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國有近770萬高校畢業生,龐大的就業群體給國家、社會、高校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新形勢下,創業已是時代潮流,國家采取各種手段大力鼓勵創業,政府出臺大量政策強力扶持創業。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鼓勵高校畢業生積極投身創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現實意義
(一)對社會的意義
1.增加社會財富,促進經濟發展
大學生創業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為社會創造財富,增加社會價值。創業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有利于拉動內需,滿足人民多方面需求,豐富市場,促進經濟發展。
2.實現技術轉化,促進生產力發展
高校畢業生是掌握了新理論、新技術、新知識的群體,也是將其轉化成現實生產力的重要力量。高校畢業生通過創業,實現技術轉化,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3.提供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
創業是最積極、主動的就業,它不僅能解決大學生自身的就業問題,還通過帶動就業形成倍增效應。相關數據顯示,每增加一名創業者,當年帶動就業人數為2.8人,未來5年帶動就業數量為5.9人。
(二)對大學生的意義
實現人生價值,積累家庭財富
工薪階層收入高低不等,但提升空間有限,開創屬于自己的事業是擺脫這些煩惱的最佳途徑。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價值的實現。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投身創業,也是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形式。
二、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講解多,學生參與實踐少
根據對本校部分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老師在講授創業相關課程中大多以理論講解為主,互動欠缺,實踐更少。將創業課程與其他公共課程混同,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與授課對象的實際需求不匹配,嚴重影響了創業教育的實際效果。
(二)管理部門多,優質師資少
從多數高校內部機構設置和職能來看,創業教育及相關工作由多頭負責,如創業教學工作歸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部負責,大學生就業創業相關工作的開展歸招生與就業創業指導處,而大學生創業創新訓練計劃和各類創業比賽又由教務等部門負責。多頭管理,導致各個部門只負責其中的一部分,因涉及部門之間相互協調問題,故很難形成合力。
(三)制度制定多,真正落實少
為推動創業工作的開展,從國家到地方都出臺了諸多文件和鼓勵政策,各個高校對此也高度重視,也都根據相關文件的精神制定了很多制度。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文件僅是出臺了事,沒有進行廣泛的宣傳和普及,真正落實到位的更少。這樣,學生有創業意向和想法就無處咨詢,即使了解也是一知半解,這就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創業積極性。
(四)純粹創業教育多,與專業教育結合少
根據調查顯示,許多高校對創業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盡管也開設了創業教育相關課程,但與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同,簡單講授理論知識,對創業的內涵、本質和特征未進行深入剖析。實際上,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將專業教育和創業教育形成合力,減少學校資源的浪費。
三、創業實訓體系的特點和優勢
創業實訓模擬公司項目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德國,是為了積極貫徹國家“推動創業帶動就業”精神,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一部署下,面向全國實施的創業促就業計劃,現已納入國家就業培訓制度。通過創業理論知識傳授并提供全球性的模擬經營平臺,讓學生體驗真實的商業環境和商業行為;通過“以學生為中心”“在做中學”的教學方法和培訓模式,使學生作為員工接受公司經營所涉及到的各項鍛煉。通過在相對“真實的”虛擬環境中,驗證創業想法,經營虛擬公司,完善經營管理。一旦模擬成功,就可以將虛擬企業照搬到現實中來,從而降低大學生創辦企業的風險,進而提高創業成功率。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在此過程中提高崗位實操能力,增強“實際”工作經驗,提升創業意識和能力。
(一)體系合理,易于接受
根據創業實訓項目教材,其課程體系為8+X創業培訓課程標準模式,課時為33(60分鐘/課時)。8+X標準版的主要內容包含組建團隊與架構公司、項目確定與公司注冊、市場分析與戰略規劃、成本預算與營銷策劃、資金規劃與銷售管理、財務知識與財務管理、投資收益與風險評估、創業計劃與開業準備八個實訓模塊和若干次實崗工作任務。
創業實訓項目8大模塊與若干次實崗工作任務是相輔相成的統一整體,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創業的一般規律和步驟,易于大學生理解和接受。同時,在培訓過程中還增加了網店和微店等創業模式的內容,這更貼近現在“互聯網+”的創業要求,受到了大學生的普。
(二)線上線下,實踐性強
創業實訓項目有理論講授和實崗任務,每講完一部分理論知識,都要在金馬蘭平臺上完成對應的任務。金馬蘭創業實訓遠程平臺涵蓋五大主體功能,分別為創業測評、公司創立、公司管理、公司經營、交易大廳;五大輔助功能模塊分別為創業學堂、創業項目、商業計劃書、調查考試、創業服務。該平臺可以幫助實訓學員在創業之前,了解自己是否適合創業、如何創建公司、如何管理自己的公司以及如何進行產品研發及營銷策略制定。線上線下同步進行,不僅強化講授內容,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踐證明,在智能手機基本普及的大學生群體中,采用該項目開展創業教育深得大學生的喜愛和好評。
(三)監控質量,服務到位
創業實訓項目在整個培訓過程中采取多種有效手段保障教學質量。所有參加培訓的學生都要填寫登記表;每次培訓結束后,學生及時填寫培訓意見反饋表;參訓學生每次上課執行簽到、簽走制度,在上課過程中實行全程錄像;在培訓中,由第三方機構隨時對到課學生數、授課內容等進行抽查。所有培訓內容結束后,學生要以團隊的名義撰寫一份完整的創業計劃書,并進行“拉風投”演練。
培訓結束后,對有創業意向的同學登記備案,對有市場前景的創業項目積極推薦參加各類創業競賽,對已經成功注冊的公司實行隨訪制度,及時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導和幫助。多措并舉,保證了教學質量,完善的后續服務為大學生創業保駕護航。
四、基于創業實訓體系的高校創業教育新探索
把創業實訓項目引入高校創業教育,將會以全新的理念顛覆傳統的做法,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業熱情,也提高了創業教育的實效。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此項目在實施中的一些問題。
(一)加大宣傳力度
創業實訓項目引入中國已有近10年時間,雖在全國20余個省市開展學生和師資的培訓,但仍未實現全面覆蓋。據調查,很多高校對該項目并不了解,有的只是進行試點,囿于各方面原因,也未廣泛實施。為此,應加大對該項目的宣傳力度,爭取政府部門的支持,取得高校相關部門的配合,創業實訓項目才能在高校中落地生根,遍地開花。
(二)提升師資水平
要想該項目取得實效,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必不可少。從創業實訓項目的內容來看,對授課教師的要求較高,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要有較強的授課技巧和課堂組織能力,同時還要有一定的管理、法律、經濟、市場營銷以及創業經驗等。從實際來看,全國僅有4000多名創業實訓教師無法滿足在校大學生的授課需求。這需要人社部門、全球模擬公司聯合體中國中心、高校三部門通力配合,加強合作,共同培養一批優質師資。采取“內培外引”的方式,邀請一批知名專家和創業成功人士參與進來,打造一支優質兼職創業培訓師資。
(三)提高契合程度
高校教學具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創業實訓項目應在尊重并適應該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加以變通,提高相互之間的契合度,這樣才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和發展前景。以高職院校為例,建議該項目在大二下學期開始實施,這樣學生既有充足的時間參與其中,又能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加強與教學部門的溝通,在可能的情況下,單獨開設創業實訓課的實訓周。高校應加大投入,改善授課環境,設計專門創業實訓室,盡量滿足培訓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創業教育要想取得實際效果,就應采用適合大學生特點的教育培訓方式,加強軟硬件的投入,改善服務,提高大學生創業率,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這樣才能最終體現大學教育之義。
作者簡介:魏瑩,助理研究員,天津財經大學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