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軍
實踐教學是與課堂教學相互促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二課堂教學體系,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渠道,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信息時代大環境的到來,傳統的實踐教學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世界發展格局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這也決定了實踐教學管理模式創新的必要性。2015年12月由張云閣、賀堯夫精心撰寫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一書正是以此背景為前提,立足實踐教學管理模式創新這個基點,從理論創新、路徑創新、形式創新、方法創新等方面,全方位探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的新途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實踐教學管理模式創新奠定了必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全書行文流暢、內容豐富、分析獨到,極具參考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其一,立足實踐,研究內容豐富全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新時期課程改革春風下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需要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細致的探索和科學總結。其中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便是有效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改善實踐教學方法的重要途徑之一。基于此,本書一改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中國近代史綱要》等重在理論教育的模式,把重心落在實踐教育這一環節上,以實踐教學基礎理論、教學模式、路徑方法為主要研究內容,并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實踐主題為探討對象,對課程的實踐價值、實效探析和教學反思等多方位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旨在提高高校教師實踐教學的能力和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些潛心研究成果可以把人們對實踐教學的認識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書中以海南大學為例,對海南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的教學模式進行深入探析,肯定了實踐課堂這一教學方法的合理性和積極性,并提倡發展包括校園、網絡、社會實踐在內的“三位一體”創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模式,豐富了全書的研究內容。可見本書不僅立足實踐,而且無論是在問題分析的深度還是廣度上都體現了作者縝密的思維和深邃的智慧,不僅讓讀者有豁然開朗的閱讀體驗,而且還可以為相關領域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的良好范式。
其二,創新性與可操作性凸顯,為實踐教學提供路徑選擇。實踐教學的路徑本身并不是單一的。特別是伴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類已經逐漸全方位邁入信息高度集成化、資源高度共享化的信息時代。相應的教學資源和實踐園地也變得豐富起來,時下互聯網已經成為高校課堂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模式和路徑選擇的一個熱點。而本書關于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點主要在于立足實踐創新這一研究目標,依托時代性和現實性,不僅探究了課堂實踐教學的實效性,還對開展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制約因素及對策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論體系;在路徑方法研究環節還以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為指導,探究了榜樣教育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并將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海南高校思政教學課程的研究重點,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可謂是真正遵循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研究原則。此書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拓展實踐教學形式,圍繞思想政治理論課熱點難點問題,引導和鼓勵學生通過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方式拓展課堂教學成果。這不僅為高校思想政治實踐教學提供了路徑選擇,而且也增強了本書內容的可操作性。
總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一書圍繞著“實踐”二字,對實踐教學管理模式創新做了大量精辟的論述。視角獨到,觀點明確,結構嚴謹,條理明晰,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彰顯作者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和扎實的理論素養。這一著作不僅有助于豐富和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理論,而且有助于立足當今大學生思想實際,深入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所感,從而引導學生思想向著更加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綜合素質和整體水平。這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本書無論是從研究領域還是教學應用領域而言都是一部優秀的著作,值得思想政治教育人士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