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元
灤河流域現狀及治理對策分析
田 元
(河北省水利水電第二勘測設計研究院,河北石家莊050021)
灤河發源于內蒙古高原,最終流入渤海,是海河流域水資源相對豐富的水系,本文在分析灤河流域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現狀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目前正在開展的灤河流域國土江河綜合整治試點工作,初步提出灤河流域治理對策,以實現流域“生態安全、河流美麗、流域和諧”的目標。
灤河流域;現狀;治理對策
灤河流域包括灤河水系和冀東沿海諸河,北起蒙古高原,南臨渤海,西界潮白、薊運河水系,東與遼河流域相鄰[1],是海河流域主要水系之一,總面積5.55萬km2,流經河北、內蒙古和遼寧3省(自治區)。長期以來灤河流域水資源水環境不僅支撐著區域內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承擔著向流域外引灤入津供水的任務,自1983年引灤工程通水以來,累計向天津市供水225億m3,向唐山市供水197億m3,緩解了天津和唐山供水緊張局面[2]。同時,灤河流域中上游也是京津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保護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灤河流域位于中緯度歐亞大陸東岸,屬于東亞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流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549mm,多年平均蒸發量為950~1150mm。灤河流域支流眾多,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0km2的河流分別為小灤河、興洲河、伊遜河、武烈河、老牛河、柳河、瀑河、潵河、青龍河等,冀東沿海直接入海的較大河流有陡河、沙河、洋河、石河、湯河、戴河等[3]。灤河流域建有大型水庫6座,即潘家口、大黑汀、桃林口、廟宮、陡河、洋河水庫。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47.42億m3,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28.08億m3,水資源總量58.4億m3。
隨著灤河流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水資源情勢變化,灤河流域目前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飲用水安全與水生態安全受到威脅、流域污染負荷逐年增加,污染防治任務艱巨、河流水庫的水環境質量不容樂觀、湖濱緩沖帶被嚴重侵占、生態空間被嚴重擠占、流域上游生態環境脆弱、防洪工程體系欠完善、流域尾礦庫生態安全問題突出、環保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已成為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1)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灤河流域水資源短缺,2013年人均水資源量497m3,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4%,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8%。自1999年以來灤河流域持續干旱,2001~2010年全流域年均地表水資源量與1956~2000年系列相比,減少30.9億m3,減少幅度58%。潘家口、大黑汀水庫擔負著向天津、唐山以及灤下灌區的供水任務,入庫水量持續減少,向外流域調水任務未減,嚴重影響了下游用水,加劇了流域內水資源的供求矛盾。
(2)水土流失嚴重。經過多年治理,灤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邊治理邊破壞、治理標準偏低、植被保存率不高等問題仍較普遍。截至2011年底,灤河流域山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46萬km2,流域水土流失嚴重,現有水土流失面積主要分布在灤河中上游地區,侵蝕強度多為中度以上,流域以水力侵蝕為主,風蝕主要分布在灤河上游及源頭地區的豐寧縣、圍場縣、沽源縣。
(3)尾礦庫污染較重。灤河流域上游各類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河流兩岸建有近百座鐵洗廠尾礦庫。礦產開發及各類生產建設項目造成地貌破壞、植被被毀、河床淤積等問題,選礦過程中捕收劑排放入河造成水體TN偏高、選礦脫磷劑排放使TP升高,對水體富營養化帶來較大的影響,導致河道不暢、河水污染。
(4)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灤河流域上游地區各縣城雖大多建有污水處理廠,但普遍存在污水處理能力不足、處理標準不高、管網不完善、運轉困難等問題,加之鄉鎮和村莊生活污水、垃圾、化肥、農藥等污染,致使灤河上游水污染問題比較嚴重。2012年污水入河總量1.19億m3,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僅為53%。
(5)湖濱緩沖帶侵占嚴重。多年來,灤河流域人為侵占湖濱緩沖帶比較嚴重,人進湖退,湖濱緩沖帶內主要是被村鎮居民點和餐飲住宿所侵占,緩沖帶被嚴重破壞,造成湖濱緩沖帶內的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水陸間的自然過渡帶逐漸消失,植被物種單一,生態系統不穩定,生態機能幾近消失;湖濱緩沖帶的污染物攔截與凈化功能削弱,而且湖濱帶內的污染源排放的污染負荷直接入湖。
(6)流域防洪工程存在薄弱環節。灤河干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及達標比例較低,防洪體系存在薄弱環節。灤河流域有防洪任務的河段治理比例僅為35.1%;治理達標比例為32.2%,其中灤河干流有防洪任務的河段治理比例僅為40.2%。已治理河段中,治理達標比例僅為38.1%,灤河干流及其中小河流治理任務仍然艱巨。灤河下游是灤河流域防洪體系的重點,保護區范圍廣大,重要性高。防洪大堤和防洪小埝存在部分堤段斷面小、超高不足的防洪隱患。此外,河道阻水建筑物較多、河道亂采砂,也影響行洪。部分排澇河道淤積嚴重、配套建筑物年久失修。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要求,財政部會同環境保護部、水利部下發了《關于啟動國土江河綜合整治試點實施方案編制工作的通知》,在灤河流域開展國土江河綜合整治試點工作。針對灤河流域現狀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結合目前開展的試點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防治對策。
(1)加大對整個灤河流域系統治理力度。為解決灤河流域現狀存在的問題,保障北京、天津供水安全,改善流域生態環境,應加大灤河流域水土流失、水生態環境、農村點源面源、河道防洪等方面治理力度,國家除了在試點期對流域突出問題進行治理外,還應持續推進治理工作,開展整個灤河流域的系統治理,最終實現治理一片、見效一片[4]。
(2)建立水源涵養生態補償機制。目前,京津冀區域水源涵養的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建議國家綜合運用法律、行政與市場手段,切實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堅持依法治理、依法監管。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按照“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在灤河流域研究建立面向潘大水庫上游的水源涵養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補償專項基金,主要用于水源涵養區水質、水量及生態保護,如水土流失專項治理、清潔小流域建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5-6]。
(3)建立流域長效管理機制。為保護好灤河流域水生態環境,減少人類活動對流域的影響,鞏固綜合整治成果,建立灤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長效管理機制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水環境管理協同聯動機制,切實加強流域上游河道水質保護,做好日常河道管理維護及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工作等,實現流域“生態安全、河流美麗、流域和諧”的目標。
(4)落實保障措施。為保障灤河流域治理工程的順利開展,應加強組織領導,明確有關部門的職責和權限范圍,建立事權清晰、分工明確、行為規范、運轉協調的工作機制;確保中央資金投入的同時[7],地方應多渠道籌措資金,保證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加大前期工作力度,保障項目順利實施;加強建設管理,確保項目質量。
灤河流域治理是一個長期、艱巨的綜合治理工程,需要國家協調各省區、各部門積極配合,認真落實治理方案,保質保量地完成各項措施,以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區域內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8]。
[1]王小蘭,劉東達.搞好灤河流域治理恢復生態環境[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6(04).
[2]劉榮強.灤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現狀及恢復措施初探[J].河北水利,2009(10).
[3]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海河志編纂委員會.灤河志[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4]尹發能,梁新.淺論海河流域的生態恢復[J].人民長江,2007,38(02).
[5]王軍鋒,侯超波,閆勇.政府主導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07).
[6]王金龍,馬為民.關于流域生態補償問題的研討[J].水土保持學報,2002,16(06).
[7]楊紅梅.灤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治理探討[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07(06).
[8]時玉濤.灤河流域水環境評價與保護對策[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1,9(02).
TV212.4
A
1672-2469(2017)03-0015-02
DO I:10.3969/j.issn.1672-2469.2017.03.008
2017-01-17
田 元(1984年—),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