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彩霞
摘要:本文通過相關文獻的研究,從產業、產業轉型升級,就業、大學生就業,產業轉型升級與大學生就業關系方面對產業轉型升級與大學生就業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對指導產業轉型升級與大學生就業研究實踐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產業 產業轉型升級 大學生就業
2016年我國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為765萬人,高等教育如何根據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調整,實現大學生就業的充分就業,是高等教育面I臨的重大議題。因此,對產業轉型升級與大學生就業的關系的研究,對指導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產業轉型升級研究
1.關于產業的基本概念
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中以社會分工為基礎、在產品和勞務生產以及經營上具有相同特征的企業或單位及其活動的集合。相應的產業分類是指對構成國民經濟的各種行業及其活動按一定標準進行分類和整合的過程,從而形成多層次的產業門類,它是進行產業研究和分析整個國民經濟活動的基礎。關于產業分類,按照不同的標準,主要包括馬克思的兩大部類分類法、農輕重產業分類法、霍夫曼的產業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生產要素集約分類法、產業發展狀況分類法以及標準產業分類法等。
2.產業結構的變化演進規律
眾多的經濟學家和相關學者的大量研究表明,產業結構的變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其中主要的規律有霍夫曼定律、生產要素密集型產業地位變動規律、三次產業比重變動規律。
3.產業轉型升級的內涵
龔震(2011)認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轉型”,其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的“類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轉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轉為集約型,而不是單純的轉行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升級”既包括產業之間的升級,如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由第一產業占優勢比重逐級向第二、第三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也包括產業內的升級,即某一產業內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縱深化發展,實現技術集約化并不斷提高生產效率。
陳妮(2014)認為產業結構調整是指產業由相對低端向高端發展、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發展的過程。產業結構調整包含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兩個方面。
二、大學生就業研究
1.大學生就業基本概念
就業是指在勞動適齡段的人所從事的為了獲取勞動報酬或為了賺取利潤所進行的活動。大學生就業是指大學生畢業所從事的為獲取報酬或為賺取利潤進行的活動。按照國際通用標準,包括正在從事和正在尋找各種職業的大學生,包括專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2.大學生就業研究綜述
(1)就業研究綜述
王飛鵬(2009)歸納就業理論最早誕生于國外,至今形成了代表市場經濟的西方就業理論和代表計劃經濟的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西方就業理論產生于18世紀中葉,發展于20世紀30年代,至今它的內容已日趨成熟和豐富。概括起來,西方就業理論大致包括凱恩斯以前的就業理論、凱恩斯學派就業理論及現代就業理論(后凱恩斯主義的就業理論、貨幣主義的就業理論、人力資本投資理論、發展經濟學的就業理論)等三大理論體系。與國外相比,我國的就業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剛剛起步,我國就業理論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建國初期的就業理論、改革開放初期的就業理論、市場經濟初期的就業理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就業理論。
國內學者對我國就業領域的問題進行了理論研究,厲以寧(2001)運用計量經濟模型分析了中國城鎮就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增長吸納就業的能力趨于下降;胡鞍鋼(2002)以勞動力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的關系為基礎,預測了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認為經濟增長就業彈性的提高對緩解失業壓力具有重要作用。
(2)大學生就業研究綜述
于成龍(2009)總結目前國際上對大學生就業的研究主要是從需求、供給以及供求匹配等幾個角度來展開的(NialloHiggins,2002)。從需求角度來看,主要是工作崗位的數量與結構存在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數量方面,就業市場工作崗位總體數量增長較為緩慢,與大學畢業生數量的迅速增加形成反差;就業結構方面,既存在大學生不愿從事的大量工作崗位(例如農林牧漁等),也存在因大學生就業能力差而無法從事的崗位。從供給的角度所做的研究結果則指出,大學生就業難的核心問題集中在就業能力(知識、技能、態度等)的不足。從供給匹配的角度看,就業服務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關鍵因素之一。國際上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的重要角度是大學生的收入預期。多米尼斯和曼斯基(DominitzaManski,1996)等專家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結論:高校學生(尤其是部分專業的畢業生)通常會高估自己的預期收入并且他們的收入預期水平之間由于各種因素的關系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另一方面性別、學校、專業、年級、成績、家庭背景、社會工作、求職信息等方面因素也影響畢業生個人的收入預期。
國內大部分研究是從教育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和探討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賴德勝(2001)認為,大學生就業難是勞動力市場分割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學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相互搜尋的結果;勞動科學研究院研究報告指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主要是由于短期的制度性障礙、經濟波動和大學專業結構和三大因素造成的。宋福進(2002)則分析和研究了高等院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他用不同層次的學生之間有所差異的就業指標,指出大學生就業問題存在的原因。
三、產業的轉型升級與大學生就業的關系
1.產業就業互動理論
(1)威廉·配第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認為不同產業間具有收入的差異會引起的勞動力就業結構上的變化,他在《政治算術》一書中提出,從事制造業要比從事農業得到更多收入,而從事商業最終要比從事制造業得到的收入更多,因此勞動力會從農業向工業和制造業,并最終向商業轉移。
(2)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英國經濟學家柯林·克拉克在《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中首次采用了三次產業的劃分方法,并提出了勞動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三次產業之間轉移的規律,他認為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力將逐步從第一產業(農業)向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呈階梯式轉移。這一結論與配第提出的假說相似,被人們稱之為“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3)其他
庫茲涅茨從實證的角度驗證了產業與就業之間的結構性變動規律。霍利斯·錢納里和莫塞·塞爾昆通過對100多個國家的統計分析,得出“多國標準模型”,在這一模型中,除了繼續驗證“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外,他們還發現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就業的變動在結構上相對產業的變動要有一定的滯后性。
2.衡量產業就業關系指標
(1)就業結構偏離度
就業結構偏離度是指各產業中,產值占各產業總產值的比例與就業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之間的均衡關系,主要用來表征產業中就業人數是否合理。一般來講,如果產值比例與就業人數比例相當,偏離度為O,如果產值與就業人數比例大于1或小于1,就認為存在偏離度。就業結構偏離度計算公式為:結構偏離度=GDP的產業構成百分比/就業的產業構成百分比-1。
(2)就業彈性
就業彈性是指當影響經濟增長的其他因素不變時,每一單位的經濟增長所引起就業增長的比率。就業彈性越大,單位經濟增長帶動就業增長的水平就越高,依靠經濟增長拉動就業的作用就越明顯;而當就業彈性較低甚至是負值時,單位經濟增長帶動就業增長的水平就越低,依靠經濟增長拉動就業的作用就越不明顯。就業彈性系數計算方式為:就業彈性系數一就業增速/產值增速。
(3)全員勞動生產率
目前我國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是將工業企業的工業增加值除以同一時期全部從業人員的平均人數來計算的。計算公式為:全員勞動生產率=工業增加值/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
3.產業的轉型升級與大學生就業的關系研究
程紅莉(2006)通過測算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偏離度分析了二者之間的偏差對就業水平的影響;唐鋮等(2003)分析了經濟增長與就業彈性變動的非一致性,探討了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不協調的原因為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及有效就業增長等;夏杰長(2。00)通過對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系的分析,闡述了中國城鎮產業結構變動中的勞動就業效應。張抗私(2011)運用斯托克指數,研究得出我國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發展缺乏協調性,經濟增長并不是就業增長的原因,第二產業結構的升級加劇了我國就業形勢,發展第三產業則有利于降低失業率等結論。唐文進等(2012)應用IMPLAN經濟沖擊評估系統,發現突發就業沖擊和突發產出沖擊,不僅會造成受沖擊產業的就業和產出受影響,而且與之相聯系的產業的就業和產出也會受到影響。馮艷(2011)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計算了各產業就業人數、總就業人數與產業結構系數的灰色關聯度,分析了遼寧省1980-2009年間三次產業內部結構變動與就業結構變動的關系,明確了就業結構轉變滯后于產業結構轉變的事實。王輝等(2009)通過對遼寧省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分析發現,遼寧省第一產業存在大量過剩的勞動力;第二產業可以吸納一部分勞動力;第三產業為吸納勞動力的主要部門,但總體呈下降趨勢。單良等(2012)從產業結構偏離度和就業彈性方面對遼寧省2000-2010年間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確認遼寧省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間存在一定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