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霞
摘要 2015年8月29日通過并于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第九次修訂中首次提到的“終身監禁”,于2016年lO月9日在河南省某中級人民法院第一次適用,即原正部級高官白某某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案。終身監禁新規的出臺本身就引發爭議,而作為適用終身監禁的第一案更加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將從具體案件出發,深入分析“終身監禁”之適用,從而進一步探究“終身監禁”這一新規的立法本意和適用規則。
關鍵詞 終身監禁 適用規則 立法本意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395
一、終身監禁第一案案情
河南省某中級人民法院于2016年6月16日一審公開開庭審理了被告人白某某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案。法院最終認定的事實是從2000年起至2013年,被告人白某某先后利用其職務上的便利以及利用其職權和地位形成的相關便利條件,為他人在房地產開發、職務晉升等事項上謀取利益,直接或者間接通過其妻子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共計人民幣2億余元;另外,被告人巨額財產明顯超過其合法的收入,差額特別巨大,不能說明其來源。
二、案件判決
法院于2016年10月9日作出了一審判決,認為被告人的行為一是構成受賄罪,二是構成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數罪并罰。
首先,法院判決中明確被告人應當判處死刑。理由分別是一是被告人的受賄數額特別巨大;二是犯罪情節特別嚴重;三是社會影響特別惡劣;四是給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別重大損失。
其次,法院判處被告人死刑,可不立即執行。理由是被告人具有法定、酌定從輕處罰的從寬情節,具體內容是到案后能夠如實供述自己罪行,主動交代辦案機關尚未掌握的大部分受罪犯罪事實,認罪悔罪,并且贓款贓物已全部追繳。
最終,法院對被告人白某某犯受賄罪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同時,根據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情節,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后,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
三、案件分析
從本案公布的資料分析,法院對被告人的定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筆者僅從量刑角度進行分析,進而深入分析終身監禁在本案的適用。
依據行為時(2000年至2013年)的刑法(下稱舊法)規定,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應判處死刑立即執行,而依據刑法修正案(九)修訂后的刑法(下稱新法)規定可不立即執行。具體理由如下:
1.依據舊法規定,明確了受賄犯罪在達到十萬元以上的,應當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而對于情節特別嚴重的,判處死刑。被告人2億余元的受賄犯罪數額應該說是近年來罕見的,其達到了特別嚴重的程度,如果依據舊法,無論從理論界還是實務界,筆者認為法院對于被告人的量刑無疑是應當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
2.按照新法的規定,被告人應當被判處死刑,但可不立即執行,即“刀下留人”。首先是從立法技術上在刑法條文中去掉了具體數額的規定,而是以原則性的規定代替,然后再出臺相關司法解釋。進行了具體的規定。即處死刑的具體情形是要求數額特別巨大,并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
“刀下留人”的具體理由如下:一是因為2016年4月18日開始施行的《貪污賄賂解釋》中明確了受賄數額特別巨大的標準,與舊法同檔追訴標準相比數額提高了,司法解釋中明確規定了受賄“數額特別巨大”是指達到三百萬元以上,而舊法掌握的標準是在十萬元以上;二是新刑法和上述《貪污賄賂解釋》增加了新的內容,即同時明確規定了從輕從寬的情形,并明確了具有法定、酌定的從輕從寬情形的,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對其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
一是相關法律司法解釋提高了追訴數額,二是立法明確了從輕從寬情節,再綜合考慮被告人在到案后的良好表現,因而,法院的判決根據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和情節,依據新刑法和新的司法解釋最終認定了被告人具有法定、酌定從輕從寬處罰的情節,對被告人判處死刑,可不立即執行。
顯然,新法是更有利于被告人的,在法律適用上應選擇適用新法;被告人白某某可不立即執行,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根據罪行相適應原則,考慮被告人的情節,應當選擇適用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同時適用新法中的新規,即終身監禁這一新的刑罰執行制度。
1.終身監禁是作為一項刑罰執行方式出現的。“同時決定……終身監禁……”,新法中提及適用終身監禁時的措辭是“決定”而不是“判處”,這從立法技術上表明了終身監禁在中國立法中首次被采用不是以刑種出現的,而是以—種刑罰執行的方式出現的。終身監禁是從國外立法中引入的制度,但我國立法機構結合我國的立法實際,并且針對我國司法實踐中出現的相關問題對其進行了改良,其出現在法律中不是作為刑罰種類出現,而是作為無期徒刑的下屬概念出現的,是輔助無期徒刑執行的一種制度或者方式,即可以將其理解為監禁執行無期徒刑,不得減刑、假釋。實際中,無其日徒刑作為一種威懾力僅次于死刑的刑種并沒有真正發揮它的作用,被判處了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無期徒刑的罪犯往往通過減刑、假釋等方式使得實際服刑的期限并沒有很長,因而造成了實質上在死刑與有期徒刑之間的無期徒刑是缺位的,因而表現出的刑罰體系是斷裂的。學者認為,只有通過對其進行適當的改良,才能夠使其恢復其本該就具有的威懾力。這種針對實際問題的改良改變了無期徒刑被架空的狀態,使死刑、無期徒刑與有期徒刑等刑罰體系真正構建起來,銜接起來,完善了我國的刑罰體系。
從更深層次進行分析,立法機構嚴格控制了終身監禁的適用范圍,即僅適用于貪污賄賂類犯罪,這明確體現了我國嚴厲打擊貪污腐敗行為的治國方針;同時也是考慮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為下一步做好決策進行鋪墊。
2.關于終身監禁是否能夠溯及既往是存在爭論的。大致有三種觀點:一種觀點是認為不能。理由是“終身監禁”實質上是提高了原有刑罰處罰的嚴厲程度,即新的規定較重,而舊的規定較輕;第二種觀點是認為應該能夠溯及既往,具體理由是《修正案(九)》中關于受賄犯罪的定罪與量刑從總體上評價更有利于被告人,一是提高了判處死刑的標準,二是明確規定了從寬情節,即新的規定較原來的規定輕;第三種觀點是認為應區分情況,終身監禁的立法本意是慎用死刑立即執行,此觀點認為依照原刑法規定應判處死刑立即執行,但依新規定可對其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并同時適用終身監禁的情況,可適用新的規定,而對于原刑法規定本應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則不應該適用終身監禁的規定。
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有法律上的依據的。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時間效力解釋》第八條的規定,對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實施的受賄犯罪行為,對于罪行極其嚴重的,根據修正前刑法對其判處死刑緩期執行不能體現罪刑相適應原則的,但根據修正后的刑法判決可以罰當其罪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的相關規定,即對其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后同時適用終身監禁,且不得減刑、假釋。文章前述的《貪污賄賂解釋》第四條也進一步強調了終身監禁這一規定的出臺首先是出于慎用死刑立即執行的考慮,同時考慮罪行相當的原則,針對實踐中存在的變相減少刑期或不執行刑罰的問題。“終身監禁”作為一種新的刑罰執行規定,是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反腐敗的制度規定。無論是分析立法者的本意還是分析司法解釋中關于終身監禁的規定,筆者認為司法實踐中必須嚴格掌握,慎重適用。
終身監禁第一案是具有標桿效應的,此案之后又有適用終身監禁的案件出現,來自司法實踐中的經驗將更加有利于我們對此項制度的理解,也更加有利于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正確的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