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躍+許忠明

摘要: 大學生生命觀的建構應該立足于達成本能、情感與智慧的完美結合,從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三個層次上進行整體性的構建,以此促進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三個維度的不斷拓展和深度融合。長期以來,傳統教育工作能夠看到自然生命和社會生命的重要性,但對精神生命往往缺乏重視和探索。人的自然生命固然是精神生命的基礎和原點,但精神生命對自然生命的維持、保護和引導卻是至關重要的。精神生命是在動物本能生命基礎上產生的高級生命形式,是自然界中綻放的最美麗“花朵”。教師是學生精神靈魂的指導者,他在學生的精神生命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發揮著無與倫比的影響作用,并反過來對學生的社會生命和自然生命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觀;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教育導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7)01-0021-06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印度哲學家泰戈爾說過:“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遞生命的氣息?!彪S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新的歷史時期大學生身心素質的變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重視大學生生命教育。生命觀教育最早由美國學者杰·唐娜·華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觀教育“是依據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發展的原則,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通過選擇優良的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生命的整體發展的活動?!盵1]生命觀教育主要是幫助學生尊重和珍惜生命,擴展生命維度,豐富生命價值,實現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三個維度的全方面拓展,讓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牢牢扎根于自然生命之中,同時,把自然生命積極融入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之中,從而達成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圓滿融合。
一、問卷分析——大學生生命觀的現狀調查
生命觀包括人的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三個層次。生命觀教育就是讓學生珍惜自然生命,懂得社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追求和擴展人的精神生命,珍惜、愛護每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最終使學生樹立積極向上、健康科學、正確合理的生命觀?!八械纳紵o法被另外的生命所代替,生命具有唯一性,所有的生命都有自己獨特的密碼,都令人肅然起敬,都值得敬畏;所有生命的行為都無法重復、無法再現、無法替代?!盵2]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思考,我們就大學生生命觀涉及的一些問題面向齊魯工業大學大二的496名本科生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獲得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第一手資料。
圖一是五個選擇題的調查統計。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的學生能夠珍惜和熱愛人的自然生命,但2.5%的學生明確表示出對生命的漠視和無奈,21.8%和7.8%的學生甚至分別有過自殺或者殺人的念頭,個別同學認為自殺是對生命的一種解脫。在涉及自我評價問題上,僅僅有35.1%的同學認為能夠了解自己,而更多的同學處于模糊狀態,甚至有18.7%的同學認為根本不了解自己。而對自己充滿信心、自評為優秀的學生只有22.2%,不認為自己優秀的人竟然占到了一半以上,達到56.1%。數據說明,當代大學生對生命個體的認識存在著諸多問題。大學生對生命的敬畏感不夠,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缺乏起碼的珍惜和愛護,在遇到困惑和難以克服的困難時,有為數不少的同學會同情、甚至選擇自殺或殺人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非常尖銳。有少數同學認為死亡是對人生的一種解脫。通過交叉分析還可以看到,腦中經常有自殺念頭的大學生,大部分都認為死亡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對死亡看得很坦然;而腦中從來沒有自殺念頭的大學生,大部分因為自己活著而倍感珍惜生命。由此看出,一個人對生命的認知最終會影響他對待生命的方式,因而加強大學生的生命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將有利于幫助其樹立健康的生命觀。
緊接著我們針對生命的社會價值進行調查,即探索人的社會生命問題。當問及您怎么看待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時,43.5%的被調查者認為這種價值觀開始慢慢淡化了,35.6%的被調查者贊成依然是主流價值觀并值得推崇,12.8%的被調查者認為人活著就應該追求自我滿足,還有8.1%的被調查者對此說不清楚。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變得多元化、功利化、務實化、自我化。他們不再無條件接受傳統的以社會為本位的價值觀,在為社會奉獻的同時更關注追求自我的滿足,越來越多的同學更加強調個人的重要性,在個人和社會面前,更加追求實際,認為個人應該處于更本位、更中心的地位。一般而言,不論是以社會為重,還是以個人為重,都自然要求以生命為重,都需要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在生命價值方面的分化是社會快速變化的一個縮影,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畢竟,一個具有相當能力的個人方能支撐一個完滿的社會,馬克思的“自由人聯合體”構想顯然把自由人放置在共產主義這個“聯合體”之前。當然,“聯合體”也必然緊跟在“自由人”之后。
圖二是一個復式選擇題,在首次選擇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選擇,目的在于尋求人生追求與大學生活的內在關聯,側重于分析人的精神生命對大學生活的影響。調查發現,大學生的人生目標與大學生活狀態有著密切聯系,呈現出一種高度的正相關性。在各種不同選項中的多數學生的大學生活充滿陽光。看重自然生命與社會生命的學生占據比例最高,這與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尚未自立以及對社會充滿期待有關,而注重理想追求、渴望自由的學生已經達到26%。雖然這個比例未能超過注重家庭與社交的人群,但在同齡人中或者是大眾群落中,已經是一個非??捎^的數據。經過私下進一步了解,發現這是一個精神追求最高的群落,具有相當發展前景,本群體中的幸福指數較為分散,呈現出一種高度分化狀態,這從側面反映出精神追求的空間較大,有利于學生的自由發展。
上述調查研究粗線條地勾勒了大學生群體中三種生命層次的基本狀態和分布情況,這對于繼續深入研究大學生生命觀提供了起碼的事實支撐。大學生的三種生命層次正處于迅速成長和快速分化時期,這對于探索大學生生命觀問題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理論上進一步廓清生命觀的內涵與結構,在實踐上進一步推動大學生生命觀的貫徹落實,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二、內涵與結構——深化對大學生生命觀的認識
大學生生命觀包括大學生對自然生命的本體認知、對社會生命的價值關懷以及對精神生命的理性認識等諸多方面,延伸到教育理念中對人才的基本認識、銜接自然生命與精神生命的心理教育、人的社會生命的道德基礎、構成精神世界的智慧與信仰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一起構成了生命觀的豐富內涵。換句話說,知識、道德、心理、精神等要素均圍繞生命而成,而生命則外化和延伸為不同的場域。大學生生命觀的建構應該立足于達成本能、情感與智慧的完美結合,從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三個層次上進行整體性的構建,以此促進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三個維度的不斷拓展和深度融合。
自然生命是生命觀的內核和原點。大學生生命觀中最為本質的內容仍然是如何善待生命的問題,但在理解自然生命的內涵時,應該有更為深遠的思考和界定。對自然生命的重視,應該包含著以下三個層次:其一是對自身知、情、意等生命要素的體認和關懷,這些要素要在人的生命體中取得一種動態的平衡;其二是對他人知、情、意等生命要素的體認和關懷,每個人的生命都與他人的生命處于同等的位置,生命從本原上來說是平等的。實際上,自然生命的平等地位并不是自己單方面決定的,它是由他人給予的,每一個自然生命對其他的自然生命都處于一種天然的契約關系之中;其三是人類的生命觀與自然界的生命觀之間的關系。人類是有生命的,而自然界也是有生命的。黑格爾曾經提出“自然界自在地是一個活生生的整體”[3]的著名論斷,而馬克思曾經則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4](P167),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4](P95)。這些觀點展示了人的生命所賴以存在的基礎和支撐。人的自然生命當然是自己的,但卻只有在他人的比照和支持下才能更好地展現自我,只有在自然界的大系統中才能得以存在和發展。大學生要塑造完美的自然生命,必然要對人本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就“大學生生命觀”這一概念來說,“大學生”是作為社會身份出現的,而“生命觀”是作為自然生命首先出場的,因而這一概念本身內含著人的自然生命與社會生命的關系問題。就高校人才培養的使命而言,“人才”本是一種社會定位和社會作用,因而大學生生命觀客觀上要求正確處理大學生的自然生命與社會生命的關系問題,尤其是更好地擺正“才”與“人”的辯證關系。眾所周知,大學生是國家和社會的人才,而人才是當今社會的第一資源。然而,就“人才”二字而言,“人”在“才”前,而不是“才”在“人”前。才能是大學生生命的一個重要維度,但人的生命卻不能說成是才能的一個重要維度。這個問題不能本末倒置。自然生命是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基礎和載體,沒有它,一切都將無從談起。說到底,它是“1”,后面的都是“0”;愛惜、尊重和敬畏人的自然生命,乃是人生的首義。人本身是知情意三者的完美統一,一個大學生如果只有智商而缺乏情商和意志力,那么充其量不過是存在缺陷的半成品,甚至可能成為貽害社會的危險品。震驚中外的復旦投毒案、清華大學朱令案、云南大學馬加爵案等一系列校園刑事案件都是一個個殘酷的案例,都曾經引發廣泛的社會關注,值得教育者深思。
社會生命是生命觀的重要內容,包括生活角色、權利義務、社會關系等等,屬于社會學意義的層次。社會生命猶如人的軀體,背負著人生的諸多意義,承上啟下,展現風采,位居生命的中間狀態,有著10倍于“1”的生命質量,更精彩、更燦爛。道德是處理人際關系以及個人與集體關系的準則和規范。道德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與義務,另一方面是指社會對個體的責任與義務。道德既內含著對個人的要求,也包含著對個人的支持。道德缺失,并不僅僅意味著一個人品質的低劣,而且說明其很可能不具備與他人和諧共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更難以通過道德途徑實現從自然生命向社會生命的躍升。杜爾凱姆在《自殺論》中得出一個結論:“自殺與由個人組成的社會團體的融合程度成反比關系”[5]。這里的“融合”強調的是個體在思想和感情上與集體意識相一致,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共處。當大學生陷入存在性危機,又無法獲得道德的救贖,自殺與殺人的危險就開始顯現。在說明道德與生命的關系時,必須特別強調,道德之所以能夠得到社會的尊重和信守,還在于道德以承認人、保護人、尊重人為前提。道德是為了人們更好的生活,人不是為了道德而存在。進一步地說,生命是道德的發源地,而道德是生命的延伸,真正的道德必然“以學生的當下生活為出發點,它強調用生命去溫暖生命,用生命去呵護生命,用生命去滋潤生命,用生命去燦爛生命。在生命的根基上確定起人的內在的不可讓渡的尊嚴,樹立起生命神圣的觀念”[6]。
精神生命是在動物本能生命基礎上產生的高級生命形式,是自然界中綻放的最美麗“花朵”。黨的“十八大”報告曾經專論共產黨人的精神生命?!皩︸R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7](P44)。這就十分鮮明地指出了精神生命的極端重要性。當然,對于大學生來說,精神生命不僅包含著信仰和信念,而且更多地包含著對科學知識的忘我追求,要防止把人的精神生命異化為封建文化中的忠孝仁義。精神生命屬于心理學和哲學層面,其精髓在于不停地奮斗,或拼搏終生、自強不息,或平淡守拙、厚德載物,或科學發現、感悟真理,或鞠躬盡瘁、肩擔道義等等。精神生命是生命中的最高層次,至少有著百倍于“1”的生命質量,最精彩、最燦爛。精神生命是一個人最為高貴的品質。人區別于動物,其實不在于他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而在于他的精神生命。精神生命是一種能夠超越“有限”的“無限”,是人類具有的一種偉大力量。只有精神生命才能把一個人從蕓蕓眾生中超脫出來,只有精神生命才能讓一個人更好地審察自然、體悟自身,只有精神生命才能讓一個人走出小我,走出小家,走進大我,走進大家,融入自然,融入世界。
三、教育導引——重視和加強大學生生命觀的滲透
生命觀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支撐。如果說,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生命觀的“定位系統”和“導航系統”的話,那么生命觀則是“三觀”的生命寄托。馬克思對此無疑有著深刻的洞見:“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8](P146),人類能夠創造歷史的第一前提是必須能夠生活。遺憾的是,這個“第一前提”一直沒有能夠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得到足夠的重視。馬克思堅決反對把意識形態置于現實的個人之前,認為現實的個人在一切意識形態面前具有優先的位置,是擺脫了觀念、思想、概念等“枷鎖”和“鐐銬”的人。他說:“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8](P152)。“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8](P145)。這不僅說明個人的生命是一切歷史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源泉,而且提示,國家的政治品質只有進入個人的生活之中,國家才能獲得長久的生命力。只有把生命觀融于教育之中,或者說把教育滲透于生命觀之中,才能為社會主義培養一個個鮮活的、充滿知情意的個體。
高校教育工作要全面認識人的生命層級,一方面要充分認識精神生命對自然生命和社會生命的養護,另一方面要積極尋求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之間的有效融合方法。長期以來,傳統教育工作能夠看到自然生命和社會生命的重要性,但對精神生命往往缺乏重視和探索。人的自然生命固然是精神生命的基礎和原點,但精神生命對自然生命的維持、保護和引導卻是至關重要的。校園刑事案件頻發的原因不是自然生命出了問題,而是精神生命遭到了扭曲,“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它直接導致了自然生命的毀滅?,F在經常講一些黨員干部失去信仰,迷戀金錢、權力、地位、榮譽,實際上就是過度重視個體的社會生命,而輕視精神生命追求的一種表現,這就是共產黨員精神上“缺鈣”的鮮明體現。精神生命在三種生命中,應該是處于最高的層次。人作為一個個體,首先是一種自然生命,但是這種自然生命的養護必須在社會生命與精神生命的發展中展開,精神生命決定著人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它具有無限的高度和廣闊的活動領域,是人類靈魂的棲居地和活動場,超越了人的自然生命和社會生命的局限性,展示著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性。一個人在社會上可能是一個工人、一個農民、一個磨眼鏡片的,但是他在精神上與其他人是一樣的,正如亞里士多德早就揭示過的,一個奴隸與奴隸主在精神上是完全平等的。如果放棄了對于精神生命的塑造和追求,人生就會變得沉悶和無聊,很容易成為一個“單向度的人”。大學生作為時代驕子,不能僅僅滿足于生活在自然生命和社會生命之中,而是應當十分關注自己的精神生命,精神生命的超越性對于彌補自然生命與社會生命的缺陷和不足是十分重要的?;诖?,重視和加強精神生命教育,促進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廉潔奉公、誠信守法的意識,切實有效地開展大學生廉潔教育,是一個值得探索和實踐的重大課題。同時,從自然生命到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媒介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這就是興趣問題。興趣起源于人的本性,即源于自然生命之中,卻是實現人生價值和崇高理想的不竭動力。在興趣中學習,思維最主動、最活躍,智力和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之中,興趣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生命線。教育工作應該始終關注、重視、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興趣,這是將三種生命融為一體的一個關鍵。
進行心理疏導不僅是傳統教育的重要方法,而且是處理生命個體之中的感情、欲望和智慧之間矛盾的重要途徑。心理學家統計,絕對意義上的好事和壞事只占了全部生活事件的5%,剩下的95%都被看問題的角度加工過,才會賦予了不同的性質和意義。過分敏感的人會看到更多負面事件,吸收更多負性情緒。這充分說明心理疏導的極端重要性。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盵7](P28-29)這一論斷把心理疏導從醫學和心理學的疏導、咨詢、治療層面上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層面,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徑。心理疏導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遵循民主平等原則,反對以強制、壓服、說教、灌輸、洗腦等方式進行教育,它重視人的情感、意志、品質的形成過程,因而更容易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實現對人的教育。如果在思政教育中缺乏一種積極的情感力量,整個教育活動就會了無生氣。雅斯貝爾斯曾經說過:“教育,不能沒有虔敬之心,否則最多只是一種勸學的態度,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缺少對‘絕對的熱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個人,一切就變得沒有意義?!盵9]可以設想,校園刑事案件如果提前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導,那么爆發惡性刑事案件的幾率將會大大降低。
教師是學生精神靈魂的指導者,他在學生的精神生命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發揮著無與倫比的影響作用,并反過來對學生的社會生命和自然生命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不論是在專業知識的傳授中,還是在思政教育的教化中;也不論是在心理疏導中,還是在實踐活動中,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導者,都在潛移默化中“磁化”著學生,教師始終是“磁場”的發起者,而這種磁力只能來源于深沉和廣博的“愛”?!皭邸辈粌H是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而且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金鑰匙;“愛”不僅是師德的靈魂,而且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巨大力量。每一個教師都必須深深牢記,從根本上來說,是學生賦予你一個教師的身份,沒有學生,就沒有教師,因而教師生命“顯現在師生關系結構之中”,真正的教師是“向著學生而生”的[10](P77)。“教師宗教般的虔誠”乃是教育化成信仰的先決條件,也是一切教育能夠成功的根本原因[10](P81)。教師只有心中有愛,行動有愛,時時獻愛,才能更好地解放學生,成全學生,呵護好每一個學生的生命。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以生命成就生命的事業,是伴隨人類生存和發展全過程需要關注的主題,也是大學生人文社會科學素質修養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重視和探討生命觀教育是一項關系子孫后代的重要工程。在目前形勢下,在高校中深入探討和推進生命觀教育不僅是提高教育工作質量、防止突發事件的需要,而且是深入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維護學生切身利益的需要,同時還是新時期反腐倡廉教育、有效開展大學生廉潔教育的需要。只有把生命觀的諸多要素滲入到高校教育之中,才能最終把生命觀教育變成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機制,發揮其經常性和長遠性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煌,喻芒清.關于高校生命教育的再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0):53.
[2] 陳軼.從大學新生的生命觀調查看高校生命教育的必要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38.
[3] 黑格爾.自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34.
[4] 馬克思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莫文斌.高校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異化與關懷[J].求索,2008(5):158.
[6] 肖川,陳黎明.生命教育:內涵與旨趣[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4):31.
[7] 本書編寫組.十八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2.
[8] 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44.
[10] 劉鐵芳,顏桂花.教師:活在師生關系之中[J].大學教育科學,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