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貸背后的暴力法則

葉檀
葉檀,知名財經評論家、財經專欄作家。《每日經濟新聞》主筆、《解放日報》經濟評論員,央視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曾獲《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度青年領袖、中國證券市場20年回顧與展望論壇20年最具影響力財經傳媒人獎等獎項。主要從事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金融等領域寫作。著有《拿什么拯救中國經濟》《中國房地產戰爭》。
蘇銀霞案件再次印證高利貸在中國底層的暴力運作模式。
我不贊成高利貸,但認為高利貸無法取締,主張取締所有年息在36%以上的“砍頭債”(我把超過36%以上年息的債務稱為“砍頭債”)。同時嚴打黑社會。
第一,高利貸與黑社會天然匹配。高利貸與暴力締姻非常容易理解,這是高風險行業有暴力保護才能獲得高收益。去借高利貸尤其是民間利滾利的高利貸的,或是垂死掙扎之人,或是對過橋貸抱一線希望之人,他們在鬼門關前搖搖欲墜的橋上尋找一線生機。
催高利貸就是把借貸者從橋上推下去的人,掉落下去的人或者家破人亡,或者妻離子散,心理已經接近崩潰。不是特別狠、特別無底線的人,根本從事
不了催債這一行。
經濟下行、民間借貸鏈條崩潰,就會出現大量催債者,我以前聽說過的惡行包括多少錢一只手明碼標價,綁架人家女兒做出傷天害理之事。在當地沒有兩把刷子,根本不可能長期從事高利貸,進行無底線催債。
中國社會底線本來就低,鄉村的低保還有人盯著呢,何況高利貸里的真金白銀。只要決策者對高利貸眼睜眼閉,民間就有各種高利貸催債隊伍突破底線橫行,那些半失業的、鄉間耍橫的牛二就此找到了出路。蘇銀霞事件將層出不窮,黑社會也將團隊化、組織化。
第二,目前徹底取締高利貸是不現實的。
就是政府取締,也取締不了,否則民間高利貸不會如此淵源流長。存在,是因為需要。
我看到很多人把蘇銀霞事件歸咎于銀行不借貸,老實說,這件事怪天怪地也怪不到銀行頭上去。銀行是錦上添花的,在防止壞帳的基礎上獲得收益,明明知道這個行業產能過剩,這家企業一無品牌二無技術三不屬于保護行列,有哪一家銀行繼續放貸才怪。
有人說那為什么那些煤炭企業明明產能過剩還能得到貸款?輝山乳業能拖那么多銀行下水?企業跟企業不一樣,這是銀行信貸最為人詬病的不公平之處。但煤炭企業能得到貸款,不等于蘇銀霞可以得到貸款,銀行這樣做將錯上加錯。
在這一次實業轉型過程中,一些銀行最糟糕的是過河拆橋。答應下一批貸款,條件是還了上一批貸款,哄得實體企業去找高利貸過橋,結果銀行拿到錢就把橋拆了。你可以不貸,不能這么不地道。
創業企業有點前景的可以找風投,國企可以找銀行,上下不搭懸在半空的就是蘇銀霞這樣的企業。
高利貸古已有之,就是用來接上求告無門的人的資金鏈的,一般來說,高利貸或者是求告無門的企業,或者是那些永遠改不了吃屎個性的濫賭狂嫖的人,這些企業這些人風險極高,高息就是用來彌補高風險。
政府取締,民間高利貸仍將盛行,這一塊金融空缺只有用垃圾債等方式來填補。
第三,堅決取締36%以上的高息。
這種利滾利的“砍頭息”就是把人拖下深淵的罪魁,連過橋的好處都沒有,就是砍人頭,必須取締,否則永無寧日。
轉引八大山債人的一段文字:互聯網+金融+高利貸,基本玩法,1∶9的杠桿,給那些p民10%的收益,放出去40%的利率(這簡直不是高利貸,高利貸都是100%啊,山東高利貸案件中,利息是月息10%,利滾利,1年下來的利息是213.84%)。
有人說,販毒才能賺回來,只能說,童鞋,你太天真了,高利貸的毒比販毒的毒性還大,看看美國經濟學對販毒的研究,那些初入圈的小白,報酬還不如普通工人,得是毒梟才行。不過,毒梟是放貸的,不是借錢的。
現在銀行最高的無風險收益率也就5%左右,最高法有規定兩檔是24%和36%,36%這條底線一定得守。既照顧了國情,又充分照顧了借貸方,“砍頭債”的存在簡直就是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