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龍山
摘要 基層社區民主法治建設工作應當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要以法治強化制度保障,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實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促進和維護公平正義。
關鍵詞 社區 民主 基層法治
中圖分類號:D6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361
基層社區民主法治建設,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項基礎性工作,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從實際出發,把握大局,整體謀劃,突出重點,遵循規律,扎實推進,確保實效。
一、基層社區民主法治建設現狀
當前,基層社區民主法治建設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有:
(一)社區居民參與意識不強
1.參與主體意愿不強:
目前,社區法制建設參與人群以中老年人為主,中青年和經濟狀況較好文化程度較高的居民雖然參與意愿較高,但是實際參與率有限。筆者對荊州市荊州區的東城街道辦事處下轄的東門、荊東、天橋、解放、向陽、迎賓、景明觀、九龍橋、安心橋、東升、草市等社區進行調查,結果顯示83.8%左右的社區居民愿意參加所在社區的建設活動和與發展有關的決策,但實際參與決策過程的只有38.3%。
2.社區工作參與內容留于形式:
首先,當前的社區事務行政化和形式化問題較為突出。舉例來說,目前很多社區由上一級政府下達下來的執行任務執行效率較快,社區文娛活動群眾的參與也比較踴躍,但是涉及社區管理和決策的社區實際建設工作卻脫離了群眾。其次,社區居民自治組織普遍由社區內的權威和精英構成,留于形式,缺乏普通居民和弱勢群體的參與,不能準確的代表廣大社區居民的切身利益。
3.參與方式被動:
當前的社區工作多是被動參與,主動參與的居民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居民歸屬感不強,影響了社區民主法制建設的順利開展。應當說居民主動參與社區管理和社區監督工作才是社區民主法制建設的最佳狀態。但是現在的基層民主法制建設還是主要依靠政府和社區居委會推動居民參與來進行的,總之就是參與方式比較被動。
(二)社區居委會自治作用難以有效發揮
首先,社區居委會自治是基層民主法制建設過程中的—種有效的工作手段,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法制工作的主體是政府機構、法律機構,而社區居委會并不是國家機關,也不是法律機構,社區居委會的主要工作應當是對政府工作進行“協助”。但是在現實工作中,我們發現社區居委會被延伸成了基層政府機構的“腿”,無意中被政府機構把他們所應承擔的職能延伸進社區居委會,這造成居委會過多的承擔各種工作,但主要應該做的基層法制自治卻無暇顧及了。其次,就是部分社區居委會主任辦事員等不是通過民主選舉出來,甚至有些人還不是本社區的人員,他們通常由街道辦事處任命的,這樣的話可以說社區居委會很大程度上像是政府下轄底層機構而非自治組織,所以這當然會影響到社區委員會自治工作的順利開展。然后,現在大部分的社區居委會的運作方式還是在沿襲過去居委會的做法,我們仍然還沒有找到一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去建立一種新型的政府與社區居委會群眾自治組織關系。
(三)法律保障工作還比較滯后
當前支持社區居委會基層民主法制工總的法律文件主要有1982年憲法中的有關條文和198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并且這兩部法律規定都明確指出:“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奔磭彝ㄟ^憲法和法律的形式,賦予了居委會管理本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治理權和自治權。這種自治權利具有毋庸置疑的合法性。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自治權利的法律地位并沒有解決。雖然我們的社區開展工作有充分的法律法規做支持,但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發展,以上的法律法規已經明顯不適應當前的形式和狀況,對于當前的城市社會管理表現出可操作性差等諸多問題,舉例來說,很多社區工總中突顯的新問題并不能在以上相關的法律法規中找到相應的法律依據。
二、基層社區民主法治建設創新路徑
(一)切實加強法制宣傳,著力提高公民的法制素質
要廣泛宣傳貫徹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精神,通過積極參與“法制進社區”、舉辦各類法制培訓班、開展法律咨詢、開辟法制宣傳櫥窗等活動,分別對黨員、干部、職工及社區居民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
1.要深入開展法律進小區工作:
主要對《道路交通安全法》、《勞動合同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禁毒法》、《法律援助條例》、《湖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和防范邪教警示教育宣講材料等進行細致講解,同時還要現場解答群眾的提問,通過集中宣傳教育活動,使“法律進小區”活動落到實處。
2.要認真組織開展大型法制宣傳主題活動:
每年組織開展以“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法制宣傳月活動、“6.3”虎門銷煙紀念日、“6.26”國際禁毒日、“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等為重點的法制宣傳活動,通過集中宣傳法律法規、咨詢、散發宣傳資料、法制教育講座等方式,向廣大居民宣傳憲法、交通安全法、禁毒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合同法等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法律法規。
3.以《法律援助條例》為宣傳重點,認真開展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
在開展普法活動時我們始終把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把《法律援助條例》作為宣傳的重點,在群眾中進行廣泛的宣傳,并且充分發揮法律援助聯系點的作用,廣泛搜集援助信息,擴大法律援助范圍,拓寬法律援助渠道,提高法律援助數量和質量,解決困難群眾請律師難、打官司難的問題。
(二)以“四民主兩公開”為重點,強化依法治社區力度
1.實行民主選舉,選出社區放心人:
為把群眾擁護、作風正派、能帶頭致富的人選進社區班子,杜絕拉票、賄選等不正常情況發生。在選舉過程中,要廣泛開展宣傳發動,把《選舉法》的有關內容交給社區居民。嚴把選民登記關,按照戶口簿進行登記,做到不重、不漏、不錯登,確保每一位選民的選舉權。候選人的提名由社區居民進行“海選”,公開進行驗票、唱票、計票。各居民組選出的社區居民代表也由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
2.實行民主決策,充分體現群眾愿望:
要想體現出廣大群眾的愿望就要將一切凡是涉及社區的重要支出和重大事宜提請社區居民代表大會進行討論商議,并通過表決的形式做出最終決定。
3.實行民主管理,調動社區居民參與居務管理的積極性:
民主管理就是讓應當社區內的事務由社區居民自行管理和決定,同時建立工作報告制度,每年居委會都應當向廣大居民和居民代表做一次工作報告,每年召開由老年協會、群團組織、居民代表、黨員代表參加的擴大會議,通報居委會的工作情況,建立了居、組聯動機制和居民約定承諾制度。如計劃生育,每組確定一名婦女組長,及時掌握計生信息。
4.實行民主監督,全面落實各項規章制度:
在完善社區居民議事、財務管理、民主理財、審計監督、定期評議等規章制度的同時,建立一支由各階層代表組成的民主監督十人小組,掙取形成一種社區事務人人監督的良好氛圍。
5.公開社區事務,讓廣大居民做社區事務的明白人:
只有將社區中群眾關心的大事和熱點公開了,才能更好更充分地接受社區居民的監督?,F在大部分社區都設置了社區事務公布欄,但是社區事務的公布不應流于形式,應當把社區所有涉及廣大居民生活的事務都進行公開,包括社區財務、社區任免等,另外社區財務應堅持每季度都進行收支公示,同時年終年初的話需要向社區居民代表大會報告財務預決算情況,并成立財務監督小組定期審核公布。
(三)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維護社區穩定
運用法律、經濟、行政和思想教育手段,正確處理新時期社會矛盾,依法處理人民來信、來訪,充分發揮人民來訪法律顧問室的作用,努力防止和化解群體性上訪案件,不斷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1.積極建設“平安社區”:
建立健全街道、社區、居民小組三級糾紛排查調處網絡,堅持集中排查和經常排查相結合,預防和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維護社區穩定。積極配合“嚴打”整治斗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落實治安防范措施,堅決打擊各種違法犯罪和地方惡勢力,嚴防重大惡性案件、群體性事件和災害事故的發生。加強對刑釋解教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積極穩妥地做好社區的幫扶和矯正工作。
2.開設社區論壇:
通過街道建立社區論壇的模式,可以把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難點、熱點問題都擺到明面上來尋找解決途徑,然后每個月都可以通過社區論壇與居民直接溝通,對社區生活中的問題進行直接對話,并多方收集意見,提出解決方案,讓社區論壇成為與社區居民溝通的連心橋。
3.建立民情收集信息站:
社區可以組建民情信息站點,由社區干部通過劃分片區包干的形式“深入群眾察民情、勤于記事知社情、落實責任辦實事”。另外聘請熱心的民情信息員去主動收集和登記民情信息來定期向社區居委會反饋,這樣就可以構成“點、線、面”相結合的信息收集反饋網絡,從而更好地為社區居民更好的排憂解難。
(四)創新社會管理,深入開展人民調解工作
要正確解決和處理諸類糾紛矛盾,防止這些矛盾的發生甚至激化,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就要廣泛開展基層人民調解工作。加強新形勢下人民調解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是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有效途徑,在社會矛盾糾紛調解工作體系中具有基礎性作用?;鶎尤嗣裾{解工作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化解民事糾紛矛盾的處理方式,原因在于人民調解在化解矛盾糾紛時具有不傷感情、成本低、效率高的工作特色。同時作為基層調解員具有介入早、零距離、平等協商、互諒互讓、方法靈活、容易執行等特點。因此,逐步強化基層人民調節隊伍的組建,確保調節人民調節工作向規范化、法制化轉變,同時強調調節工作的創新性,提高基層社區糾紛的監控率和快速處置反應能力,為基層人民調解工作提供保障,是新形勢下創新基層社區民主法治建設的好方法。
(五)發揮人大代表聯系選民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作用
以每年召開的人代會為集中民意、反映民智、建言獻策的民主平臺,加強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的意見建議,市(區)人大以街道辦“人大代表之家”為平臺,聽取基層群眾、職工意愿訴求,通過發揮人大代表為民代言的優勢,把群眾的上訪訴求整理歸納為人大代表意見建議,按規定程序提出,由各級人大相關機構統一整理材料提交給有關部門處理,確保廣大人民群眾所反應的問題和訴求能夠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