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璨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動力強勁,依然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分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可持續性要素,對于預防經濟系統風險,激發經濟發展活力,提升經濟發展動能,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本文立足經濟發展實際,探索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有效路徑,推進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
關鍵詞:新常態;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可持續性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我國經濟形勢愈發復雜,但是在經濟發展進行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我國依然可以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同時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和發展動力[1]。
一、中國經濟蘊含發展潛力
(一)市場潛力巨大
我國發展經濟的最大資源在于龐大市場。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口基數較大,因此有著巨大的消費需求,在這樣的環境下,消費行業及制造行業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與空間。近年來,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的加速,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百姓手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閑置資金,一方面這些資金會用于投資,當這部分資金進入投資領域時候,自然會帶動產業發展,實現金融“輸血”功能,另一方面,百姓手中的資金變多以后,很多居民會會進行消費,進而從另一方面推動了經濟發展。
(二)人口紅利仍將在存在
從目前我國社會結構來看,雖然呈現老齡化態勢,但是仍然以青壯年人群為主,我國發展經濟的人口紅利仍然存在[2]。從投資成本來看,我國仍是世界資本關注的過地區,很多跨國企業還是會選擇在我國投資建廠,一方面,這些企業看中我國的投資環境,另外一方面,由于我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也比較適合投資。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我國人口要素仍然是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一個必要條件。
(三)我國經濟技術發展迅速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口號的提出,我國經濟發展得到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近年來,我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不斷提檔升級,涌現出很多高科技企業,傳統產業也不斷改造升級,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生產力。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我國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這樣的技術支撐下,我國涌現出很多高科技企業,例如華為、小米、樂視等,都成為行業巨頭,成為行業的領軍企業,華為、小米等企業不斷開拓海外市場,成為世界行業中的翹楚。
二、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發展模式落后
我國在資源和人力的支撐下,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但是商業模式和產業經營模式相對單一,經濟利潤率不高,直接制約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從產業結構來看,我國眾多生產制造企業都集中在原始加工領域,并不掌握行業的核心技術,核心技術一般都由海外企業控制,并攫取巨額利潤。因此,產業發展模式落后,缺少核心技術,是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一大問題。
(二)結構性問題突出
我國最新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針對性的就是我國產業結構性問題突出的問題。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很大,增長速度很快,但是不容忽視的是,我國經濟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很多產業和商品同質性嚴重,惡性競爭嚴重,產業發展缺乏遠期的合理規劃,導致了長遠發展動力不足,不利于國民經濟的持久發展。
三、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實施“一帶一路”戰略
“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站在發展的歷史節點上,提出的宏偉經濟戰略。深入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將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3]。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我國產業發展模式亟待提檔升級,開展“一帶一路”戰略,可以有效整合西部及國外資源,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強化區域聯系與區域合作,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提升我國產業的綜合競爭力,一方面可以實現技術和產業輸出,另外一方面,可以開拓國內市場,有效激發內需,創造經濟發展的原生動力。
(二)堅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
隨著我國經濟的深入發展,要想實現深入發展,單靠資源和人力驅動是遠遠不夠的,在此情況下,我國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充分激發企業和個人發展活力,鼓勵創新創業,提升經濟發展活力,充分發揮科技要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通過創業帶動就業,通過創新推動發展,堅持用發展創新的眼光看待現實問題,解決資源和人力瓶頸,實現經濟發展水平的總體提升,充分激活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4]。
四、結語
綜上所述,從目前世界經濟體系來看,外部環境相對較為動蕩,但是我國經濟依然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未來仍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但是仍然不能放松警惕,要預防國際國內的系統性風險,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做好基礎性保障工作,實現國民經濟的提檔升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兩個一百年”建設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朱道才,任以勝,劉雅潔等.中國經濟平穩增長可持續性研究[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9(1):60-67.
[2]張麗.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16):285.
[3]綦宜榮.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7):239-239.
[4]史小英.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和增長可持續性探究[J].消費電子,2013 (20):136-136.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