,只要經過仔細觀察,行為人一股都能發現。因此,嫌疑人往往會選擇監控盲區進行犯罪活動,或是實施犯罪前后,選擇監控盲區繞行出入。但即便監控探頭較為醒目,要想完全掌握也必須經過多次踩點觀察才能知曉,或是嫌疑人本就生活居住在現場附近,對環境非常熟悉。前一種情況偵查員可以通過調取案發前的監控視頻,查找可疑人員的踩點視頻資料開展偵查活動;后一種情況則可以從居住地信息對嫌疑人進行排查。
2.破壞監控設備:監控探頭、傳輸設備和控制顯示記錄設備是組成一套完整的常規視頻監控系統的三大部分,對這三個部分中的任意一個部分進行破壞,都有可能使整套設備無法正常運行。。
行為人對監控探頭的破壞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暴力方式直接破壞;另一種是使用電子設備進行破壞。前一種方式較為簡單,大多數行為人均可實施,可能是在作案過程中發現有監控設備,臨時起意進行破壞,也可能是在作案前有預謀的進行破壞,但無論是哪種行為,探頭被破壞的過程都會被記錄下來,為偵查留下線索。后一種方式的破壞行為較為隱秘,但需要特殊設備的支持,科技化程度要求較高,且多為事前早有預謀,犯罪成本較高,也可作為偵查開展的重要線索。
行為人對傳輸設備和控制顯示記錄設備的破壞在偵查實踐中出現較少,一般需要行為人具備相對專業的技術支撐和對設備、線路的操作技能。監控設備的傳輸主要存在有線傳輸和無線傳輸兩種方式;記錄顯示的破壞包括關閉系統、切斷電源、刪除視頻圖像資源、破壞移除硬盤等方式。
3.掩蓋體貌特征:刻畫作案人的體貌特征是偵查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視頻偵查工作的主要作用方式。作案人在無法對視頻監控信息進行躲避和破壞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對自身體征的遮擋和模糊來達到反偵查的目的。
消極型的遮擋大都針對面部,行為人就地取材,用帽子、口罩、眼鏡、圍巾、雨傘等物品進行遮擋。
4.掩蓋車輛特征:現在社會中,諸多行為都要依賴于一定的交通工具,其中機動車的運用較為普遍,而機動車的車牌號作為識別重點,也成為反偵查行為作用的對象。為逃避偵查,嫌疑人一是不懸掛車牌,駕駛無牌電動車、摩托車、汽車等實施作案,或是在作案過程中暫時取掉車牌,事后再裝上;二是遮擋車牌,嫌疑人用泥巴涂抹、粘貼婚慶貼紙、CD光盤等方式對號牌遮擋。
(二)積極型
1.篡改視頻文件:視頻偵查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對視頻文件進行查閱和分析,對視頻文件進行篡改等于在視頻偵查的源頭進行干擾,誘導偵查工作走向錯誤的陷阱。但是由于其對行為人的專業技能有著較高要求,一般的犯罪嫌疑人是無法輕易完成的。
2.偽裝體貌特征:除了對面部特征的遮擋,嫌疑人還會使用積極的方式偽裝自身,達到混淆視聽的目的。例如,通過服飾、飾品等偽裝體態、性別,阻斷視頻偵查人員對其行為軌跡的追蹤。此外,還存在使用面具、胡須等形式的偽裝。例如,在周克華案中,他在作案時會戴帽子、口罩、眼鏡,甚至中途變裝、變化隨身物品等將自己原本的體貌特征偽裝起來,與平時判若兩人,致使警方無法通過視頻圖像信息確定其體貌特征。
3.偽裝車輛特征:對車輛的偽裝主要集中在對車牌和車輛顏色的偽裝上,嫌疑人使用一副或多副套牌、假牌,重新噴漆等轉移偵查視線、拖延偵查進度。例如,2012年浙江某地發生的—起綁架案件中,監控錄像發現一輛浙B牌照的桑塔納轎車有重大嫌疑,但經調查該車牌號為套牌車,追蹤無果。最終偵查員在該車可能更換車牌的高速公路收費口調取監控錄像,發現了與其細部特征相同的蘇E牌照的桑塔納轎車,最終確定了這輛車的真實身份。
四、提高視頻偵查中反偵查行為的識別能力
視頻偵查中的反偵查行為的主要作用對象即視頻圖像信息,無論是消極的躲避、破壞、掩蓋還是積極的篡改、偽裝,一旦被識別即行為暴露,偵查人員若是應對得當,還能為偵查工作帶來契機。因此,要加強對視頻偵查員培訓,提高反偵查行為的識別和運用能力,而能力的培養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思維方面
1.提高思辨能力:目前,視頻偵查的發展還是較多的關注于技術的突破性,主要是對視頻圖像的處理方面,但是要想識別反偵查行為,則必須從偵查能力入手進行提高,尤其是思辨能力。
一是換位思考。偵查人員在案件偵破中應當站在嫌疑人的角度,從其知識背景、行為能力、社會經歷、個性特點等方面去思考嫌疑人會采取哪些反偵查行為。二是矛盾分析。無論多么完美和周密的反偵查行為都會有矛盾之處,越是高明的設計,矛盾越發深藏不露。偵查人員必須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撥開迷霧,尋找端倪。
細節決定成敗,對案件中反常現象的把握,有利于幫助偵查員揭開迷霧。當然并非所有反常行為都是反偵查的結果,也可能是自然條件、人為偶然因素所至,這就需要偵查員具備鑒別分析能力。
2.提高偵查主動性:視頻偵查的運用常態在于案發后調取現場視頻信息,進一步分析、研判,然而隨著嫌疑人反偵查行為的介入,可能有中心現場的視頻監控被破壞、視頻監控沒有偵查價值等情況的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偵查員充分發揮主動性,正確評估現場視頻情況,不能輕言放棄。例如,2011年6月在佛山市南海區發生的某珠寶店被盜案中,中心現場的視頻監控被破壞,偵查員依托周邊場所如小店鋪、小商場進行視頻排查,最后獲得了案件嫌疑人數、離開時間、衣著特征等重要信息,積極推動了案件偵破。
3.加強經驗總結:當前視頻偵查仍處于實踐帶動理論研究時期,戰斗在一線的視頻偵查員在識別和利用反偵查行為過程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方法。但是這些方法目前只存在于個人經驗的豐富和口口相傳之中,為了更大地發揮其作用,應該將這些經驗方法進行分類、總結、提煉,并進一步書面化,供廣大視頻偵查員學習。
(二)技術方面
歷史證明,每一次偵查技術上的重大突破,都會帶來偵查工作的巨大變革,科學技術具有共適性,誰掌握它,他就為誰服務,偵查技術如果不能保持行業的先進性,就會反偵查行為帶來可趁之機。在這恒久的“道魔之爭”中,偵查部門必須在技術投入上加大力度,在硬件配置和人才培養上高其一籌,立于不敗之地。
視頻監控探頭作為偵查的眼睛,從技術角度的提升而言,需要側重于讓這雙眼睛看得更全面,看得更清楚。分辨率低、清晰度差的視頻圖像,就像一個高度近視者不戴眼鏡下的世界,要看清嫌疑人的面部特征都難,更是無法識別其偽裝了。因此,高清攝像頭的普及勢在必行,紅外攝影、夜間布光、拍攝焦距和角度的自動調節等也提上了建設日程。圖像視角的全面和畫質的清晰,更能夠提高偵查員識別反偵查行為的幾率。
此外,人臉圖像識別技術、交通工具識別技術、可疑物品識別技術等在偵查工作中都開始逐步應用,但是當反偵查行為介入后,其技術運用都遭遇困境。人臉的外形會因為表情的變化產生差異,更加受制于光線、遮蓋和刻意的偽裝;交通工具的識別僅僅針對于車牌時,也會面對車牌遮擋和偽裝而力不從心;物品的相似性更是會造成檢索出大量可疑物,致使偵查失去方向。為了提高偵查技術應對反偵查行為的能力,各國各地的偵查機關都致力于增強科技含量,提高科技運用水平。例如,建立計算機處理系統實現全自動人臉圖像識別;車輛類別與個體特征的自動識別;無線射頻技術對可疑物品的識別與確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