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源+冷鏈”助力中國乳業“突圍”
為了改變消費者的負面印象,在海外乳品的沖擊下尋得生機,如今整個國內乳制品行業正在努力提升奶源和物流兩個方面。
中國奶業協會工業委員會副主任顧佳升指出,保質期很長的牛奶是用135℃左右的高溫殺菌,在殺菌的同時也殺掉了營養成分,應該在保證牛奶安全飲用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全牛奶的活性物質和天然營養。業界普遍認為,奶源地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奶源地將極大地減少鮮奶中的細菌含量,從而降低殺菌溫度,保持營養成分。顧佳升在探訪位于云南紅河州大森林之中的乍甸乳業牧場時曾表示,在純凈奶源地出產的鮮奶很多微生物都不超標,甚至可以考慮做即食鮮奶。伊利、蒙牛等中國乳業巨頭也在近年來著力尋覓優質天然的奶源地,著力打造“優質奶源”的品牌形象。
目前,世界上90%的國家都是以巴氏鮮奶為主,而在國內,常溫奶卻占了70%以上的市場份額。為了保證牛奶的營養成分不流失,乳品業界和學界提倡消費者飲用巴氏鮮奶。此外,富含營養的巴氏鮮奶也將成為中國母嬰類乳品與海外奶粉產品競爭的“一線生機”。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指出,巴氏鮮奶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的全過程都要求在2~6℃冷鏈條件下進行,保存期一般為2~7天。因此,為了在這一代表未來的細分領域取得競爭優勢,中國各大乳品企業紛紛加強冷鏈運輸建設。
在中國乳制品品質快速向好的同時,中國消費者內心的“創傷”似乎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撫平。對此,有乳業專家表示,中國的人均飲奶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很少的,奶制品行業在中國仍是朝陽產業。因此,最關鍵的是用最好的品質將消費者留住,讓消費者的信心慢慢重建。
(陳 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