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琪
摘要:“視同銷售”是會計上不確認收入,但稅法認為應視為銷售行為而征稅的行為。由于現行的會計準則和稅法沒有對視同銷售行為進行明確規定,使得會稅之間的處理存在差異。本文試圖對此進行簡單分析。
關鍵詞:視同銷售 增值稅 所得稅 會計處理
一、視同銷售業務關于增值稅、所得稅和會計處理差異
1.視同銷售業務的增值稅處理與會計處理差異
一般會計對于視同銷售的業務均包含在增值稅范圍內,但增值稅部分業務不包含在會計收入確認范圍內則不在會計上確認收入,如非貨幣性交換、將自產或委托加工產品用于非應稅項目等。
具體的增值稅計征方式以計征來源區分,一是參與生產過程(自產、委托加工)的貨物,二是未在企業增值(購進)的貨物。對于第一種貨物,因其有具體的人工勞動參與使得價值增加,則無論企業最終是出售或者是轉讓都要計征增值稅;對于第二種貨物,需區分具體用途以進一步判別,如果消費買入的商品,例如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個人消費等,那么該商品的價值沒有增加也不應該視同銷售,企業負擔最終增值稅;如果將其用于投資、捐贈等,那么企業不是將其消費,因此該產品并沒有退出商品流通,接收產品的企業可以憑專用發票抵扣。
2.視同銷售業務的所得稅處理與會計處理差異
稅法規定以企業獲得經濟利益的控制權、相關的收入和成本能夠合理地計量、相關的經濟利益能夠流入企業作為所得稅銷售收入確認條件。在我國,所得稅實行法人所得制,如果貨物在同一法人下的企業中內部運轉,不視為視同銷售;但如果企業改變對商品的所有權,那么無論原來的企業是否收到相應的現金或等價物,都視為視同銷售,并征收所得稅。因此判斷企業繳納所得稅的標準是企業改變貨物的所有權。如果商品是企業自制的,按該商品市場售價確定應稅收入;如果商品是企業購買的,則按購買價格確定應稅收入。對于將貨物作為原材料或半成品用于生產其它產品的,該貨物所有權屬沒有改變,不計征所得稅。
對于非貨幣性的資產交換,如果發生的業務實質上有經濟交易的屬性,并且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可以準確的計量,那么產品的所屬權已經發生實質性轉移,并且該項資產很可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那么會稅之間沒有處理差異;但如果該項非貨幣性的資產交換業務并不具備經濟交易的屬性,又或者商品的公允價值沒有辦法合理計量,例如將產品用于捐贈、做樣品、給其它單位贊助等,雖然其所有權屬發生改變,但不能直接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或無法以貨幣形式確認具體金額,那么會計上不能作為收入確認而是計人相關費用,但所得稅以視同銷售處理,會稅處理上存在差異,繳納所得稅時要調整應納稅所得額。
3.會計上收入確認視同銷售
我們知道一般收入確認的必備條件有:商品所有權實質已轉移;企業能取得該商品的相關經濟利益;計量可靠。相比之下,稅法視同銷售業務所包含的業務范圍要比會計中收入確認的范圍廣一些:即滿足會計上確認收入的銷售所得中,同樣滿足稅法中視同銷售的業務要求;但有部分視同銷售業務雖然在稅法上要求納稅,卻并不滿足會計上收入確認條件屬于非應稅項目,會稅處理存在差異,此時需要進行納稅調整。
二、不同情況下視同銷售的會計處理
1.將貨物交付他人代銷
借:應收賬款貸:主營業務收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借:主營業務成本貸:委托代銷商品
2.銷售代銷貨物
第一,視同買斷方式:與交付他人代銷確認收入處理一致
第二,收取手續費方式:若銷售代銷貨物不確認收入時
借:銀行存款貸:應付賬款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支付貨款確認收入時
借:應付賬款貸:銀行存款主營業務收入
3.自產、委托加工或購買的貨物
第一,用于非應稅項目:
借:在建工程貸:庫存商品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第二,作為投資:
非同一控制下合并方式和非合并方式:
借:長期股權投資貸:主營業務收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借:主營業務成本貸:庫存商品
同一控制下合并方式:
借:長期股權投資貸:庫存商品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第三,用于集體福利或個人消費
集體福利:
借:應付職工薪酬貸:庫存商品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個人消費:
借:應付職工薪酬貸:主營業務收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借:主營業務成本貸:庫存商品
第四,無償贈送他人
用于交際應酬或贈與消費者:
借:管理費用貸:主營業務收入應交稅費
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無償贈與生產經營無關的人:
借:營業外支出貸:庫存商品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最后需特別注意的是,對于購買的產品應用于集體福利或者非應稅項目如工程等用途時不能抵扣進項稅額,只有自產或委托加工的產品才可以抵扣,因為對于購買的產品,企業作為最終消費者承擔最終增值稅;但用于投資、捐贈、廣告等時無論是自產還是購買的產品均作為視同銷售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