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媛媛
摘要:建設學習型組織,目前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學習型組織理論在提高團組織自身水平、服務團員成長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將學習型組織相關理論運用到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中去,以期能夠提高團組織成員的積極性,提升高校基層團組織的活力。
關鍵詞:學習型組織 五項修煉 基層團組織 活力提升
一、高校基層團組織活力不夠的具體表現
(一)團組織工作目標不明確,團員向心力不足
許多高校基層團組織對自己的工作沒有明確目標和具體要求,存在制度建設不完善、支部工作不能良好開展等問題。同時,由于絕大多數學生在高中就已經成為團員,但由于高中學業壓力大,幾乎沒有接受過團組織的系統教育,并不能很好地認識到自己的團員身份,團員意識非常淡薄,因此導致到大學后對團組織的向心力不足。具體表現為,雖然高校各級團組織工作體系較為完整,各級團干部數量眾多,卻仍然存在著團員不愿意參加團組織活動甚至對團組織持漠視態度、團組織為應付上級要求而舉辦活動、團組織活動形式單一枯燥無味等問題。
(二)團員學習方法存在缺陷,思想觀念出現偏差。
由于學業壓力大,網絡世界誘惑等原因,許多青年團員更多地只是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理論學習,而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參與戶外實踐和實習,這在學習方法上是非常大的缺陷。同時,因為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青年接受信息的來源和渠道越來越多,而由于網絡信息的駁雜,很難做到完全剔除糟粕取其精華,難免會形成較為偏頗的思想觀念,比如出現個體意識濃厚,政治素質不強,道德品質較低,功利意識嚴重,價值觀念取向出現偏差等問題。
(三)基層團組織思維僵化,缺乏創新活力。
各高校的基層團組織主要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活動,在活動開展中缺乏創新意識和主動意識,容易囿于以往活動的舉辦經驗和套路,難以迸出新穎而又可獲得好評的新點子。同時,團組織開展的多是傳統的交流會、分享會、座談會等乏味老套的活動;思想教育依然以課堂教育、演講、征文、辯論等傳統形式為主,缺乏趣味性和創新性。由此一方面導致無法吸引廣大同學,加劇了團組織號召力不強,凝聚力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往往會讓基層團干部將大部分精力浪費在號召同學們參加活動上面,容易使團干部產生厭倦心理,進而導致活動更難開展。
(四)基層團組織工作不受重視,思想教育功能發揮不到位。
目前,許多高校團組織工作難以獲得高校領導的重視,基層團組織更是如此,許多基層團組織缺乏活動資金、人員支持,甚至基層團干的許多工作與班干結合起來,這勢必會導致團的許多工作出現形式化、簡單化問題。當前,上傳下達、評選先進、收繳團費、入黨推薦等日常性工作占去了高校基層團組織工作內容的絕大部分,而沒有多余的時間、精力、人員發揮團組織的思想教育功能,導致團員積極性不高、團員意識淡薄等問題成為團組織工作中面臨的常態。比如有的團建活動為吸引團員參加而偏向娛樂性,不能很好地把專業所學和時政新聞相結合,缺乏教育性和針對性,讓思想教育課變成了趣味娛樂課。
(五)基層團干部缺乏服務意識,官僚主義思想濃厚。
基層團干部作為受上級團組織信任的工作人員、受廣大團員依賴的服務人員,其工作態度和服務態度直接影響著團員對團組織的印象好壞,進而影響著團員對團組織的認可度和向心力。
二、高校基層團組織活力提升的可行路徑
(一)明確團的工作目標,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組織中人們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3]對于團組織來說,共同愿景就是能激勵組織和團員為之共同努力、共同奮斗的愿望或理想。團組織應該嚴格遵守《團章》,明確團的建設目標。同時還要把《團章》的理想目標與每個團員個人的理想目標結合起來,聯系團組織和團員的工作實際,形成既具有理想性又具有現實性的目標,以此來建立共同愿景。就像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概念一樣,一方面,中國夢是我們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夢想;另一方面,中國夢具體到每個人身上,也都有一個獨屬于自己的“中國夢”,正是這無數個體的“中國夢”才最終匯聚起了中華民族崛起的偉大的中國夢。當青年團員真正在內心深處形成共同愿景時,共同愿景就會提高集體的戰斗力,產生強大的驅動力,進而激發全體團員的學習熱情,推動整個團組織健康、高效發展。
(二)做好學生引領工作,實現自我超越
實現自我超越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要實現自我超越就要從實踐引領和思想引領兩個部分做好學生引領工作。首先是實踐引領,進行足夠數量、足夠質量的社會實踐是學生團員提高對社會的認識、對知識的理解、對人生的體悟的重要方式,高校團組織要堅持“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的指導方針,豐富大學生社會實踐內容。同時,高校團組織也要做好團員的思想引領工作,將團員的政治素質提高與成長成才發展結合起來,利用新媒體優勢,大力宣傳優秀團員代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正能量,引導學生學習效仿等。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要“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提示我們要以人盡其才、全面發展為原則,幫助團員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在學習中不斷進步,最終實現自我超越。
(三)增強創新意識,創新工作方法,改善心智模式
創新是一個組織健康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高校基層團組織工作的活力所在。唯有具備探究精神、突出創新意識,才能實現共青團工作的改造和創新,才能達到“源頭活水來”的目的。
(四)發揮思想教育功能,進行團隊學習
大學四年是青年團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和定型的關鍵時期,引導他們牢固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發揮基層團組織的思想教育作用,是這一時期高校基層團組織工作的中心。同時,還應注意引導團員通過個人學習、經驗交流、集思廣益、資源共享等形式進行團隊學習,構建高效率高覆蓋面的學習平臺,營造熱愛學習、善于學習的良好學習氛圍,形成帶動團員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良好學習風氣。
(五)以學生團員的思想需求為立足點,進行系統思考
高校共青團組織和團干部應放低自己的姿態,樹立學生團員的主體地位,主動與他們進行交流,實現“學習理念的轉變、學習方法的創新、學習途徑的完善、學習內容的拓展”等各個方面。同時,要注意選拔“綜合素質高、工作能力強、思想意識新”的團干部,提醒他們勇于付出、敢于奉獻,樹立自己的服務意識,提高自己的工作態度,以青年需求為工作核心,系統思考如何把握學生團員的思想教育,如何做好基層團組織的服務工作,如何建設“學習型、創新型、進步型”的基層團組織,如何培養學生團員的職場生存技能和社會意識。
三、結語
學習型組織是一個復雜而又多變的集體系統,包含著眾多條件的創新與互動,它會由于時代的發展、現實因素的改變而處于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明白的是,基層團組織作為與廣大團員有著深刻直接聯系的基層組織,對班級成員的生活態度、學習觀念、思想意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響。可以說,基層團組織活力是直接由廣大團員的活力體現出來的。在以學習型組織理論為指導,提升高校基層團組織活力的過程中,只有不斷加強探索和創新,結合共青團工作的實踐經驗,從實際出發,靈活運用相關理論,才能真正做到團建工作的提升和發展,為推動共青團事業的科學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共青團工作戰略發展規劃[J].中國共青團,2004.
[2]學校共青團工作五年規劃綱要[EB/OL].共青團中央學校部,2014.
[3][美]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M].張成林 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