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明 張文宋
摘要:加強技工院校學生對當地的地域認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減少技能人才的外流。調查數據顯示,大多數學生對學校所在地的情況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程度遠不到深入的水平;他們獲取信息的頻率和途徑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被動性。戶籍和學校教育是影響學生地域認同的重要因素,應通過課堂教育以及課外活動等方式加強學生對當地的地域認同。
關鍵詞:技工院校 學生 地域認同 學校教育
“認同”是一個在社會科學被廣泛研究的概念。作為動詞的“認同”即“identify”在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層面上,是指個體在對自己所屬群體認識的基礎上,對該群體產生贊同或親近的感情;是個體對自己在群體中所處位置的認識,認為自我具有從屬于某個群體的身份。
每個個體都必須生活在某一地域之內,“人們總是以特定空間為立足點確立自己的利益、地位和角色,因此地域所提供的空間是自我意識得以形成的條件之一”。(楊妍)地域認同是個體對于自己所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某個地域具有歸屬感,個體認為自己是該地域人群的一份子,并且在日?;顒又校憩F為對該地域的民俗、文化、歷史、政治經濟活動等方面的理解、贊同、支持和追隨。
地域除了在自然地理的角度上進行劃分之外,在一個國家之內,地域還是特定行政權力所轄的區域范圍。(楊妍)從公共治理的角度上講,地域認同使得個體與以政府為代表的政治共同體之間產生感情上的融合,從而促使個體采取與政府所倡導的目標相一致的行為,有利于政府進行有效的社會動員。
我國的各類技工院校旨在培養各類技術技能人才,學生畢業后一般都已經掌握了相應的職業技能,步入社會可以勝任某種職業。對于各地尤其是享受地方財政補貼支持的技工院校而言,如能加強學生對當地的地域認同,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減少技能人才的外流。本文以惠州市惠城區某技工學校為例,對學生地域認同問題進行探討。
一、惠州市技工學校學生地域認同現狀
惠州市某技工學校是一所經廣東省勞動廳批準成立的公辦全日制技工學校,屬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是所在地區人民政府直屬公辦全日制學校,主要承擔全日制技工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任務。
以該校為例,筆者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在全校15級和16級共47個在校班級中,抽取了15級會計2班、15級電氣2班和16級電子商務班的學生作為調查樣本。調查樣本共有145人,其中68人為男生、77人為女生。共發放問卷145份,回收145份,有效問卷121份。
以下筆者從對當地的基本情況了解和情感兩方面,探討該技工學校學生對當地的地域認同狀況。
1.對學校所在地基本情況的了解狀況
121名學生中,沒有—人知道惠州市長是誰,也沒有—-人知道所在地區長是誰,這說明學生對本地的政治基本信息了解甚少。
只有一人知道惠州的別稱為“鵝城”,有一名學生答錯,其余120名學生均回答“不知道”;在問到“惠州十景中你去過哪幾個”時,93名學生去過一至三個景點,占76.9‰仍然有15名學生一個景點也沒去過?;葜菔笆窃诨葜萆鐣J同度較高并具有積極意義的宣傳工具,目的是希望人們通過親身經歷深刻感受到惠州公共生活中的人文自然文化。調查數據說明學生對此類地域文化的標志物有一定的直觀感受,但缺乏廣泛和深入的了解。
讓學生自我評價是否了解惠州是時,認為自己很了解的只有12人,占總人數9.9%;認為自己一點都不了解的也占少數,有36人,占總人數29.8‰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只了解生活學習的周邊地區,對惠州整體情況缺乏深入了解,有73人,占總人數60.3%。
在學生自動獲取有關地域信息的行為方面,當問到“微信和微博加起來一共有幾個有關惠州公共生活的公眾號”時,有33人表示沒有關注有關惠州公共生活的公眾號,占總人數27.3‰有76人關注了一至三個公眾號,占總人數62.8%;只有12人關注了四個或以上公眾號,占總人數9.9%。在76人中,相當部分的人只關注了就讀的技工學校的公眾號,而且他們表示還是老師要求他們關注的。當他們使用電視媒體時,在各自使用頻率最高的三個頻道中沒有一個惠州頻道的有120人,只有1人表示會看一個惠州頻道。當問到他們“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取有關惠州的信息的(多選)”時,選擇“自己的生活經歷”的人有108人;選擇“旁人日常閑聊”的有93人;選擇“大眾媒體”的有60人,選擇“學校教育”的有72人。從中可知,大眾媒體在學生了解地域相關信息方面起的作用最低,甚至低于學校教師的宣傳和教育;而日常生活仍然是學生了解地域信息的重要途徑。
從上述數據可看出,大多數學生對學校所在地的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自己生活和學習的周邊地區,但了解程度遠不到深入的水平。而且他們主動獲取地域相關信息的積極性不強,不能有效利用大眾媒體這—工具,他們獲取信息的頻率和途徑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被動性。
2.對學校所在地的情感水平
對某個地域有正向情緒體驗,是地域認同的重要組成。
學生對問卷中第4道題目“當別人問你是哪里的人時,你會回答你是——人”的回答中,回答“我是惠州人的有30人,占總人數24.8%,即剩下的大多數人對自我身份在地域上的歸屬指向上并非是惠州。
當問到“你覺得自己是否熱愛惠州”時,有42人明確回答“熱愛”,占總人數34.7%;有9人明確回答“不熱愛”,占總人數7.4‰有70人的回答是“說不清楚”,占57.9%。數據表明大多數學生對學校所在地直接的愛憎情感都比較少,感受比較模糊、強度不夠高。這種邊緣狀態使得學生對該地域的諒解度和認同度極易受影響,一點好事或者壞事都可能導致他們對該地域的直觀感受產生很大變化,從而變得立場鮮明的“熱愛”或者“不熱愛”。
二、影響學生地域認同的因素分析
通過上文分析可得知,調查樣本呈現出技工院校學生對學校所在地的認同感不夠高的特點。低水平的地域認同會直接與個人對該地域的單薄感情以及消極的行為動機相聯系,短期則不利于培養學生在校學習的積極性,長期則影響個人成長潛力、致使地區發展目標無法順利實現。筆者從調查中總結出兩個影響地域認同較大的因素:戶籍以及學校教育。
1.戶籍因素直接影響認同感
在121人中,87人為本省戶籍,占全部人數71.9‰34人為外省戶籍,占全部人數28.1%,超過1/4。在本省戶籍中,23人為惠州戶籍,占本省戶籍人數26.4‰而其中又只有13人為惠城區戶籍,占本省戶籍人數14.9%,占全部人數10.7%。從中可看出,主要由惠城區政府財政支持辦學的技工學校,其培養對象中只有小部分為當地戶籍。
戶籍因素對于調查對象對地域的認同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
許多調查對象雖然為非惠州市戶籍,但實際上入讀技工學校前在惠州均居住超過半年以上,已屬于常住人口。入讀技工學校前從未在惠州生活過的只有29人;只居住了不到半年的只有5人;77人均隨到惠州工作的家人和親戚成為惠州常住人口,占總人數63.3%。在惠州的生活經歷并沒有增加他們自認為“惠州人”的認知。通過交叉對比分析可得知,他們在回答自己為哪里人時,大多數人回答的地域都與自已的戶籍地相同。這說明戶籍地更能影響他們對自己“從屬于哪里”的認知。
這種狀況會進一步與他們主動融入惠州的積極性互相影響。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旁人的閑聊”而獲取有關地域信息的學生占了調查樣本的大多數,非惠州戶籍的人(家人、親戚、來自同一地方的朋友同學等)構成了他們生活社交圈子的重要部分。這些人會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加強其戶籍地的認知和認同。對戶籍地的強化認同會削弱非惠州戶籍學生對惠州信息的主動獲取和了解。在他們可以主動選擇大眾傳媒了解外界信息時,和惠州有關傳媒的使用頻率以及信息的內容或數量都比較缺乏。
2.學校教育有重要影響
盡管日常生活對調查對象的地域認同有直接的影響,但學校教育仍然在增加地域認同方面有重要影響。
學校教育通過集體生活可以增加學生接觸與自己戶籍地不一樣的人,從而增加了解其他地域風土人情的機會。從調查中可得知,學生在學校教師要求下添加學校公眾號,是他們利用大眾傳媒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大部分人對惠州了解局限于他們自己生活和學習的周邊區域,學校生活使他們得以把學校作為一個新的中心點往外了解當地更多的信息。超過半數的調查對象認為,學校教師通過課堂教育介紹相關的地域信息是他們了解惠州或惠城區的主要途徑之一。
三、對策建議:加強學校對地域認同的教育
如上所述,加強技工院校學生對學校所在地的認同十分必要,即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培養學生對當地的忠誠度、減少人才流失。學生的戶籍是我們無法強力改變的因素,利用大眾媒體的宣傳又面臨受眾選擇的問題。因此,利用學校教育加強學生的地域認同是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具體可采用以下形式:
1.可利用課堂增加學生對當地的了解,引導學生使用多種大眾傳媒工具了解當地
在技工院校的德育課和班會課可以增加關于當地的政經常識和風土人情的介紹,甚至可開辟專題講授。教師或班主任在講授過程中可通過多種工具,如實物、圖片、視頻等,增加學生對相關信息的注意、了解和記憶。不僅要介紹當地有代表性的物質性和非物質性文化,更要介紹與學生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內容,如學校周邊的狀況、生活居住地周邊的風土人情等??芍笇W生更好地使用大眾傳媒工具獲取相關信息,必要時可通過課題項目、小組討論等任務增加學生對傳媒檢索工具的使用。
2.可開展多種課外活動使學生融入當地
自身的體驗更能加深直觀經驗和感受,技工院校的培養模式本來就是強調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因此在課程安排上用于實踐教育的課時相應會增多,這為開展課外活動促進學生融入當地提供了空間和條件。除了簡單的參觀和一般性的文體活動,更要增加學生為當地服務的機會。例如組織學生志愿者隊伍開展社區活動,既能讓學生鞏固所學技能,又能使學生把自我成長和當地發展聯系起來,從而產生“命運共同體”的認知。當地社會接受了學生服務,對學生的認識了解和接受度都會上升,更有助于學生融入當地、增強自己作為“當地人”的認同。
總之,地域認同度的高低體現了某一地域對個人的吸引能力,地域認同度與核心人才流失存在顯著相關關系。技工院校有必要通過學校教育提高學生對當地的認同度,從而留住人才、吸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