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秀
摘要:創新是教育工作的基本主題。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對范例的研究分析和總結,探尋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創新思維 能力培養
一、引奇激趣——迎接創新的使者
激發學生濃厚的創造興趣和創造欲望,引導學生多思多問,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首要工作。在教學中,興趣又往往表現為一種好奇心,有好奇心才會有深刻而獨特的思維方式,才會有發明創造。好奇心還可以促進學生深入細致地觀察與思考,尤其表現出對于好奇的疑難問題能夠主動思考、大膽探索。這種可貴的進取精神正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必須具備的品質。教師應該倍加愛護學生的這種好奇心,迎來創新的使者,拉開求知的動人序曲。主要的方式有:
1.巧設懸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讓學生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身份投入學習的思維活動中,才能使學生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內迸發創新因素,獲得新的知識。為此,教師必須巧設疑問,以懸念來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如教學《赤壁之戰》這篇文章,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曹操擁有八十萬大軍,而劉備和孫權才有三萬聯軍,可是曹操的軍隊為什么會被打得落花流水呢?這一巧妙的提問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一個大大的懸念,喚起他們的好奇心,使學習的熱情高潮,興趣油然而生。
2.創設情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葉圣陶語)。小語教材大多文質兼美,有的文筆清晰;有的課文情深意長,富有感染力;有的課文富有幻想。在教學中,這些課文可以通過朗讀、錄音、掛圖等來創設特定的情境感染學生,通過一定的情感調控,架起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橋梁,引導學生沉浸在課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圍之中,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主動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如《霧凇》這篇課文中,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的霧凇圖,教學的開始,教師播放錄像(霧凇景象),向學生展示霧凇的奇特和壯觀,使學生在欣賞霧凇景色美麗的同時,激起求知的欲望。
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游戲激趣、以導語激趣、活動激趣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導火線”,誘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誘導質疑——催生創新的萌芽
古人云:“學貴有疑”。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具備敢于質疑的思維品質。陶行知先生有這樣的詩句:“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有力地說明了“問”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質疑問難,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
一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對異事物或未知領域進行探求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內驅力之一。為了增強學生的探究欲,教師應當經常向他們提供能引起觀察和探索的新異情境,要善于提出難易適中而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并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或尋找答案,一位特級教師介紹他在美國聽一位老師上《蚯蚓》一課見聞中說,上課一開始,老師出示《蚯蚓》一題,讓學生質疑,接著就拿出一包正在蠕動著的蚯蚓,讓學生每人拿一條,并要求學生觀察它的外形和特點,然后發言,許多學生采用了放大鏡,并翻來覆去地觀察,還有些學生采用了解剖法。不久,學生就一個個爭著說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個學生說蚯蚓的味道是咸的,因為她把蚯蚓入到嘴中嚼了嚼,這一意想不到的知識都憑借學生的探究欲敢于嘗試而得到的,無疑也是創新思維的萌芽。
二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質疑精神的心理依據。教育家魏書生鼓勵學生:“要堅信自己有巨大的潛能”,“放聲高呼,我能成功”。的確,善于質疑的創造發明者無不是充滿自信的人;相反,經常懷疑自己的人是很難成功的,也很難提出有創意的觀點。要培養的質疑精神,就必須保護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有一個學生在初讀課文后提出諸葛亮是“騙”來的箭,為什么課題中卻說是“借”呢?此刻引起了全班學生的哄堂大笑?當老師問及原因時,大家卻啞口無言。其實,細想起來這位學生的提問是很有價值的,老師應表揚他的勇于質疑的精神,并鼓勵學生分析課文探究原因,結果發現正因有“借”才有“還”,暗示軍造箭射自己,體會到了諸葛亮的職明才干,此時大家對于原先提出問題的學生贊嘆不已,那位學生也正應有老師的支持和學生的贊賞而對自己更有信心,從此大膽質疑。因此,只有讓學生時刻在“我能創造,我能成功”的信念中前進和發展。
總之,從疑問——探索——發現——創新這一路徑中顯而易見,只有把握好質疑這一關,才能啟動創新思維,捕捉創新靈感,并堅持不懈最終取得創新成果。
三、馳騁想象——飛舞創新的翅膀
想象是思維的體操,是創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維空間的內驅力,是人們對頭腦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由此可見,表象越豐富,想象就越開闊、越深刻。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性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象開始的。”想象是一種立足現實而又跨越時空的思維,它能結合以住的知識與經驗,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把觀念的東西形象化,把形象的東西豐富化,從而使創造活動順利展開。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學生可以打開思維的閘門,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樹木想到飛禽走獸;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跳到另一種意境;使狹小單薄的擴大充盈,使互不相連的聚合粘結……它滲透在小學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特別是在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豐富表象,喚起想象。想象來源于生活實際,但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新教材中有些課文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隔遙遠,如山村、大海、森林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隔甚遠,給學生學習造成了學習障礙,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想象力難以拓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來喚起學生的想象。
2.填補空白,發散想象。所謂“空白”,是指作品給讀者留下的聯想、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在課堂教學中,合理的利用這些“空白”,發散學生的想象,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鼓勵求異——激活創新的靈魂
創新思維是最大的特點是求異性,而我們以往的教學往往過于求同。求同過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創見。”的弊端,所以,訓練學生思維,不止限于求同,更重要的是要啟發學生求異,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
1.同一個任務,鼓勵學生尋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識字為例,讓學生記“坐”字,有的學生說,兩個小朋友在蹺蹺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說,“坐”就像老師的天平;有的說一個“土”加兩個“人”就是“坐”……他們運用的方法不同,卻完成了同樣的一個任務——記住“坐”字,對于這樣的現象,教師應予以肯定、鼓勵。
2.同一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不同的理解或表達。如教學《王冕學畫》時,當教師問到“要是能把它畫下來,那該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個學生回答說:“畫下來,天天可以看荷花。”“還有別的意思嗎?”教師啟發學生。學生有了興趣,各抒己見:“畫下來,可以讓別人看。”“畫下來,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誰美”……這些正是創造性思維中求異思維的反映,它促使學生相互激勵,情緒活躍,在學習的過程中品嘗到求異、探索的樂趣。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那么,埋在孩子們心底的智慧種子,就一定能生根、開花、并結出豐碩的創新之果。
參考文獻:
[1]張隆華.語文教育學[M].重慶出版社,1987.
[2]小學語文教學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王丕.學校教育心理學[M].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
[4]周昌忠.創造心理學[M].中國青年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