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鵬
摘要 在剛剛經歷二戰后,美國陸軍又投入了歷時二年零十個月的朝鮮戰爭,為維持士氣不致崩潰,美國陸軍領導層第一次對參戰部隊實行了以個人輪換為主的輪換制度,本文試對這一制度的實施及效果進行分析。
關鍵詞 朝鮮戰爭 美國陸軍 輪換制度
中圖分類號:E8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416
朝鮮戰爭之初,美國陸軍以“警察行動”的名義向士兵解釋戰爭的性質,仁川登陸后人們普遍認為可以在1950年圣誕前結束戰爭,但隨著志愿軍的參戰,聯合國軍遭遇了突如其來的潰敗,戰爭形態隨后轉換為三八線一帶持久血腥的陣地攻防戰,士兵的厭戰情緒不斷上升,為維系軍隊士氣不致崩解,美軍陸軍首腦決定為一線的軍官和士兵劃定一個明確的服役時限,實施戰場輪換制度。
一、朝鮮戰爭中美軍戰場輪換制度的實施
美軍對朝鮮戰場的作戰部隊實行只輪換個人,不輪換單位的做法。在朝鮮作戰的美軍部隊一般不會成建制調離戰場,輪換的只是達到一定服役標準的軍官和士兵,司令部機關將會一直待在朝鮮指揮作戰直至部隊撤離。
自1951年4月,美軍第八集團軍開始實行輪換。最初的規定服役期限是,在朝鮮前線服役的官兵為6個月,在朝鮮后方服役的官兵為18個月,在日本服役的官兵為30個月。達到上述期限的官兵即可回國進入非戰斗部隊,最后脫離現役轉入后備役。后來由于兵力不足,按上述規定輪換困難,從1952年4月開始改為計分制。規定軍官要滿4_4分,士兵要滿36分,且無過失者才能輪換。計分的方法是:步兵營以下的官兵,每人第月為4分;團、師司令部或直接支援步兵作戰的官兵,每人每月為3分;師后方司令部和軍以上司令部以及其他后方地區的官兵,每人每月為2分;步兵師在離開第一線調為軍預備隊時,所有官兵每人每月為2分;坦克分隊與前線步兵在一起作戰時為4分,在預備陣地上準備掩護步兵時為3分。實行計分制后,仍因兵力不足,輪換期限一再延長。1952年底,美軍遠東總部宣布,除在前線全戰部隊步兵營的士兵仍按原規定滿36點即可輪換外,在后方服役的士兵滿38點方可輪換,不久又增至40點。至1953年9月,美軍共輪換了73萬余人,平均每月輪換2.5萬人左右。
二、朝鮮戰爭中美軍戰場輪換制度的效果評析
美國軍方對于朝鮮戰場上的輪換效果貶褒不一,但所有人都承認在當時的情況下實施輪換的必要性,輪換被視為保持部隊士氣的重要因素。1952年,美第八集團軍司令范弗里特公開宣稱“第8集團軍的士氣是高昂的”。他表示,當他沿戰線視察時,發現各級指揮官和部隊信心百倍,相信他們有能力抵抗敵人發起的任何攻勢。范弗里特認為,他的部隊之所以處于健康的精神狀態,是因為在1951年初采取了戰場輪換的結果。
但除此以外,大部分觀點對于這種針對個人而非部隊的輪換制度是批判性,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利于保留戰斗骨干,并導致部隊技戰術水平下降
根據美軍的輪換制度,到1952年10月,大部分參加過二次大戰的美軍基層軍官和士官期限一滿就離開了朝鮮戰場,而接替他們的往往是缺乏經驗或者從未接觸過戰斗的人員。這批新補充進部隊的人員不得不在戰場上經受艱苦的磨練并付出血的代價,當他們經過朝鮮戰場一年的殘酷洗禮開始具備一定的戰斗素養時,他們也攢夠了可以被輪換的積分,另一批新兵又將重復這一過程。結果,美軍在戰場上缺乏戰斗骨干和部隊技戰術水平下降的問題一直無法得以解決,這在炮兵和其他技術兵種中更為嚴重。崇尚以炮兵火力優勢抵消志愿軍人力優勢的范弗里特對炮兵的技術狀況大為不滿,而他也不得不承認是輪換制度奪去了炮兵部隊的有用之才。交戰雙方戰斗骨干的多寡在作戰中對比鮮明,志愿軍即使是只有三五個人也能自己組織起來發動沖鋒,而美軍在攻擊行動中一旦有經驗的連排軍官和的士官陣亡殆盡,往往整個作戰單位都會潰散下來。
在朝鮮戰場上,士兵們需要熟練掌握在高寒山地構筑堅固工事的技巧,要學會仔細地安排火力網和布置雷區。而缺乏經驗積累的美軍士兵在這—科目上,明顯落后于長期在朝鮮作戰的志愿軍戰士。由于美軍過頻的輪換體制,士兵往往不能在同一防御區內停留較長的一段時間,人員常常在防御線上搬出搬進,部隊很難熟悉地形。很多情況下士兵們只是盡可能少地布下幾個地雷,裝上幾個有刺鐵絲網,省得為讓巡邏兵陷于危險而擔憂。不熟悉地形加之修筑工事技巧的缺乏,—些美軍部隊的陣地常常設立在高地的頂端、山腰或前坡上,這些地方都更容易暴露,他們的塹壕也常常挖得很深,很陡,不易發射火力。而志愿軍的工事修建完畢后,卻能把火力點巧妙地隱蔽起來。美軍認為“敵人施展了他們高水平的技術,建立了他們的上等防御工事。在許多次戰斗中,敵人都在他們前沿陣地的同一防御區內長時間地防守;他們相當熟悉地形,每當他們估計尚能在陣地上抵擋一陣,他們就士氣大振,得寸進尺,努力擴大其勢力范圍。”在美軍的前線觀察組看來,志愿軍所構筑的防御工事比美軍自己的工事更接近陸軍野戰條令所要求的標準。
最后,美軍不得不發出這樣的感嘆:“敵人和聯合國軍對待防御的不同態度就象一家旅館主人和一個過夜的旅客一樣,敵人很快熟悉了他周圍的一切,高度警惕地保衛著自己的財產;而聯合國軍的部隊只是短暫逗留的寄居他人屋檐下的過路客。”
(二)人員過快流動不利于形成聯系緊密的團隊,影響了部隊的凝聚力
凝聚力是軍隊戰斗力重要因素,而形成凝聚力的最基本要求是作戰單位的成員相互熟悉,有配合意識。我國北宋經常變換禁軍戍守地區的更戍法,清末綠營平時分駐各地,有事臨時征調的體制,均造成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后果,從而嚴重削弱了部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美軍所實行的輪換制度也存在這個問題,部隊成員如同走馬燈一股地來回穿梭,軍官、士官和士兵之間沒有足夠的時間來了解和熟悉對方。在一年左右的時間里,新分配到朝鮮的人員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才能對自己的上級和部屬有所了解,往往剛剛熟悉起來人的很快就被輪換回國,而自己也經常在熟悉了周圍的環境后不久就要向他人移交戰位。最后的結果是,前線的美國陸軍軍官經常抱怨無法完全掌握自己的部隊,士兵之間也缺乏必要的配合和默契。很多新兵和基層軍官不惜花費很多精力來計算自己的輪換期,而不愿對周圍陌生的戰友給予更多關注。一些快到輪換期的士兵不再愿意執行儲如巡邏、偵察等危險的任務,在其他任務中也明顯表現出消極避戰的態度,使得其他士兵對其產生不信賴感。在這種狀態下,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都無從談起,大大降低了部隊的凝聚力。拉塞爾·韋格利在他的《美國陸軍史》中這樣評價道:“敵人并未把美軍劃入頑強進取、堅韌不撥的軍隊之列。如果美軍的對手是一支現代化程度高、火力與后勤補給能力勢均力敵的軍隊,那么實行這項導致低內聚力的輪換制度將使美軍在戰爭中失利。”
(三)不斷將缺乏經驗的士兵輪換上前線,大大增加了傷亡率
美軍的統計數據表明,新兵進入戰場上前三個月傷亡機率最大,隨著他們逐漸熟悉戰場環境,作戰技能得到磨煉,傷亡率會慢慢降低。而在美軍的輪換制度下,新兵被一批接一批送上戰場,在最初的適應階段就遭受了嚴重的傷亡。美軍25師第35步兵團A連特維斯·杰·達爾中尉在回憶中說,由于該連當時大部分士兵缺乏經驗,他甚至不愿意讓他們攜帶卡賓槍而代之以M-1型步槍,因為這些不習慣作戰的新兵“有一種癖好,—種致命的癖好,在戰斗最初的2、3分鐘內將所有子彈打完。M-1型步槍的彈匣內裝的子彈比卡賓槍少,它們的彈藥就不能這么迅速地耗掉了。”這樣未經歷煉的士兵,往往一次激烈的交戰,就會讓他們中的許多人喪失性命。
寒冷的天氣也是讓新兵致傷的重要因素。很多老兵在回憶錄中,將他們在朝鮮服役的冬季稱為“最寒冷的冬天”,最低可達零下四十多度的嚴寒給許多初到朝鮮前線的士兵留下了慘痛的回憶。從陣地位置和裝備、補給的優勢上來看,隆冬季節的到來往往更有利于美軍。在位置上,美軍所占據大都是高地和山嶺的南面,較少積雪,陽光充足,氣候相對暖和,而志愿軍在山的陰面,條件要差得多;在裝備上,美軍配發了防寒服裝、山地睡袋和被士兵稱為“米老鼠”的橡膠戰斗靴,而志愿軍只有簡單的棉衣和棉鞋;在飲食上,美軍可以獲得豐富的牛奶、肉類和巧克力等高熱量食物,而志愿軍往往只有數量不足的苞米、高粱和炒面。但事實上,由于初入戰場的美軍士兵缺乏嚴格的耐寒訓練,依然不能很好地適應寒帶山地的作戰。許多新兵沒有準備備用的干鞋墊,也不懂得要經常洗襪子,使得發給他們的戰靴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造成了腳部凍傷。據華盛頓派遣的冬季環境考察組報告:“許多部隊都害怕發生凍傷,而且缺乏如何預防凍傷的知識。因為凍傷的發生率很高,不得不縮短巡邏和埋伏的時間,甚至連地下掩體和前線掩蔽部的設計也是極不合理的,缺乏最起碼的防凍常識。”當地面冰凍超過3公分時,美軍士兵就難以挖掘戰壕,只好給每個士兵配給一個兩磅重的梯恩梯炸藥包,以爆破被凍的地層表面。美軍認為,由于大部分志愿軍士兵長期在朝鮮作戰,所以“他們在1950年至1951年冬季所忍受的痛苦要比聯合國軍方面少得多。”
隱蔽在對面陣地中的志愿軍狙擊手是美軍新兵的另一個致命威脅。在志愿軍于1952年1月開始的冷槍冷炮殲敵運動中,陣地前沿的狙擊手發現,一旦美軍實行換防,陣地上走動的人影就會明顯增多,總有許多新來的士兵不懂得像老兵一樣謹慎地待在工事里,而是在陣地表面他們認為安全的地方隨意走動。有的老兵在回憶中說,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即便是別人在你耳邊說過多少次的事情,如果不是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到,往往不會從里往外的相信。那些初到戰場的美軍士兵常常如此,老兵曾經對他們再三叮囑過在前線的各種注意事項,可他們總是不以為然或者無法一下子全部記住,最后用鮮血為他人帶來了新的教訓。
三、朝鮮戰爭中美軍戰場輪換制度的后續影響及終結
美軍高層雖然對朝鮮戰爭中實施的戰場輪換制度頗多爭議,但依然認可其在維系士氣上所發揮的作用。當美國陸軍在越南戰場陷入泥潭后,這一制度再度被啟用。美軍規定,在越南執行任務的士兵每13個月輪換一次,軍官每6個月輪換一次。但是,越南戰場中的熱帶森林地形遠比朝鮮北部山地要復雜,剛來越南幾個月的新兵往往情緒緊張,一有風吹草動就到處開槍,不但容易暴露目標,更造成了大量的誤傷事故。對老兵們而言,朝鮮戰爭中的新兵可能只是不那么容易保住自己的性命,而越南戰爭中新兵則是極有可能成為向他們射出子彈的人,新兵和老兵問的關系更難以和諧。軍官由于參戰時間僅有6個月,既不能學會打仗,也無法取得士兵的信任。在戰爭的最后幾年,有的軍官被部下的士兵搶劫,有的甚至被謀殺,吵架和拒絕服從命令的現象不斷發生。
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之后,美軍的決策層終于認識到這種單兵輪換政策的弊端,最終于70年代初作出改變,決定部隊的輪換必須是“整體性”的,以便共同戰斗過的部隊保持“整體觀念”,以恢復在越戰中幾乎喪失貽盡的部隊凝聚力。至此,這種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兩次被美軍所使用的輪換制度終于走到了歷史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