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淵博
摘要 評判法治國家最重要的一條標準之一就是擁有良好法治意識的民眾。如今,國家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階段,但是,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思想相對于國家法治建設來說相對不足,仍有很大的進步和提升空問。目此,加強公民法治意識建設刻不容緩。
關鍵詞 公民 法治意識 法治建設 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359
構建法治國家不僅需要有良好的國家法律體系,同時也要求公民有良好的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并予以貫徹實施。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建成,法律制定基本覆蓋了各個領域,同時我國的法治化建設也得到了長足穩定的發展,法治已經成為人民群眾更高的價值追求。法治若想從理論口號轉向實際貫徹,這需要更多的努力。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充分重視人民大眾的參與性,重視發揮公眾的作用。
一、公民法治意識的含義及其社會功能
(一)公民法治意識的含義
法治意識是指社會民眾對法律運行的主觀感受和對依法辦事依法治國的意志性體現,是當代我國社會意識形態體系中最重要的意識之一,它有助于培養人們對法律的認識與信任,從內心深處推動人民群眾遵守法律維護法律并通過法定途徑以合法方式維護自身權益。公民的法治意識最深層次內容為公民最基本的權利與義務,這是法律意識的最規范化表現形式,同時也是一種能夠被公眾普遍認可的社會思想。
法制意識和法治意識是兩種不相同的社會意識,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法律意識是法治意識的思維起點,法治意識是法律意識的更高層次體現,兩者的側重點不一樣。法治意識是社會意志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法律意識不同的是法治意識更加強調人們對于法的本來面目、法的追求取向理解和認識。因此,法治意識的主觀作用更加強烈一些,是對法律意識的進一步發展。
法治意識是法律意識的更高表現形式,具有法治意識的公民不僅要遵守、服從法律,而且能夠對法律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對有害于社會發展的“惡法”理智的進行批判,主動地依據法定程序進行修改或者廢止,進而維護法的權威性與規范性,促進法與人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二)公民法治意識的社會功能
1.公民法治意識具有法制建構功能:
法治社會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實現依法治國,這就是要求必須有法律可以遵守,法制建構指的是法律實現的全過程,包括法律制定、法律實施等關鍵環節。法治意識對法制的建構性功能最主要的表現途徑體現在法治意識對立法環節的影響作用,有良好的法治意識可以保證制定出來的法律體現法治精神,不違法、不違憲。
法治社會要求“良法善治”,這就是要求制定出來的法律既要符合當代法治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引導社會前進。實現“良法”是良法善治的條件,這就需要人民群眾擁有良好的法治思想,在法治的作用下才可以制定出更多的符合理論和適應實踐的良法。此外,法治意識還具有對立法工作的評判作用,評判立法過程中的科學程度和價值取向,提高社會公眾主體對法律的認同度和理解度。法治意識是法律最高的價值追求,因而,在立法過程中,法治意識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2.公民法律意識具有法律運行功能:
公民法治意識的運行功能是指人民較高的法治意識對法律實行實踐與運用的正向影響,主要是對執法、司法、守法等環節的影響。公民擁有較高的法治意識可以更好的理解我國制定的法律、更好的遵守法律,當自己權益被侵犯時也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維護法律的尊嚴和司法的權威。司法機關是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的機構,是國家實現法治的最后一道屏障,司法中法治意識為司法獨立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思想保障。這里所說的“執法”是狹義的執法,只有執法人員具有較高的法治意識,那么他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法律,真正落實依法執政,實現高效合理合法執政。
3.公民法治意識可以推動國家的道德建設: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基本構成要素之一就是公民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識,這也就是要按照法治的基本要求依法辦事。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我們現在建設法治國家,既注重法律的規制功能又要發揮道德的教養功能,二者必須得兼且不可偏廢。公民的法治意識的提高有助于在全社會構建出具有普遍意義并得到人民普遍遵守的社會法律道德。這里所指的社會法律道德,既是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社會道德在法律領域的具體體現,包括公民對法律的認同和遵守,也包括對內心道德法的遵守,這使法治意識有了特殊的含義。
二、加強公民法治意識建設的途徑
(一)提高公職人員的法治意識
1.重視培養立法者的法治意識:
立法是指運用法治理論和法治思維制定法律的全過程,對培育和發展社會主體的法治意識具有重大作用。而在立法過程中,立法者起著關鍵性作用,所以若要制定出符合法治社會要求的“良法”,就必須系統地對立法者進行思想教育,使其不斷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識。此外,立法者與廣大人民群眾密切聯系,在日常中也可以潛移默化的將法治思維影響到身邊的人,進而推動全社會整體養成良好的法治意識。
2.加強培養執法者的法治意識:
依法治國的基本理念是“法治”而非“人治”,這就要求執法者對自己的角色有一個準確的定位,那就是努力提升自己的法治意識,加強自己的執法能力。現如今我國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來源廣泛,個體水平差異較大且整體法治意識水平偏低,這嚴重影響到執法工作的順利開展,還有可能影響到社會民眾中已經形成的法律意愿。因而,只有執法者法治意識的提高,才能實現真正的嚴格依法行政,執法者才能將法治意識傳遞給廣大人民群眾。
3.加強培養司法者的法治意識:
公民正義感的提升和對法律依賴的養成必須依賴于司法的公正,作為法治基本條件的公民法律信仰也同樣依賴于此。國家雖然確立了司法獨立的原則,但是由于司法者法律業務能力良莠不齊,導致我國司法工作還達不到預期效果。這就要求提高司法者的法治理論水平和依法辦事的能力,只有這樣,法治意識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傳播,從而推動法律活動順利展開。
(二)增強普通公民的法治意識
1.發揮學校教育作用,強化公民法治意識:
孟德斯鳩曾經講過,“教育可以培養共和政體所需要的公民的政治品質”。由此可以推斷,教育也可以培養出法治素養。法治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推動法治教育在中小學階段的展開與講授,也就是說要加強中小學階段的法治運用能力和水平,對法治的教育從小就展開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展,這十分必要,因為對中小學生的法治教育會在不久的將來顯現出它的極大作用。此外,大學生也是—個非常重要的社會群組,大學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獨立的思考能力。正確法治精神的引導可以使大學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認清法律的界限,不違法不逾矩,時刻以法治思想法治意識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2.加強農村人口法治意識培養:
不可否認,我國一個農業大國,非城人口占據國民人口總數的很大比重,而且國家的普法教育往往偏重城市,農村成了普法教育的空白地帶,因此,加強農村人口的法治意識培養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農村地區的法治化建設和農業戶籍人口的法治意識的提高應為我國法治化建設在微觀具體層面的重點,這是我國法治建設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
3.正確引導職工樹立法治意識:
我們國家的經濟市場化取得長足的發展,職工人數也顯現出上升態勢,在公平正義的價值觀的熏陶下,職工的權利意識和公平觀念較農業地區略為成熟一些,但法治建設是一個過程『生工程,城鎮職工隊伍對法治的認識仍處于起步階段,并沒有形成系統的法治意識,因此,城鎮職工的法治建設擺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積極發揮全社會對公民法治意識的作用
1.吸收歷史文化傳統中的積極成分為法治建設服務:
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得以延續和傳承是歷史與人民共同選擇的結果,現代社會文化和歷史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有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引進了合理因素。如果我國在法治建設中能夠很好的解決思想中的固化思維,那么我國的法治建設將取得更為矚目的成就,我國的法制化進程也會加快。
2.注重新聞媒體在公民法治意識生成的積極正面作用:
目前來看,我國法治建設對媒體的呼喚與需要和新聞媒體對法治化建設的回應與貢獻度還存在很大的矛盾,而建設法治國家的進程中需要傳媒在思想領域對社會主體的引領作用,媒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推動社會主義法治意識的培養歷程。此外,還要清楚的看到社會媒體對法治思想的不利影響,媒體是公眾接受法治思想的重要媒介之一,應加強對媒體的引導和監督,堅決避免媒體與社會主體法治思想相背離。
三、加強公民法治意識建設的意義
(一)公民法治意識的培養和提高是法治國家建設在思想領域的先決條件
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實現能不能實現,在思想領域就要看是否有良好的公民法治意識在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最終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目標能不能實現,起作用的不僅有全面的法律規范,還要有尊重法律和遵守法律的公眾。我國要建設成為法治國家不光要有符合平等和規律的“良法”,還要有深諳法治理念并得到貫徹遵守的民眾,兩者缺一不可,互為前提與條件。
(二)評判一個國家是否為法治國家的重要考核點之一就是民眾的法治思維程度
公民法治意識是指在我國進行法治建設進程中形成的普遍公眾意識,這也是當代社會判定某個國家是不是法治化國家的重要條件。當代對現代法治國家的判定有兩個最核心的標準:一是擁有普遍法治精神的民眾群體;二是公民的法治意識得到不斷的培育和提高。只有滿足了這兩方面的要求,中國的依法治國建設之路也會更為廣闊。
如今,我國已經建成了完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現,我國的法治化道路也得到了長足持久的發展,但這些發展都離不開公民法治精神的提高。此外,我們在取得不斷進步的同時也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我國整體的民眾法治意識雖然有了提高,但依然面臨著許多問題,如何保持公民良好的法治意識不倒退以及如何進一步提高公民的法治觀念這一難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對于公民的法治意識建設既要看到成就又要找出不足,在審視中前進,在前進中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