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浩
(黑龍江省五常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黑龍江 五常150200)
摘 要:針對五常大米種植上的優勢我國省政府還在政策上的對五常大米進行種植上的扶持,期望通過政策上的扶持加快農業生產技術上的轉變,并將五常市的大米種植進行產業化的轉變。文章中通過對五常水稻種植產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與總結,并對影響的因素進行了歸納。
關鍵詞:五常市;產業發展;影響因素
五常市位于我國黑龍江省的東南部,這個地區因為是水稻的優勢產區,所以地方上的經濟一直是由本地的水稻種植來進行帶動的,五常市近幾年來的農業生產上的規劃與區域上的布局等產業上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就。
一、水稻生產取得重大進展
2000年以來五常市水稻種植面積發展到10萬hm2,單產一直穩定在8000kg/hm2左右,這一時期水稻面積僅占糧食種植面積的40%,然而總產卻占64%。是黑龍江省水稻生產發展最快,種植面積最大,平均單產最高的稻區,成為國家重要商品糧優質水稻生產基地。
二、水稻栽培技術變革與發展
20世紀50年代,五常稻區水稻生產主要是散播、點播,依靠自然灌溉盲目發展;60~70年代采用濕潤育秧、薄膜濕潤育秧技術,但產量忽高忽低,面積上下波動,抗災能力弱,發展緩慢;90年代結合推廣寒地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術開展的水稻優質高產高效超稀植和大中棚育苗技術的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 2000~2004年全面推廣大中棚育苗、稀植壯秧、大壟雙行稀植栽培技術,出現了9000kg/hm2的典型,這些不同特色的技術模式和高產典型,都為五常稻區由中產向高產乃至超高產發展提供了經驗,對整個黑龍江省170萬hm2稻區具有很強的幅射作用,讓大家看到了黑龍江省稻區水稻由低產向中產進而向高產再高產發展的潛力。
三、水稻種植得到快速發展的幾個原因
1.適宜的品種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水稻良種培育上的技術研究也得到相應的發展,以水稻聞名的五常市為了水稻未來的發展可以得到較好的保障,在選種的問題上一直具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在研究的成果上先后推出了品質較好的“松梗”系列等品種。這些新近研究出的質量優良的品種為水稻的產量與稻米的品質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保障,并且通過大面積的種植實驗證明這些品種的確實具有很多的優勢,例如熟期或是抵抗能力上的都具有明顯的效果。但是眾多的品種中多種優勢集一身的品種確是少見的,其中有一種品種引起了技術人員的關注,就是早熟品種,水稻的種植種類中在成熟期上共分為三個主要的品種,第一個是晚熟品種,這個品種在生長期間表現出來的優勢是對光溫的變化較為敏感,所以在生長的過程中生長期的天數就會因為光溫的變化出現延長的情況,這也就使得在對晚熟品種培育的過程中需要增加在培育上的成本輸出,所以越是早熟的品種越是具有優勢,針對這樣的特點,五常市在稻米品種的選育上也已經確定了一些長勢良好的品種。
3.培育壯秧技術明顯提高
五常市在水稻的種植的地區主要推行種植方式是寬行稀植,這種種植方式在技術上的優勢是壯秧到位率較高,想要壯秧技術上的到位率得到相應的提升就必須將秧田上的規劃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主要的措施是盡量推行大棚育苗的方式對水稻苗進行培育,這種培育上的方法具的優勢是可以對水稻苗生長的環境提供良好的環境,因為此時生長過程中的水稻苗處于脆弱期,并且對于溫度與濕度上的要求都比較高,如果水稻苗在培育的過程中沒有得到良好的照顧,移出大棚進行水田上的種植時會因為稻苗自身上的問題而影響到后續生長過程中的包漿與抽穗的環節的質量,進而導致產量上的出現較大的變動。
4.加快單項技術綜合組裝研究
綜合高產的技術的運用在原有的技術基礎上結合國外種植技術的優勢,進行實驗與發展的結果。不僅在種植技術上的發展得到相應的進步,也在生產的規模上進行革新,現如今五常水稻種植基地在生產的模式上主要采用的是標準化生產,在品種的選擇上主要以“早、稀、控、曬”的栽培模式進行栽植,對單產產量進行保障的同時也在新品種技術開發上加大資金與研究的力度,盡量利用多種渠道對水稻品種進行開發。
與此同時,政府在此時也應發揮政策上的調動優勢,盡量將水稻上的科研到種植之間涉及的幾個步驟利用政府的主導力量進行無縫的銜接,爭取工作上的交換與合作質量達到最高。這些機制在運行的過程中就會相互的扶持與合作,不僅利于水稻產銷一體化模式的形成,也利于科技推廣上的通道得到進一步保障。五常稻區要進一步提質增效加快發展,必須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積極推廣以選用優良品種為載體的“兩早、兩稀、兩控、兩曬、兩防”栽培模式,在確保提高單產同時繼續擴大優質品種的應用面積,提升水稻生產的科技含量。
四、結語
我國優質稻米的故鄉,五常市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過程中肩負著重要的帶動作用,因為地域與氣候上的綜合條件造就了五常地區成為了現代農業建設上的領頭羊。為了讓五常市在產業升級方面的帶動作用得到發揮,應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區上的試驗步伐,不僅僅本地區應加緊建設的速度,政府也應積極的對地區的農業上的產業規劃進行政策上的優惠,盡量使得稻米產業的發展得到優良的規劃。
參考文獻
[1] 辛愛華,鄭義芳,單莉莉,肖清玉,付永明,左遠志. 五常市水稻生產現狀與發展的思考 [J]. 中國稻米,2005-06
[2] 張智杰.牡丹江地區水稻生產現狀及發展趨勢 [J]. 黑龍江農業科學,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