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猛
傳統武術作為中國文化和運動方面的國粹,逐漸受到國家的重視并被引入高校體育教學模塊中。但事實上,學界對于高校傳統武術教學的現狀和創新方面的研究似乎很少涉獵,更談不上有深入系統的研究,致使一些傳統武術教師在教學改革中處于迷茫的狀態。2014年,佟秀春著的《我國傳統武術教學與創新發展研究》一書由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正式出版。這部書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傳統武術教學的課程設置、傳統武術套路教學理論、傳統武術的基本功和基本動作、傳統武術拳術教學、傳統武術器械教學、傳統武術的創新發展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填補了我國傳統武術教學發展方面的研究空缺。
該書在傳統武術教學方面顯現出很多獨到的教學思想和觀點,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義的問題。在第一章第一節中,作者提到武術教學不同于一般體育教學,并且指出武術教學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武術動作技巧和武術理論,更重要的是體會、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根”,這才是武術教學最應該傳達的東西。作者是基于對高校武術教學課時安排偏少、并且教師不注重理論課、甚至隨意講解理論課的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的這一觀點。作者還根據調查和實踐經驗,提出武術教學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認為專門的武術教師非常缺乏的問題在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帶有較強的現實性和普遍性。認識到這一點,對于推進傳統武術教學的傳承與創新、促進傳統武術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介紹傳統武術教學的現狀,必然要涉及到理論。盡管全書在理論的闡釋上所占的篇幅不大,但該書在對理論的理解和應用上卻達到了駕輕就熟的程度。在第一章第二節對傳統武術教學的原則與方法的論述中,作者在鞏固提高原則中提到了遺忘規律和運動條件反射建立與消退的理論。雖然作者對這兩個理論的來源、發展甚至定義和內容都沒有進行詳盡的闡述,但作者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讓讀者明白了鞏固提高原則的重要性。這與作者將該書的研究定位并非重在理論研究,而重在理解相關教學理論和實踐應用的初衷是一致的。
為了讓讀者理解在傳統武術教學中語言講解的各種形式,作者在“武術教學的原則與方法”一節中將講解形式分條羅列出來,體現出作者在研究上的層次性和針對性。其對于講解形式的分類詳盡而具體,并在講解每一種形式的時候都帶有具體的武術動作的舉例。例如在描述術語化講解時,作者舉出“弓步沖拳”和“雙劈掌”等武術動作的術語;在形象化講解中作者又舉出可以將“提膝亮掌”比喻為“金雞獨立”。這些生活化而又具體的實例讓讀者尤其是武術教學者能夠迅速領會武術教學中的講解方式,并進而深入講解所教學的內容,便于學習者輕松掌握。
該書不僅在分類和總結上有著通俗易懂、詳略得當的語言特點,而且在觀念上也顯現出推陳出新、不落窠臼的特點。在介紹當今武術教學的多種形式時,該書甚至提到了利用多媒體來進行微格教學的形式。雖然這一部分只有不到四行文字,但作者對于介紹內容的全面性和教學觀念的新穎性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雖然微格教學在我國傳統武術教學中很少被用到,但能提出這一教學方式并且能認識到這種信息互動和升華的新型教學方式在我國武術教學未來的發展前景中的作用就已經很有前瞻性了。該書緊跟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教學理念不單單與傳統武術教學的具體方式進行了結合,更緊緊抓住了傳統武術教學的“初心”和精髓,那就是“武德”和武心。尚武精神這種東西由現代人說起來可能大家只會當作玩笑,但這正是該書反復強調的精神精要,這個“尚武精神”更多地代表的是一種武德,也就是一種中國人正在喪失的道德文化和哲學思想。在對于我國傳統武術的發展和創新方向的研究中,作者撥開云霧,看到了在武術教學中對中國武術精神的文化感知的重要性,因此,作者提出在武術教學的未來發展中,應傳達這種道德精神和文化魅力的重要性,在武術學習中習得做人的真諦、習得與人相處的道理的重要性。到這里,該書不僅僅給讀者展現出對傳統武術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成果,更展現出作者旨在通過我國傳統武術教學,從文化和精神層面進行中華傳統武術精要傳承的重要性,這也是該書獨特的亮點之一。
盡管該書在對傳統武術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的部分中顯得針對性不是那么強,并且在第一章第一節中,作者在為我們介紹武術的作用時只是一條條地進行羅列,敘述也顯得比較平緩和枯燥,缺乏一定的針對性,但總的來說,該書的篇章結構十分明了,全書的論述層次也是清晰而相對全面的,在論述中還多次插入調研數據和圖示來進行補充說明,語言上更是通俗簡明。作為一本理論普及類的書籍,該書對傳統武術教學的現狀和創新發展方向都進行了全面的研究,不僅對教師來說是一本值得細讀的書,對于我國傳統武術教學的發展更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作者系內蒙古河套學院體育教學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