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鵬 楊子峰 張麗
摘要 本文通過對強制隔離戒毒所里382名農村籍戒毒人員進行了走訪面談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的吸毒經歷、戒毒情況和融入社會以后面臨的問題,認真分析其復吸的原因及影響因素,并對他們如何提高戒斷率、如何融入社會進行初步探索。
關鍵詞 戒毒人員 融入社會 操守保持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364
近年來吸毒人員農村化的趨勢越演越烈,以云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四大隊為例,2016年6月底在隊戒毒人員有471人,其中農村籍戒毒人員有382人,占比達到了81.1%。為什么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員吸毒?為什么他們的復吸率居高不下?他們在回歸社會后又遇到了哪些問題?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對他們進行了問卷和走訪調查。這382名農村籍戒毒人員可細分為三個類型,第一類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籍戒毒人員,他們主要來自云南省德宏州和保山市,共140人,占調查對象的33.6%;第二類是城郊結合部喪失了土地的農村人員,主要來自昆明市官渡區和晉寧縣,共86人,占25.6%;第三類是進城務工的農村籍戒毒人員,他們主要來自云南省各州市及四川、貴州、新疆等省市共156人,占40.8%。
一、調查情況
(一)吸毒情況調查
1.首次吸毒年齡: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進城務工的戒毒人員文化程度相對較低,首次吸毒的年齡也較小,18歲以下吸毒的人分別占了22.2%和23.1%;19歲至35歲染上毒品的人卻高達62.1%、63.4%和74.4%,這個年齡段本是一個人追求理想、實現自我價值的黃金年齡,背后的原因值得人深思。
2.獲取毒品成本及吸毒資金來源調查:
(1)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毗鄰金三角,毒品獲得成本較低,吸毒人員在家務農、打工、做點小生意的收入完全能支付毒資。因此對他們的生活影響并不是很大,因為毒品引發的盜竊、搶劫等違法犯罪案件也不多。
(2)城郊結合部喪失土地的農民(在當地也俗稱“城中村”農民,特指因為城鎮化發展喪失了全部或部分土地,但獲得土地紅利的人群)以昆明市官渡區、晉寧縣的戒毒人員為例,他們的土地、房產基本都被占用或已被規劃,有的獲得一次性補貼,少的人均有十幾萬,多的一家人可以得到上千萬;有的每年都有土地收益分紅,少的一年幾千、一萬,多的有好幾萬。錢分得多的家庭忙著建房、買房、投資、做生意,生活很富裕,其中一位戒毒人員房租收入每月就達20萬元。不用勞動,只靠利息、房租就可以過富足的生活,吸毒的資金可以自足,不用為了毒資去做違法犯罪的事情,但這部分人只是少數。大部分人滿足不了長期吸毒的高額消費,在用光自己的積蓄后,一股都選擇向親戚朋友伸手,行不通時就實施違法亂紀的行為來籌集毒資,有的則以販養吸。
(3)絕大部分進城務工的農村籍戒毒人員家庭條件都不太好,接受學校教育時間短,大多數只有小學、初中文化,十幾歲就跟隨親人、老鄉出門打工,從最底層做起,生活的壓力迫使他們主動去結交三教九流的朋友,慢慢地疏遠了親人和原來的朋友,能給他們帶來更多收入、“講義氣”的“朋友”成了他們的“貴人”。于是他們懵懵懂懂的進入了色情場所、賭場、黑社會,做了很多違法犯罪的事情,其中也包括吸毒。當然,大部分人還是從事正當的職業,但是二三千元的工資只夠節儉的生活,不夠支付吸毒的費用,于是他們跟著老鄉朋友做起了違法犯罪的事情。他們自己承認的靠違法犯罪獲取毒資的占到38.5%,現實中這個比例會更高。
(二)回歸社會后面臨問題的調查
調查統計發現,復吸的首要因素是“心癮”即毒品的心理依賴,第二因素是生活環境里毒品的影響,接著才是家庭、社會、生活、心理因素。戒毒人員出所后,在重新融入社會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具體困難呢?
1.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戒毒人員的調查:
從戒毒所出去后,大部分戒毒人員會選擇回家務農,或是操持原來的生意,雖然家人支持,生活安穩,但由于回到熟悉的地方后總是能輕易的獲得毒品,復吸率很高。于是,一些年輕力壯、有一定技術特長、或者有一定文化素質的戒毒人員為了戒毒,只能選擇離鄉打工,那些年老體弱、身體有病、文化水平低的人,往往出去后也找不到工作,只能待在家里,這部分人表面上像正常人一樣務農、勞動,但基本都會復吸。
離家務工的人員,有的選擇在縣城打工,一年半載后熟悉了當地的環境,手里有錢、身邊有毒品和毒友,卻缺少監督和教育,很容易復吸。有的人直接選擇到省城或者出省打工,這需要一定的勇氣和生存能力,只有不到20%的戒毒人員有這種外出打工的經歷。然而在這為數不多的人里又有一部分的人往往會從家鄉帶一些毒品出來,告訴自己“吃完最后這點就戒了”,可他們大部分人在汽車站、火車站、旅館,只要一使用身份證,公安民警就能很快找到他們,結果戒毒的路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也有的人把毒品帶到了大城市。
當然,也有少數人在外出打工期間真正戒斷毒癮,比如紹某某、線某某,他們在廣東打工,誠心戒毒,和過去的環境和過去的朋友都斷了聯系,家人也對他們的去向、聯系方式嚴格保密,即使回家過年也只敢見見家人走走親戚,春節一過立即回打工地,這樣戒斷了兩年多。然而,一次回家辦事時遇到以前吸毒的朋友,又重新復吸。
2.對進城務工的農村籍戒毒人員的調查:
回歸社會后,有能力的家庭會給他們找一點事情做,“半開放式”的管著他們;還有的人出所后需要養活老人和孩子,出于責任感和對親人的感恩,努力工作,告別毒品,這兩類人戒毒時間相對長一些,戒斷率也相對高一些。
但是,缺乏親人支持的,或者不愿投靠親人的是大多數,他們出所后第一時間都是去找之前的朋友,吃朋友的,住朋友的,“走投無路”和“講義氣”使他們很快地又走上了復吸和違法犯罪的道路。比如,唐某在五年的時間里就三次在四大隊戒毒,出所最短的時間只有8天。一些感染了HIV病毒或患重病的,更是不愿回家,也不愿接受抗病毒治療,而是覺得反正自己也活不長、毒也戒不了,反反復復的戒毒,不如出去“做點大的”——販毒或是更嚴重的犯罪行為。戒毒人員楊某就直言:“以前以扒竊為生,吸毒有上頓沒下頓,還經常被打,為了苦點錢可謂是風餐露宿。現在,反正我得了絕癥,也活不了幾年,戒毒對我們來說沒有意義,光吃(吸毒)不賣(販毒),抓住就是兩年,邊吃邊買,抓住了如果數量小看守所還不收(有的看守所不收患艾滋病的輕刑犯),直接就放了,要是數量大就聽天由命了。假如運氣好還能賺點錢,也能給老婆、孩子留下點錢。”
3.對喪失土地的農村戒毒人員的調查:
由于這部分人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回歸社會后選擇相對多一些,在本地他們賺錢比較容易,但面對熟悉的環境,大部分人在三個月內又開始吸毒,毅力較好的,在戒毒二三年后重新吸毒,復吸率很高。因此其家人會選擇在家里“守”著他們,不要求他們掙錢,只需要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也不喜歡他們出門,一句話:“只要你把毒戒了,我養著你”。這種“圈養式”的戒毒模式,再加上親情溫暖,戒斷率大大提高,三五年不復吸的人不少,有的成功戒斷十多年。這種方式對年紀較大的戒毒人員效果比較好,但對于二三十歲的人來說,成天待在家里,他們的感覺就像坐牢一樣,一有機會就會往外面跑,結果沒幾天又開始復吸。于是,有的家庭干脆把他們送到比較偏僻的地方,去礦山、修路、養魚等,或者直接送去省外,目的都是想換個環境戒毒。但他們說,有的地方確實沒有毒品,有的地方你熟悉以后,還是有辦法找到毒品的。李某某說:“我是真心想戒毒,家都沒有回就去了礦山,也戒了一年多了,可剛到昆明火車站,就心癢毛抓的,最后還是沒忍住。”
二、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一)毒品泛濫是最大的原因
現在,毒品泛濫成災,城市的車站、娛樂場所、城中村出租房都成了毒品的重災區,很多的低收入群體也開始吸毒。德宏籍戒毒人員景某說,他們把地里的菜拿去賣點錢也可以換點“藥”吃(吸毒),有時幾家人聚在一起喝酒,飯后女人洗碗,男人在客廳就開始吸毒了,大家都覺得正常。
(二)社會支持不夠
1.親友不信任,社會歧視,重新開始不容易:
吸毒人員大部分家庭關系都不好,缺乏基本的信任,不放心他們身上有錢,也不放心他交的朋友,更不放心扶持他們重新創業。如果家人僅僅是不信任、不放心,那么社會對他們就是“拒”而遠之,不想與他們有任何交集。許多戒毒人員都有這樣的經歷,出所后想重新做人,踏踏實實找了份工作,試用一段時間后,單位也挺滿意的,發現是吸毒人員后,立刻解除了勞動關系。也有用工方會繼續留下他們,但從此開始提防、疏遠他們。在這種環境里工作,用不了多久都會自己選擇放棄這份工作。
2.沒有受到較好的職業技術教育,就業困難:
吸毒人員大多數在一二十歲就開始吸毒,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也沒有專業技術特長,大部分只會開車,駕駛證還被吊銷了,很難找工作。就業過程中遇到這類問題的達到了70.2%。
(三)社戒社康、后續照管工作滿足不了實際的需要
首先,難以解決“脫管”的問題。目前的社戒社康、后續照管都是一種柔性的管理,基本沒有強制執行力,很多措施很難落實到位,回歸社會后的戒毒人員處于“散放”狀態。
其次,沒有覆蓋到“流動”的戒毒人員。目前,社戒社康、后續照管主要是實行戶籍地原則。然而因為種種原因吸毒人員能夠待在本地的很少,從這382名調查對象來看,出所后不會留在戶籍地的人超過了60%,也就是說差不多60%的人不在管控區范圍內,沒有得到管控。
(四)生活面臨多重困難
回歸社會的戒毒人員回歸社會后,面對就業、就醫、社會保障、教育戒治等方方面面的困難,需要公安、民政、衛生、社保、綜治、禁毒等很多部門配合工作,目前各部門的工作沒能形成系統的管理、幫扶、支持合力,國家財政也沒有足夠的經費保障以上工作的開展。很多戒毒人員不吸毒也沒法過好日子,復吸對他們來說就無所謂了。
此外,戒毒人員自身經不起毒品誘惑,缺乏戒毒的信心和毅力、缺乏拒絕毒品的能力是主要原因。戒毒人員在戒毒所里戒除了生理毒癮,但“心癮”難除,出所后面對任何一點毒品的誘惑,生活的壓力和不如意,都會成為他們復吸的“借口”。
三、對策與思考
(一)嚴厲打擊毒品犯罪是治本之策
加大對毒品犯罪的嚴打力度,最大限度地減少毒品的流通,逐步建立無毒環境,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吸毒行為。復吸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能夠輕易的找到毒品,哪怕是本身就是吸毒者,他們在談到對禁毒工作的建議時,64.7%的人表示要嚴厲打擊制毒、販毒行為。
(二)強制隔離戒毒所要不斷提高教育矯治質量
吸毒人員在強戒所實際上是一個身體康復、勞動培訓、心理矯治的再教育過程。目前云南省戒毒局推行的“三九一”戒毒模式,加大了戒毒康復、心理矯治、文化教育、職業技能教育、拒毒訓練、家庭關系修復、后續照管等方面的工作力度,進行了很多積極的探索,教育矯治效果不斷提高。在做好目前教育矯治工作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從以下方面加強工作。
1.加大強制隔離戒毒場所的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強制隔離戒毒所為戒毒人員提供了一個封閉的、相對集中的戒毒環境,這為實現戒毒人員職業技能集中培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通過職業技術培訓,使其掌握—技之長,增強就業能力,使其回歸社會后能夠自謀職業,自主創業,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1)強化習藝勞動觀念教育。開展勞動教育,培養熱愛勞動的品格和意識,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恢復體能,磨練意志,培養社會生存能力,糾正不良惡習,為他們今后回歸社會、立足社會、自食其力打好思想基礎。
(2)選擇適宜的習藝勞動項目。強制隔離戒毒所在選擇勞動項目時,將目前用工需求量大、就業前景好、崗位工資較高又便于戒毒人員學習掌握的習藝項目,如:計算機應用、縫紉、烹飪、駕駛、美發、種養殖、服裝養護等進行專門培訓,對于生產嫻熟、技能突出、表現較好的,通過向企業推薦或企業自主選拔的方式,為即將回歸社會的戒毒人員開通“就業直通車”,使他們在學到先進實用技術的同時解決了回歸后的就業難題,可謂一舉兩得。
(3)爭取社會辦學力量的支持,借力借智。強制隔離戒毒所要積極與社會教育部門、職業培訓機構聯合投資辦學,借助社會的力量和資源,有效地開展一些投資少、見效快,實用性強,符合戒毒人員自身特點的職業教育課程,讓戒毒人員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對于通過考核達標的戒毒人員,頒發職業技能證書或結業證書,讓技能培訓得到社會認可,為戒毒人員回歸社會后的就業創造條件。
2.加強法律政策教育,尤其是與戒毒、社保、醫療、勞動法等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讓他們敬畏法律、遵守法律,了解政策,學會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并主動接受相關部門的監管和幫助,而不是遇到困難就破罐破摔、鋌而走險、違法亂紀。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的力度,不斷提高心理矯治的質量,使戒毒人員學會處理負性情緒,盡量保持積極的心態對待生活,而不是生活中一遇到不順心,就想在毒品中逃避現實。
4.加強戒毒人員的拒毒訓練,提高他們的拒毒能力,而不是一看到毒品、一看到毒友就無法拒絕,幾年的努力一朝就付之東流。
(三)加強組織領導,明確部門職責,建立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安置幫教工作長效機制
一是要明確區(縣)鄉(鎮街道)兩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對安置幫教工作負總責,分管領導是第一責任人。二是各級黨委政府要把安置幫教工作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作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做到同規劃、同部署、同考評、同獎懲。三是各級綜治部門要加強對安置幫教工作的檢查和監督,細化、量化考核目標,明確工作責任,建立目標責任制,實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一票否決”。四是各級社區戒毒人員安置幫教工作領導小組要切實發揮指導、協調的職能,定期召開一次成員單位會議,總結研究部署階段工作任務。五是各相關部門要在各級綜治部門的統—領導下,制定工作目標,明確工作職責,積極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保障安置幫教工作落到實處。六是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及村(居)委會自治組織要廣泛參與,建立安置幫教志愿者隊伍,并將安置幫教工作納入社區安全、文明創建、平安創建等活動之中。
(四)強化家庭在戒毒人員融入社會中的作用
對戒毒人員來說,社會冷漠,使他們戒毒信心減退,缺乏家庭、親友的關愛,則使他們徹底喪失了戒毒的信心,他們會感覺到無依無靠、無牽無掛,做事也就不計后果,甚至無法無天。要鼓勵戒毒人員家人、親友幫扶戒毒人員,要讓戒毒人員自己感覺到有所牽掛、需要感恩,這樣才能樹立起他們的戒毒信心。要建立家屬在幫扶戒毒人員中的責任機制和鼓勵機制,使他們成為幫助戒毒人員融入社會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