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昊雯 游凌波 張振鐸



摘要:通過對81名工作者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在工作場所中,男性比女性擁有更,高水平的合作意向;本科及以下的被試比碩博研究生擁有更高水平的合作意向;社會價值取向對于被試的合作意向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被試在溝通過程中獲得的主觀價值在社會價值取向與合作意向之間發揮調節作用。
關鍵詞:社會價值取向 主觀價值 合作意向
一、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合作行為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為達到共同的目標而協調活動,以促進一種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結果出現的行為(朱智賢,1989)。合作關系是現今社會工作中人際關系的主要內容,合作可以使得團體的效率最大,進而使個體也獲得最大的利益。
Chatman和Flynn(2001)通過對北美來自十個不同公司的160名員工進行問卷調查,發現相對于女性而言,剛人職的男性員工在工作情境下通常表現出更高水平的合作意向。Jehn等人(2003)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在組成成分不同的隊伍中,學歷越高的隊伍,其在團隊任務中越容易引發任務指向性的沖突,越不容易達成合作行為。故而,在此處提出本文的第1個假設:
Hla:相對于女性,男性具有更高水平的合作意向。
H1b:具有越高學歷的個體,其合作意向越低。
社會價值取向(Social Value Orientation)也被成為社會動機(Social Motive),指個體對于自己和他人利益分配的特定偏好,這是一種相對穩定的人格傾向,也是兩難困境研究中最受關注的個體差異變量。Balliet等(2009)通過對82篇已有文獻進行元分析,發現社會價值取向與被試的合作行為有著顯著的相關性。DeDreu(2010)在其研究中發現,具有親社會偏好的決策者對于“局內”的對手表現出更高的信任,并且愿意為組織的利益犧牲個人利益。
故而在此,提出本文的第2個假設:
H2:個體的社會價值取向對于其合作意向具有顯著的影響,相對于親自我者,親社會者擁有更高水平的合作意向。
談判的主觀價值是參與者在談判溝通的過程之中所獲得的社會心理學結果。Curhan等(2006)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開發了第一個談判的主觀價值量表(Social Value Inventory),其包括四個因子:
(1)對客觀結果的感受:指談判者對于談判結果的滿意度
(2)對自我的感受:指談判者對于談判過程中自我表現的滿意程度
(3)對過程的感受:指談判者對于談判過程公平性的滿意程度
(4)對談判關系的感受:指談判對于談判雙方溝通過程的滿意程度
Moran等(2005)的研究表明相對于客觀結果而言,主觀結果更能影響談判者未來的行為。并且在第一次談判中對于人際關系的感受將會在接下來的談判中影響談判者對于對手的感受,從而影響談判的收益。并且相對于對于客觀結果的感受,談判者對于尊重的關注對于談判者的偏好具有更強的預測效力(Blount et.al,2000)。
從以上研究分析進行推斷,在工作場所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之中,縱使具有親社會價值取向的個體具有更高水平的合作意向,但是其對于合作行為的選擇依然受到其在與對手溝通過程中獲得的主觀價值的影響。故而,在此處提出本文的第3個假設:
H3:主觀價值在社會價值取向與合作意向之間起調節作用。
本文的研究結構如圖1所示:
二、研究設計
1.數據采集
本次調查對象主要為已經參與工作,或者即將參與工作但已經參與企業實習的員工。取樣主要通過網絡問卷發放。問卷回收100份,其中通過完成率與社會價值取向問卷擊中率進行篩選,最終獲得問卷8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1%。
2.樣本分布
有效回收的問卷中,男性36X,占比44.4‰女性45人,占比55.6%。學歷為大專及以下的為26X,占比32.1‰學歷為本科的為46X,占比56.8‰學歷為碩博研究生的為9人,占比11.1%。被試平均年齡為28.1±5.83歲,平均工作年限為6.65±6.412年。
5.研究工具
社會價值取向的測量采用Van Lange在1997年開發的社會價值取向量表。在本次測試的81名被試中,62人為親社會型的被試,17名為個人的被試,2名為競爭型的被試?;诟偁幮偷谋辉囘^少,于是將個人型與競爭型的被試合并,將其歸納為親自我型。對被試進行篩選的效率為81/100=81%。
主觀價值量表采用謝天與鄭全全2010年所修訂的SVI中文版,其包含4個維度,每個維度對應的信度與問卷整體的信度為:0.864,0.784,0.858,0.94,0.95。
合作意向量表采用Thomas~Kilman在1974年編制的沖突解決模型問卷中的Accommodating(合作)維度,問卷共包括12個題目,其問卷信度為0.763。
三、研究結果
1.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本研究共三個變量和四個社會人口學變量的數據均來源于同一受測者,在程序控制的基礎上,檢驗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的問題。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法,將七個變量的所有題目作為整體一起進行因子分析,在特征值大于1以及未作任何旋轉的條件下,最大因子的貢獻率為23.955%,遠低于50%。據此,本研究可以不考慮共同方法偏差的影響。
2.描述性統計與相關分析
如表1所示,在控制住個體的社會人口學變量(性別、教育程度、年齡與工作年限后),對其余變量進行偏相關分析。分析結果發現社會價值取向與個體的合作傾向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r=-0.253,P<0.05)。在社會價值取向的分析中,1為親社會者,2為親自我者。所以根據相關分析的結果,可以發現,親社會者擁有更高水平的合作傾向。
3.差異分析
如表2所示,依據被試的性別,對其合作傾向得分進行獨立樣本的T檢驗,相對于女性被試而言,男性被試擁有更高水平的合作意向(),且顯著高于女性(T=2.459,P<0.05)。
依據被試的學歷,對其合作傾向得分進行單因素三水平的方差分析,碩博研究生具有最低的合作傾向(N=4.11),本科居中(N=6),而大專及以下則擁有最高水平的合作意向(N=6.31),且方差分析的結果顯著(F=5.401,P<0.001)。根據LSD兩兩比較檢驗,大專及以下與本科7k,qz的個體其合作意向都要顯著高于碩博研究生的合作意向,而本科與大專及以下個體的合作意向差值并不顯著。至此,本文的假設1得到驗證。
4.回歸分析
如表3所示,在控制住社會人口學變量(性別、教育程度、年齡與工作年限)之后,在合作意向對社會價值取向與對自我的滿意度的回歸方程之中,以親自我者為對照組,社會價值取向對于合作意向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M2,B=0.913,P<0.05)。在合作意向對社會價值取向、對自我的滿意度與交互項的回歸方程之中,交互項對于合作意向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M3,B=0.925,P<0.05),且方程的擬合系數從0.263增加到0.296,主觀價值中的對自我表現的滿意度對社會價值取向與合作意向的調節效應顯著。
其調節效應如圖2所示,親社會者相對于親自我者而言,擁有更高水平的合作意向。親社會者的合作意向隨著對自我表現滿意度的升高而有輕微的下降,而親自我者的合作意向隨著對自我表現滿意度的升高而有較高水平的增加。
四、結論與管理啟示
在本文的研究中發現:相對于女性,男性具有更高水平的合作意向;具有越高學歷的個體,其合作意向越低;通過層級回歸分析,在控制住個體的社會人口學變量后,以親自我者為對照,親社會者的社會價值取向對其合作意向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被試在溝通過程中獲得的主觀價值對于個體的合作意向并沒有直接的預測作用,但是其在個體的社會價值取向與合作意向之間發揮調節作用。對于親自我者而言,其合作意向會隨著其對于自我表現的滿意度的增長而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社會價值取向作為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相對較難改變,而對于親自我的個體,如想增加其在工作場所中的合作意向,需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保證對手在溝通過程中的面子,讓其相信自我的溝通能力;二是尊重對手的行事原則與價值觀,維護對手的自我形象。
一次溝通過程的結束,參與者除了獲得經濟方面的收益,也會在溝通過程中獲得自信尊重滿意感等。特別是在中國的面子文化下,使得對手在溝通過程之中始終保留足夠的“面子”,這本身對參與者來說就是一種獎勵。在中國的談判溝通中,賦予了關系網與重要意義,而若想順利融入一個陌生的團體,認同團體的行事原則與價值觀是核心的標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