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恒
摘要:小學低年級學生感情豐富,卻不會用語言準確表達。孩子們不愿說話、不敢說話、不會說話,這種現象的存在大大影響了語文教學的質量。因此,在小學低年級的說話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兒童的年齡、性格特點,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說話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說話訓練。
關鍵詞:說話教學 低年級學生 說話興趣
一、抓住特點,運用直觀形象誘發說話興趣
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文中配有大量插圖,這些彩色插圖新穎活潑,形象直觀,富有兒童情趣,學生愛看樂學。教師指導學生看圖,不僅能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理解課文的能力,更是訓練學生說話的好機會。如教學《草原的早晨》一課,教師剛出示課文插圖,學生們一見到海邊那美麗的景色,便不由自主地發出小聲的驚嘆,眼里滿是向往的光彩。教師當即讓學生觀察畫面,用上“(什么)(怎么樣)真美啊”的句式練習話說。學生們紛紛贊嘆:一望無邊的草原真美啊!教師相繼把“美”字改成“綠油油”“溫暖”等詞語,學生們又爭先恐后地開始描述,說話間,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得到了訓練,審美教育得到了滲透,課文的情感因素也挖掘出來了,同時舉一反三地進行了句式訓練,促成學生言必成名的好習慣。
二、啟發思維,通過具體事物引發說話興趣
小學低年級學生思維能力較差,生活經歷有限,習慣于認識具體事物的外部特征。因此,教學中,要提供具體事物引發孩子們的說話興趣,讓孩子們有話可說,有話爭著說。如教學《比尾巴》這課時,教師提問同學們見過哪些小動物,小朋友們會爭先恐后地回答:“我見過小貓、小狗、麻雀”;“我見過雞、鴨、鴿子”;“我見過馬、牛、喜鵲”……這些事物是學生在生活中常見的具體事物,講述起來興趣濃厚,滔滔不絕。
三、鞏固拼音,運用已有知識啟發學生的說話興趣
初入學的兒童,雖然沒有經過對語言文字的規范、系統的學習,但孩子們在生活環境的熏陶下,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已具備了一定的語言感受和表達的基礎。入學后,孩子們學習語文時最先接觸到的便是漢語拼音,大量地學習字母發音,書寫記憶字母字形,拼讀音節,繁瑣單調而枯燥,極易使孩子們產生厭學情緒。這時若能結合拼音教學滲透說話訓練,既鞏固了拼音,又拓寬了思維,活躍了課堂。教師在教學復韻母“ai”時,先把一對同座的同學請到講臺上背靠背站好,引導學生觀察說話:誰挨著誰站?誰比誰高?誰比誰矮?學生的說話欲被激起來了,小手舉得高高的。然后,又讓學生們站起來一邊與同座比畫一邊練習說話。最后小結:大家剛才說的“高矮”的“矮”“挨著”的“挨”,發的就是“ai”的音,然后出示“ai”進行學習。這樣,既強化了“ai”的讀音,又積累了詞匯,在拼音教學中可以經常使用。
四、鼓勵引導,通過競爭激發學生說話興趣
兒童好強,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培養說話興趣,要重視利用孩子們的這一特征。如進行講故事比賽時,在比賽前,幫助有困難的學生選擇材料,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講,評出講得好的到班上講,以此做到人人動口,人人愛講。有個學生平時膽子很小,不善于表達,可由于在故事會前做了認真準備,竟也能在全班同學面前連貫地講述一個故事。全班同學都為他的進步鼓起掌來。從此他敢于大膽發言了。其他一些不愛說話的學生也由此愛到了鼓舞,上課也積極主動地發言了。
五、評說結合,通過贊揚培養說話興趣
一個人的說話能力與本身的認識水平有關密切的關系,不管是說話能力高還是說話能力低的學生,在受到表揚時,總是情緒高昂,有積極性的。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說的話給予恰如其分地評價,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說話訓練。教師在引導學生說話過程中,一邊聽,一邊喜形于色,偶爾畫龍點睛評上幾句,待學生說完后,師生共同給予鼓勵,學生就興趣盎然,紛紛爭先恐后地要求說,自主地進入說話訓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