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關于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研究的文獻綜述
孫悅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近幾年來,隨著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文獻的涌入,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界的首要工作轉為與世界研究水平接軌,實現與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們進行對話,深入分析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合理與不合理之處,回應不恰當地批判,補充和完善馬克思主義哲學。近幾年來,隨著鮑德里亞《生產之鏡》中譯本的出版,學界對于《生產之鏡》的關注度逐年提高。經查閱知網43篇論文可知,2008年和2014年是出現《生產之鏡》研究成果最多的兩個小高峰時期。由此可見,對于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的研究與批判已成為馬哲當代前沿問題之一。
鮑德里亞;生產之鏡;文獻綜述
(一)回應法國哲學的挑戰是馬哲當代的任務之一
正如摘要所言,近幾年來,隨著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文獻的涌入,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界的首要工作轉為與世界研究水平接軌,實現與世界各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的對話,深入分析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合理與不合理之處,回應不恰當地批判,補充和完善馬克思主義哲學。鮑德里亞從《生產之鏡》開始,以后的研究逐步與馬克思哲學分道揚鑣,鮑德里亞對馬克思主義的三大批判也是馬克思主義需要回應的三大批判。只有不回避學術交流探討,我們才能發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這一點而言,對于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的研究是我們不容忽視的。
(二)學界對于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的關注度較高
通過查閱知網相關43篇文獻,并對其進行年度分析,可以看出,學界對于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的關注度從2006年開始持續升高。2006年,南開大學哲學系張一兵教授發表了生產本體:我生產故歷史在——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的批判性解讀,在這篇文章中,他指出了鮑德里亞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種種誤認,特別是對《生產之鏡》一書關于馬克思物質生產、生產方式等重要概念的曲解,進行了仔細認真的批判性解讀。這篇論文標志著國內對于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的研究已經起步。此后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的汪行福、東南大學的南開大學的胡大平和夏瑩都針對《生產之鏡》進行過研究。2008年,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中,夏瑩發表了《生產的鏡像邏輯與西方形而上學批判——為鮑德里亞對馬克思“生產”觀念批判辯護》,總體上介紹了鮑德里亞對馬克思在勞動、自然和歷史唯物主義方面的批判。2009年,汪行福在《東南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生產之鏡與意識形態——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的批判性解讀》的文章,他在這篇文章中先總結了《生產之鏡》中對于生產主義意識形態的三大批判,接著對三大批判進行了批判,指出其片面性所在。在查看的43篇論文中百分之十是2014年剛剛發表的論文,2015年和2016年也一直有《生產之鏡》的研究成果出現。學術界對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的關注度持續上升也從側面顯示了這個問題是馬哲當代前沿問題之一,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一)研究專題領域較為分散
學界對于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的研究與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自然觀,包括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的自然觀,以及其與馬克思自然觀的比較。例如:2015年,徐海紅在《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上發表的《馬克思的勞動概念:反自然還是親自然——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的批判性解讀》。二是,生產勞動領域,例如2014年,白剛和張榮艷在《學習與實踐》上發表的《馬克思的“生產辯證法”——評鮑德里亞的<生產之鏡>》。三是,歷史唯物主義領域。例如,2007年,張一兵在《江海學刊》上發表了《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中的歐幾里德幾何學——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的批判性解讀》。四是,政治領域,包括符號化、意識形態批判等。
(二)學界分派較為明顯
國內對于鮑德里亞《生產之鏡》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北京天津一帶和東三省一帶。國內對于鮑德里亞《生產之鏡》成果較多的當屬南京大學的張一兵教授。他在2006年和2007年之間發表了至少8篇論文,對《生產之鏡》從歷史唯物主義、種族中心主義等多個維度對其進行研究。南京大學派的胡大平也對此進行了研究。復旦大學的汪行福、湘潭大學的羅伯中等。北京天津一帶有北京大學博士后仰海峰、清華大學的林宏彬和南開大學的夏瑩等。東三省一帶有吉林大學的白剛,遼寧大學的碩士李清茹等。
(三)研究起步較國外晚
鮑德里亞《生產之鏡》早在1972年就已經正式出版,英譯本也早就出版,但我國中譯本相比出現的較晚。所以,在與之展開對話時存在一些時間差,我國學者需要先了解鮑德里亞的批判內容再參與到國際交流中,較國外學者起步較晚。
符碼是鮑德里亞在《生產之鏡》中分析馬克思的重要方法。符碼的方法貫穿《生產之鏡》全書。“一方面他用符號的解碼取代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另一方面用前現代的象征交換取代馬克思的解放理想。”①他依次遞進將勞動、自然符碼化,最終將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體系改頭換面。在我看來,他對于馬克思的批判是純粹思維概念上的推演,然而馬克思的精華在于思與行的結合,在于“實踐”這一突出特點。
【注釋】
①參見汪行福:《生產之鏡與意識形態——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的批判性解讀》,東南學術,2009年第2期。
[1]汪行福.生產之鏡與意識形態——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的批判性解讀[J].東南學術,2009,(2).
[2]張一兵.馬克思與勞動意識形態——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的批判性解讀[J].學習與探索,2007,(2).
[3]鮑德里亞著,仰海峰譯.生產之境[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孫悅(1993-),女,滿族,碩士研究生,黑龍江大學,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