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原生態民歌融入高校課堂的生命之思

2017-04-07 13:48:08楊明剛
大學教育科學 2017年1期

楊明剛

摘要: 生命論認為生命是精神之物的表達,生命表現在感觀世界之中,其本質是創造、歷史與關系的綿延。原生態民歌是個體內在的生命力量的流淌,它凝聚了主體的直觀感知、生命瞬間的沖動創造、靈感即興的激發等生命形式。生命論與原生態民歌在文化精神內核上具有高度的融通性與同一性。原生態民歌融入高校課堂是對靈性與生命的呼喚,是傳統音樂文化內在生命價值的積淀與保存的要求,也是培植學生的原初內在生命精神、激發生命沖動與藝術靈感的需要。本文從時間、關系、創造以及價值等范疇來詮釋其生命哲學意蘊,對探尋和反思高校音樂教育的哲學理論淵源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生命哲學;原生態民歌;高校課堂;范疇;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7)01-0055-07

生命哲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生命之流,萬事萬物都是生命沖動的客觀化及其與世界的互動與聯結。生命是精神之物的表達,它表現在感觀世界之中,其本質是創造、歷史與關系的綿延。原生態民歌作為本土的音樂文化,風格古樸自然,充滿自然之氣和剛柔相濟的活力,是個體內在的生命力量的流淌,它凝聚了主體的直觀感知、生命瞬間的沖動創造、對大自然與鄉土歷史的超感體悟、靈感即興的激發等生命形式,具有原生性、純粹性等特質。然而,在“西方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在高校音樂領域,績效主義和機械主義的滋長導致師生無暇關注傳統文化,教育管理部門的導向意識淡薄,人才、資金與技術支持匱乏,原生態民歌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同,其創造主體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傳統文化與鄉土歷史的土壤流失,主體情趣與自然生機之美無法進入高校校園。這是當前高校對傳統特色文化保護必須承擔的文化使命與社會責任。

一、原生態民歌的生命論范疇詮釋

1. 時間范疇

生命論認為“人類精神生命由諸多的生命瞬間構成,它是一種持續存在的歷史過程”[1](P41)。時間性就是指生命的歷史延綿,人的自我綿延完全是一種時間性的存在,它既是世界綿延之一部分,也是人之存在本身,我們在認知自身和宇宙時應該運用直覺回到經驗的起源,再通過“綿延地思”[2],“狄爾泰正是借助于以時間性范疇為基礎的眾多生命范疇去努力獲取對歷史世界的有效性認知”[1](p88)。

原生態民歌是鄉土歷史的沉淀,作為一個生命的統一整體,其時間范疇主要體現在歷史文化的傳承上,作為不同的歷史時空境遇的藝術過程,既是一種歷史性的生命此在,又是精神生命形成的“……一種帶有明顯時間性特質的效果歷史”[1](p88)。所以,原生態民歌的基本質料,凝聚著生命的歷史,生命與歷史是一回事,或者說,生命就是歷史。

歷史的綿延可以使生命主體有效地“在綿延中思”,回避主體在闡釋作品時遠離其文化內涵和生命精神的內核,實現在闡釋作品的過程中對創造維度的把控,盡可能地發揮每一個瞬間的即興能力,以更好地展現生命的沖動——音樂的靈感,提高音樂的創造力和表現力。此外,時間意識作為作品的感性氛圍的載體,使“主體心靈的無限與太玄的無限豁然貫通,整個宇宙與主體心靈的時空遂渾融契合。也正是在這種感性氛圍中,主體實現其審美的最終目的,即主體精神突破了現實時空的束縛,從有限中獲得無限,從瞬間中獲得永恒”[3](P127)。

2. 關系范疇

生命論認為,作為個體的人總是歷史地處在自身與他人、自我與世界的互動互為的關系之中,“生命是豐滿的、多樣的,是個人種種經驗的相互關系。歷史由在最不同的關系中一切種類的生命組成,歷史只是從整個人類的角度把握生命,它構成了一種總體關系”[4]。由此可見,生命是作為一種關系的結構體,歷史則是從群體的角度將生命作為一種人類把握生命的整體關系。狄爾泰還認為:“生命的任何一種形式都包含了整體與部分間的關系。”[1](p94)

在創編原生態民歌的過程中,體現的是創作主體的“自我”與“世界”的互動關系,而在闡釋過程中,體現的則是表演者主體與受眾客體的互動關系,即人與社會群體的互動關系,這也是一種植根于生命本質的部分與整體之間的互為存在的關系。正如狄爾泰所說的“在這個關聯中,自身與他人、自我與世界都是互為存在的”[5]。

生命的本質是主體與世界的互動、理解與融合,是部分與整體關系的綿延。原生態民歌不僅蘊含了主體的創造精神與力量,而且凝聚了鄉土的內在歷史傳統與文化價值,它是整體與局部的“合力”的顯現,因為“生命本身就只以那種把某整體與其部分關聯起來的確定方式而存在”[6]。原生態民歌生命意義的表達必定要置于該民族文化的整體背景中去考慮,如此,我們才能正確闡釋生命的歷程和各個部分的意義。

3. 創造范疇

生命是一種不可預見的自由的創造運動,具有獨一無二的創造性能量,這種能量的釋放,便是生命的多姿多彩,呈現出生命的多樣性奇跡。柏格森認為正是“生命沖動”創造了宇宙的一切,生命的“每一個瞬間都是一種創造”[7]。原生態民歌的創作、表演與欣賞等藝術活動,都是一種靈感的激發,是一種生命奇跡的體現,是一種創造的生命屬性。在勞作和娛樂的需求中,創作主體創造了質樸而永恒的民歌旋律,而欣賞則不僅是聆聽,更多的是聯想與想象,是自由地創造與分享。

創造范疇使原生態民歌的藝術過程得到形而上的詮釋,這種詮釋可以“讓精神得以物質躍出,讓自由得以從必然之中躍出[8]。在原生性文化的積淀和生命沖動的激發下,生命主體的釋放,即可以創編出風格多樣、形態各異的民歌,在與其他民歌的碰撞與交融中創造和完善自身。藝術過程的流轉使民族的歷史得以綿延并與生命的創造融為一體,“因為時間具有無窮無盡的創造性……在萬物的整體中創造著不可預知的新事物……宇宙的綿延與創造活動是融為一體的”[9](P178)。

4. 價值范疇

人與世界的關系歸結于價值關系,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它包含主體的理性、欲望、情感與意志等內容。“生命表現為產生消極或積極的此在價值(Daseinswert)和內在價值之無窮的源泉。”[9](P256)內在價值是構成一切其他價值的根基,我們應該在內在價值中感悟生命的真諦,“被描述為有價值的其他所有東西都必須參照到內在價值”[9](P233)。

原生態民歌可以讓人們直觀地感知創編者的內在價值,即可以體驗創編者對自然的原初體驗與感悟,這種價值是通過作品與受眾的關系來呈現的,“每一生命個體都有自身獨特的內在價值,我們只能在一種原初的體驗中經驗到內在價值”[1](p101)。

原生態民歌的“內在價值”與“此在價值”是一個統一體。雖然內在價值只是主體的理性、欲望、情感與意志的體現,但它是主體賴以生存的社會歷史價值的體現,它蘊含著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這就使創作具有了“此在價值”。內在價值是讓受眾體驗其原初的快樂,感悟自然純真的美,進而通過這種個人與世界的價值關系來獲得審美的人生,從而達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歡悅。“審美的人生將藝術作為提高生命力、戰勝人生悲劇性的最根本手段。”[10](P148)

二、原生態民歌與高校課堂的關系:從生命論的視角

1. 原生態民歌進入高校課堂的意義

原生態民歌是靜態的思想文化產物在時空中動態的延綿,其進入高校不僅可以促進音樂教學過程的美學意蘊的提升,還可以促使學生對多元音樂文化的理解、寬容和尊重,因為它們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價值都是平等的,其意義表現如下:

(1)開闊視野,使學生了解多元的音樂文化。每一種原生態民歌都具有其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審美風格,只有在深入了解該民族的音樂文化,扎根于其文化土壤,領悟音樂本身的生命精神,我們才能夠以其獨特的文化視角來審視其富有生命創造的多彩的歷史綿延。同時,原生態民歌具有民族性和人類性的特點,其自然的生命之流具體表現為藝術風格的差異性和多元性,其中差異性正是其生命沖力迸發的結果,“我們只有融入這個差異的原初世界,從靈魂深處匯入這個世界的節奏,才能真正體驗到世界的生命和我們自己生命的脈動”[11]。其內容的豐富性又是高校課堂取之不盡的文化源泉,任何個體都是一個具有個性的生命綿延體,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多元選擇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的基本趨勢,內容的多樣性必然導向審美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國際性、洲際性與世界性。

(2)啟發創造,激發音樂的藝術靈感。原生態民歌的創作是個體和群體的協作關系,作為自然美的呈現者,他必須將一定的技術規則和心靈生命的靈感完美地結合起來,其過程是自由的,也是充滿創造的生命瞬間,這種創作“是世界綿延之創造運動。并且是一個巨大的多樣性的差異之自由運動。生命之沖動貫穿于一切物質,并且在與物質的戰斗中,把真正的自由展現出來”[15](P412)。同時,靈感作為一種與生命沖動相對應的虛靜無為的混沌狀態,它就像狄爾泰筆下的”繼續爆炸的碎片”,時刻迸發著創造的火花,“我們所面對的是一枚立即炸成碎片的炮彈,這些碎片本身又是另一些炮彈,隨后這些炮彈又爆炸成為另一些注定還要繼續爆炸的碎片,如此反復持續很長一段時間”[12]。只要還原本真,純凈自我,任何生命的個體都可以找到那個原初的“炸彈”,只要“炸彈”——生命沖動瞬間爆發出藝術靈感就能找到原生態民歌完美的生命內在價值。

(3)培養情操,增進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原生態民歌的創作與生成與該民族的文化信仰、社會實踐、意識形態是緊密相連的,這種伴隨著生命個體成長的特定文化或亞文化比陌生的異國文化更加能夠激發學生的生命沖動,文化親和力的增強必然提升課堂的互動性與教學效果,文化認同感的增強亦必將更好地感染學生,更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增進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社會成員的各種背景是客觀存在的,兒童也必然把這一背景帶進學校。不同文化群體的成員,對他們的藝術、音樂、習俗無疑具備深刻的感受,并為之自豪”[13](P151)。

2. 高校課堂之于原生態民歌的意義

(1)文化傳承,保護與弘揚原生態民歌文化遺產。每一首原生態民歌都是生命沖動瞬間感悟的產物,同時也是歷史綿延的創造,其間不僅包含了生命的自由感悟,也需要我們通過直覺回到生命的起源,尋找文化的基因,由此,傳承與創新就成了激發其生命活力的主要進路,原生態民歌具有的變體性和非同一性也為其能夠進行碰撞和交流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行性,在尊重文化基因、生命的歷史綿延情況下,通過高校理論作曲專業教師的改編、創新、錘煉和潤色,原生態民歌可以迸發出新的生命活力。“一部民間音樂產品的最初形態產生于某個個人的沖動。但是在這之后,它經過了集體過程中其自身特性的積累,經過了無數次的演唱和不同人們的錘煉和潤色才逐漸形成。因此它是集體產物,是群體的表白。它并不具有一部音樂作品所具有的那種個人的、不變的性質。它的變體性,非同一性正是由此而來的。”[14]最后,高校師生的專業聲樂與器樂技術也將為原生態民歌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文化創新,給原生態民歌注入了創造的活力。康德認為文化是“有理性的實體為了一定的目的而進行的能力之創造”。這種“創造”指人類在精神和肉體兩個方面由受自然力統治的“原始狀態”向統治自然力的狀態的逐步發展。“任何個性文化當然是以文化選擇為前提,在繼承現有文化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創造,不斷發展的”[15](P197)。由此可見,創造和發展是文化的內在要求,高校課堂給原生態民歌注入了創造的活力,“它意味著人們追求外部的超時空、超個體的普遍必然的傾向與內在的無時不在更新的生命源泉的高度平衡。”[16](P146)高校課堂也為作為社會信息的原生態民歌在創造與繼承中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文化創造性是社會信息的生成規律,文化繼承性是社會信息的積累規律,有了‘生成和‘積累,社會信息自然就不斷發展、不斷完善起來了”[15](P197)。在高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總會有極其少數的個體在智能的擴大中,重新找回內在的生命沖動,創造性地打破陳規陋習,在密不透風的封閉社會里鑿出一個小孔,從而透進一股清新的自由之風”[15](P426)。

(3)文化交融,給多元的原生態民歌提供了發展的空間。現代化的交通和數字化平臺為原生態民歌的碰撞與交融提供了物質基礎條件,而高校課堂則為原生藝術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音樂不是一種普遍的語言,只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表達方式”[13](P330)。不同民族的音樂匯集在高校的課堂相互交融,可以讓更多更優秀的原生態民歌從大山里走出來,讓更多的人去關注它,研究它;同時,通過課堂上的相互交融,學生之間可以吸收與借鑒彼此的生命精神,也為教師進一步創編和寫作提供藝術的生命靈感。審美的多元化必然要求藝術類型的多樣化,原生態民歌進入高校課堂,不僅是傳承與保護的需要,也是適應人們日益多元的文化審美的需要。只要我們在藝術實踐中既尊重它的“本質特征”,又能充分發揮生命綿延的自由與創造,原生態民歌就可能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誠如狄爾泰所言“所謂描述生命,就是勾勒出生命的各個具體的本質特征,這就好像有一首動人的樂曲,我們只可能附和它的節奏和重音,但不能分解它”[17]。然而,生命反省使人深刻,歷史是自由的,“因為個別此在在生命歷程中流逝,在生命歷程的不同瞬間中被經驗的限制喚起了遭受、壓力、向其他狀態的繼續進展”[18](P74),“這樣每個構型也都是轉瞬即逝的,由于來自不滿足意識的對立,特定構型方向的補充總會來臨”[18] (p111)。

三、原生態民歌融入高校課堂的生命論反思

總體上講,原生態民歌以其原初的生命沖力和多元的歷史綿延,正在逐步走進大眾的視野,返璞歸真,質樸自然的音樂審美輝映著各個民族的本真特質,多樣且多變的音樂風格也逐漸成為高校作曲教師的原生性質料。盡管如此,原生態民歌進入高校沖破“歐洲音樂中心論”的桎梏還尚需時日:(1)從生命綿延的原初來看,對原生態民歌的生命精神的挖掘與整理尚未形成狄爾泰所說的“炸彈”態勢,生命沖力的“碎片”效應有待激發,研究成果大多以文字文本的形式呈現,推廣的動力不足,導致高校課堂出現曲目嚴重匱乏的局面;(2)原生態民歌與自由、創造、生命靈感等是相生的,然而,績效主義和機械主義盛行的高校人文環境不利于原生態民歌的生長,音像資料和田野調查的缺失就導致作曲專業教師由于對原生態民歌的創編力度嚴重不夠,以致高校課堂原生態民歌的缺失;(3)缺乏生命精神的網絡及電視媒體對學生的錯誤導向,流行音樂成為高校學生的“共同語言”,原生態的淳樸之美需要虛靜的心靈來承載,浮躁的生命狀態也不利于原生性審美的滋長;(4)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尤其是青壯年人口)城鎮化,民族文化的土壤正在逐漸流失,民族文化出現斷層,傳承與保護正面臨嚴重挑戰,許多民歌正隨著傳承人的逝去而逐漸走向消亡;(5)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在教育政策、制度和經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強,而各高校在科研方向、教學大綱、教材內容、藝術實踐課程以及假期采風的導向等方面也不利于高校引進原生態民歌。

1.生命時間及綿延的停頓

原生態民歌承載著民族的生命歷程和文化精神,歷史的綿延讓民族的精神生生不息,然而,現今許多機構和部門聲稱“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實則在呈“經濟搭臺,文化唱戲”之能事,因而導致文化傳承的功利化和傳播內容的異化與內在精神的喪失,當下文化維度的異化,必然導致將來生命情態的轉向和文化內涵的流失,“生命應是歷史的、經驗的綿延。生命同時活在過去、現在、將來三個維度,以當下為交叉,回環連接過去、將來與現在的生活,表現為不同樣式的生命情態”[19]。柏格森也說:“我們的過去始終和我們在一起。我們就是我們自出生以來的歷史。”[20]由此可見,原生態民歌融入高校課堂可以規避本土文化歷史綿延的停頓,讓民族生命精神在歷史長河的洗禮中而愈發厚重和古樸。

2.生命關系及精神的異化

原生態民歌的趣味既是自然生機的體現又是主體性情自得的結果,闡釋它的最高境界是赤子之心、道法自然和返璞歸真,主體的心境、生命的沖動以及生存的環境等都對其呈現產生影響,其目的是尋求內心的本真表達和虛靜、天人合一的神采與韻味。然而正是西方音樂思想的沖擊和現代文明帶來的浮躁,使得生命的關系和精神走向異化。“精神自治發自人的內心本能,與其自然生命是一個整體,與其歷史與生存環境是一個整體,與其創造的文化與經驗是一個整體。精神自治要求人們不要去刻意追求外物,需從自身以外回歸自身內心,聆聽內心的呼喊。”[21]

3.生命沖動及創造的抑制

原生態民歌屬于生命沖動的感性之物,它的內在價值是體現主體與自然的通融,自其產生之日起就處在生生不息的流變與創造之中,只要體現了該民族的生命精神和文化內核,其創作、表演和欣賞都具有自身完整的標準與體系,該體系是一個完整的關系統一體,歷史綿延體,虛靜質樸的道法自然狀態可以極大地激發主體的靈感,西方化的音樂審美標準抑制了生命創造力的迸發,音樂文化是多元的,“歐洲音樂中心論”是一元的思維,是“不恰當的”,“一切按另外一種語言就這個世界所能講述的東西,都十二萬分地不恰當”[22]。因此,我們要揚棄西方的審美標準而用本民族音樂的耳朵來闡釋、鑒賞本土的音樂,用本民族的審美情趣去喚醒西方人的“音樂感覺”,而不是相反,“只有音樂才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不是對象”[23]。

4.生命意義及價值的消弭

原生態民歌的藝術過程需要生命的瞬間沖動和即刻的師楷化機,如同天地化生萬物,即興的創作與表演方式需要主體審美心態的冥想虛靜和超感體悟,主體要養自然之氣,使作品生氣灌注,并“在靈感的觸發下一氣呵成,創造出體現主體創造精神和宇宙生命之道的藝術作品來”[3](P31)。生命“有為所欲為的特權,……為自己設立了一個目的,那也只是一種游戲”[24](P127)。生命蘊含著巨大能量的本能的沖動,本體的創作力和表演欲就是在這種生生不息和混沌神秘的能量中得以綿延。尼采說,生命“隨心所欲,既不受原因支配,也不受目的支配,可以無條件地,不受限定地發生作用”[24](p131),盡管如此,當今高校師生在闡釋原生態民歌時卻大多傾向于按西方的審美表達方式來進行,這種科學理性主義和機械主義的思維必然導致人性的物化,“物化的結果就是根本上喪失人類主人的地位”[10](P33)。

四、原生態民歌進入高校課堂的對策

1. 歷史之維:從民族歷史與文化土壤中吸取養料

原生態民歌是歷史的綿延,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的積淀,其生命精神與音樂的原生性質料不容背離和遮蔽,聲樂技術和作曲技法水平的快速發展與提升不是隨意將原生態民歌進行炫技的理由,尊重原生態民歌的音樂本體特征就是尊重歷史,就是生命精神的延續。因此,生命創造應該以歷史的綿延為依托,生命沖動要以原生態民歌滋長的環境為前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做田野調查,努力建立大型數據庫,讓學生了解第一手音頻或者視頻資料,同時要編訂各樣的傳統音樂的資料書籍,條件允許還可以請原生態歌曲的傳承人或者“歌王”、“歌仙”等“走出來”深入高校課堂與學生面對面教習歌曲,或者直接組織學生“走進去”,展開田野調查,逐漸使學生消除文化偏見,真正了解原生態民歌的文化內涵并接納其多樣性和多元特點。

2. 關系之維:尊重主體與世界之間的互動

人的生命存在必須依托社會關系,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生命就是關系。“人的包括智力在內完整的生命是經由整個社會的豐富因素的交相作用而得到教化的——誠然,這一交相作用的所有本質方面被集中、吸納到了學校范圍之中,也正因為如此,學校教化要求采用社會中豐富的精神生命的一切工具。”[21](P161)原生態民歌進入高校首先要處理好文化繼承性、文化創造性與文化選擇性之間的互動關系,傳統文化的“創造首先要有選擇,但選擇本身也是創造;繼承從來是有選擇的,但選擇又不能不以繼承為前提”[15](P201)。既要關注其選擇的經典性,又要尊重其傳承性,還應注意創造的適度性,需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創編過程中應處理好人與自然、理智與情感的關系以及個體與群體生命沖動的關系,還應處理好該傳統與其他傳統的交融關系等,最后,處理好政府與院校以及院校與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是原生態民歌進入高校的重要條件。

3. 創造之維:激勵主體的創造

原生態民歌融入高校課堂一般都需要對其進行創編,在曲式結構、和聲、織體等方面都要進行再加工以適應高校專業化方向的發展,在創編的過程中要掌握好創作的自由與法度的關系,生命沖動無法進行絕對的創造,因為它依附在歷史的必然性范圍之內并受其制約,“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25]在文化共性的問題上,全部價值的選擇都處于必然性之中,沒有選擇的自由,任何創造性的文化選擇都是以繼承已有文化成果為前提的。因此,創編要在該民族的“框架”內進行,誠如卓菲婭·麗莎所言:“它們能同外來的傳統的影響相交織,并在本民族文化的框架內對自身進行改造和擴展。”[21](P23)狄爾泰則認為“也就是處理好主觀內心的精神傾向自由發展與客觀整體的民族內涵及生命倫理的關系,在歷史中超越教條主義的各派別與體系,從而真正在生命關聯的背景下構形生命”[16](P148)。

4. 價值之維:尊重主體的內在價值

狄爾泰認為“價值能夠把生命中零散而模糊的轉瞬即逝之物聚合在一起”[1](P102),我們要在原初的體驗中感受生命的內在價值。這種展現非功利、非世俗的原生性文化可以凈化人的靈魂,讓人享受審美的人生。因此,我們將原生態民歌引進到高校并進行闡釋時,應引導師生用感覺和直觀直面民歌本身,因為“只有感覺和直觀才能有所領悟地把握生命”[26]。排除西方化的審美習慣和技術干擾,采用“來自大山”的本土表現方法去激發師生的表現欲和生命沖力,讓師生體驗原初的生命內在價值。生命論認為在創編、表演與欣賞的過程中找到自我的內在價值,就需要將自身當作與其他實在別無差異的對象進行本真的反思,讓師生能夠聚合“生命中零散而模糊的轉瞬即逝之物”——靈感與虛靜,在忘我的精神境界中體驗生命的真諦與內在價值。

綜上,筆者認為,以生命哲學的視角,從時間、關系、創造以及價值等范疇來詮釋原生態民歌融入高校課堂的哲學意蘊、反思與對策具有積極的意義。原生態民歌融入高校是對靈性與生命的呼喚,是傳統音樂文化內在生命價值的積淀與保存的要求,也是培植學生的原初內在生命精神、激發生命沖動與藝術靈感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在當今高等音樂教育嚴重“西方化”傾向的背景下,倡導原生態民歌融入高校課堂具有激發創編的生命靈感、傳承本土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的價值與意義,誠如狄爾泰所言:“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命理想與倫理風尚”,通過原生態民歌進入高校課堂的方式可以使“倫理風尚被保持與構型”[16](P23)。

參考文獻

[1] 田方林.狄爾泰生命解釋學與西方解釋學本體論轉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2] Henri Bergson,La pensee et le mouvant,in Oeuvres,Paris: PUF,1959,p. 1275.

[3] 朱志榮.中國藝術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 張汝倫.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85.

[5] [德]狄爾泰.狄爾泰全集(第19卷).Vandenhoeck&Ruprecht出版社,1957:349.

[6] Dilthey,Drafts for a Critique of Historical Reason[M],in sw[c],Ⅲ,p253.

[7] [法]柏格森.生命的真諦[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5:25.

[8] 鄧剛.身心與綿延:柏格森哲學中的身心關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4-85.

[9] 李文閣,王金寶.生命沖動—重讀柏格森[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0] 吳光遠,肖娟娟.尼采:不做“好人”做強者[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11] 王理平.差異與綿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29.

[12] Henri Bergson,Levolution Creatrice,in Oeuvres,Paris: PUF,1959,p.578.

[13] [美]艾伯利斯,[美]霍弗,[美]克勞特曼.音樂教育原理:第2版[M].劉沛,任愷,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151.

[14] [波]麗莎.卓菲婭·麗莎音樂美學譯著新編[M].于潤洋,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146.

[15] 蔡俊生,等.文化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6] 陳鋒.狄爾泰教育學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

[17] 謝地坤.走向精神科學之路:狄爾泰哲學思想研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15.

[18] [德]狄爾泰.歷史理性批判手稿[M].陳鋒,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74.

[19] 黃泓樞.敞開時間,敞亮生命——論教育的時間內涵[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1):27.

[20] [法]亨利·柏格森.創造進化論[M].肖聿,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6.

[21] 唐松林.理想的寂滅與復燃:重新發現鄉村教師[J].中國教育學刊,2012(7):31.

[22] 于潤洋.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145.

[23] 暢廣元.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0.

[24]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M].周國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127.

[25] [德]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A].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26] [德]博爾諾夫.教育人類學[M].李其龍,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第一页|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综合久久五月天|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国产探花在线视频| 呦女精品网站|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精品久久777|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另类|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在线毛片|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1024国产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国产精品微拍| 国产91高跟丝袜|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亚洲人成网址|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a毛片在线| 国产99在线观看|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自在线拍|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欧美在线一二区| 久草中文网|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亚洲欧美成人网|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亚洲乱伦视频|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亚洲成在线观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欧美亚洲第一页| 99资源在线|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久草视频精品| 亚洲性影院|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