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蘇珊珊 單赫泉
摘要:“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也是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中的熱點研究內容。然而,目前各高校“雙師型”隊伍建設中普遍存在數量不足、職稱結構不合理、培養體系不健全等諸多問題。為此,在正確理解“雙師型”教師內涵特征的基礎上,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問題進行了梳理和總結,旨在為師資隊伍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雙師型” 內涵 師資隊伍建設
近年來,高職教育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要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和企業技術進步,需要大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生產服務第一線高級應用型人才的使命,而師資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在高職的教學過程,教師應具有與普通高校不同的素質,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在具有精深的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具有豐富的授課經驗和較強的操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模范作用。2000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提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提升教學能力的關鍵。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更偏重于實踐教學,這一性質決定了“雙師型”教師應占多數。然而,在職業教育領域中,政策層面和專家學者對“雙師型”教師的內涵有著不同的觀點,對這一概念的解讀勢必會影響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改革的方向。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梳理并歸納已有的研究成果,為準確界定“雙師型”教師的內涵提供理論參考,并找到切實可行的措施更好地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引領高職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
一、“雙師型”教師的內涵
“雙師型”教師是在借鑒國外職業教育成功經驗和分析我國高職教育背景的基礎上產生的。這個特定背景主要是人們過去對高職教育認識有偏差,此外一直以來我國高職教育中存在教師數量不足、來源單一、專業實踐經驗不足等問題,與此同時“雙師型”教師概念尚無確切的定義。
教育部下發的文件中對“雙師型”教師的概念給出了具體的定義,并指出工科類“雙師型”教師應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之一:一是具有兩年以上工程實踐經歷,二是能組織和實施實踐性教學環節,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工程項目研發工作或兩項實驗室改善項目,在校級以上刊物發表過兩篇以上的科技論文。專家學者對“雙師型”教師的定義是:除了具有淵博的學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外,還需具備很強的技能操作水平和一定的企業工作經歷。就要求教師必須同時具有教師的基本素質和工程師(技師)的基本素質。在實際認定過程中,往往簡單地認定為是既擁有教師系列職稱,又擁有專業技術資格證書的教師。目前部分學者將“雙師型”教師概括為兩種:一是具備專業技術職稱和其它職稱的“雙職稱型”,二是具備理論和實踐教學的“雙素質型”。還有部分人對“雙師型”教師有其它的理解,如“雙證書論”、“雙能力論”、“雙融合論”等。
盡管有著不同版本的解讀,但當前教育行業對“雙師型”教師的一致理解是:“雙師型”教師就是“雙證”或“雙職稱”教師,即“教師+中級以上職業資格(或技術職務)”,如“技師(營銷師、網絡架構師等)+教師”。“雙師型”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和能力:具備教書育人的基本職業道德修養,同時具有進行職業教育的能力;具有寬厚扎實的基礎專業知識和指導實踐能力,具備傳授學科專業知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經濟學理論知識,樹立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新觀念;具備人際交往和協調組織能力;既能適應時代的快速變化,又富有一定的創新能力。
二、高職院校“雙師型”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教育部對高職教育的發展逐漸重視起來。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率和待遇不斷提高,師資隊伍也不斷發展壯大。但目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仍存在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來源單一、經費不足、待遇不高、學歷偏低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遏制高職院校的發展,必須引起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各學校靈活運用“請進來、走出去”和兼職聘用的新舉措,“雙師型”隊伍建設已略有成績,但其培養過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之處。基于對黑龍江省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調研,發現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下。
1.數量總體不足
當今,高職院校教師增長數量遠滯后于學校規模的擴大。眾所周知,高職教育偏重“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以實踐性教學為主要教學手段。為確保每一名學生得到充分指導,實踐環節多采用小班或小組教學。因此,對專業教師的數量要求更高。然而,在《2016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中提到,部分院校師生比超過20:1,個別院校未達到40:1,而理想的師生比是1:15。由于師資力量薄弱,專職教師年教學工作量超過500學時,其帶來的危害是影響基本教學質量;并且無法保證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從事教學研究;同時教師長期缺乏深入一線實踐進修的機會。
2.年齡趨于年輕化
據統計,“雙師型”隊伍中,中青年教師約占全體教師的3/7,已成為師資群體的主力軍,也是提升教學能力與質量的重點。教師年齡結構方面的失衡,主要是因為逐年擴招帶來在校生數量大幅增加,許多高校聘用剛踏出校園的畢業生來補充師資。青年教師比重大,客觀上加大了培養雙師素質的難度。
3.學歷、職稱結構不合理
在問卷調查中,高職院校本、碩、博學歷教師比例失調,教師學歷水平總體偏低,專科和本科學歷教師超半數以上,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明顯不足。在職稱結構方面,高級職稱的“雙師型”教師十分缺乏,專業骨干教師更加稀缺。
4.培養體系不健全
“雙師型”教師建設首先要求有一套行業內公認的標準化體系;其次要健全評價體系和獎勵政策,以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最后要建立一套卓有成效的培養制度。然而,目前高職院校教師的培養基本上仍停留在學院式、學科式建設中。
5.缺乏專業實踐經驗和必需的專業技能
目前高職學校以青年教師為主,這些教師過于側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團粒結構”學科建設通常用來評價高職教師的隊伍結構,它指的是專業帶頭人與骨干教師隊伍比例結構合理。除了要有學術領頭人之外,其梯隊成員的群集也很重要。而大多數青年教師走出校園就站上講臺,缺乏專業實踐經驗。
6.來源單一
大部分高職院校約95%的“雙師型”教師是畢業后就馬上任教的,且從教后很少到企業生產一線實踐,有工作經驗的專職教師更是寥寥無幾。說明教師隊伍中多為理論教學型教師,有社會實踐工作經歷的教師少,這種狀況不利于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長久而困難的系統工程。通過研究其內涵,明確了師資隊伍建設的著力點和方向,在此基礎上找到促進其發展的途徑,建立完善的“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以保證師資隊伍建設的實效性和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