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益 壽云蕾 俞益武*
(浙江農林大學,浙江 臨安 311300)
?
天臺縣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
邢 益 壽云蕾 俞益武*
(浙江農林大學,浙江 臨安 311300)
將天臺縣現代農業園區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和資料查詢,從土地流轉機制、資金投入、科技水平、組織管理模式、經營管理人才等方面,分析了園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發展對策,為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提供了借鑒。
現代農業園區,土地,科技水平,組織管理模式
農業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就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就是實現這個目標的重要路徑。實踐證明,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在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農業生產效益的快速提高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因而成為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模式和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合理選擇。從1994年第一個現代農業園區建立到現在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從一開始借鑒照搬國外的技術和發展模式,到如今已經積累起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同時現代農業園區已經在全國范圍內蓬勃發展起來,一些地區興起了現代農業的試驗示范,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經驗與示范引導。
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鎖定“三農”,凸顯了國家對“三農”的高度重視,這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出了要求。在此背景下,天臺縣積極開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共規劃有1個現代農業綜合區、6個主導產業示范區和7個特色農業精品園省級創建點。2010年7月,天臺縣現代農業園區通過了浙江省第二批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創建點的審批。天臺縣現代農業園區管委會于2012年年底成立,管委會以規劃為龍頭,圍繞鐵皮石斛、茭白、優質水稻等特色主導產業,穩步推進項目建設,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全縣起到了引領示范的作用。2013年,園區統籌安排現代農業發展、美麗鄉村、農房改造和鄉村旅游等工作,以實現一二三產聯動,效益倍增。天臺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經歷了從純農業,到逐步拓展產業鏈,到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融合,實現三產聯動的過程,其發展脈絡具有典型性。
1.1 園區區位
天臺縣現代農業園區位于天臺縣西部的平橋—街頭區域,距離天臺主城區12.8 km。新62省道穿境而過,距上三高速公路出口12 km,交通方便。國家級風景區寒山湖、寒明巖、九遮山等景區分布在附近。園區南面至始豐溪,北面以自然地形、里石門水庫北干渠為界,西至街頭鎮聯豐村,東至平橋鎮西林、赤山等村。
1.2 園區布局
天臺縣現代農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為58 200畝,其中耕地為20 350畝,園地5 050畝,林地3 660畝,其他農用地及未利用地5 445畝,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5 062畝,交通運輸用地2 010畝,水利設施用地400畝,其他用地923畝。
園區現有各類農業經營主體83家,其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省級骨干農業(林業)龍頭企業2家;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68家,其中省級示范性合作社有2家;共有縣級以上名牌農產品11個,其中省級以上的占5個。
2.1 土地流轉瓶頸制約日趨嚴峻,體制有待創新
農村農民主要擔心土地流轉后影響二輪到期后的土地再分配,而企業則考慮農業項目的投資周期相對較長,擔心二輪到期再分配后能否繼續延包。這就造成了園區土地集中穩定流轉難度較大,制約了企業投資建設的積極性,也影響了園區產業的規模化拓展。應以提高農業和農民組織化程度,提升園區農業產業競爭力和綜合效益為目標,積極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促進園區現代農業的發展。
2.2 技術服務水平提高迫在眉睫
園區一直缺乏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近年來一直依靠農業、林特、水利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今后加強園區技術服務力量,進一步提升原有基地水平,更好帶動園區周邊農民致富,是園區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2.3 資金投入不足,設施有待完善
園區內部道路及水渠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較大,除園區專項扶持資金外,其他支農資金也有待進一步整合,農民自身及其他社會資金的投入有待進一步引導。園區休閑農業相關服務設施及宣傳設施匱乏,應根據園區需求進行統籌安排。
2.4 科技水平不高,營銷渠道不通暢
如“xxx,什么時候回來?幫我買油回來。”“不好意思經理,公司很忙,但我家里有急事,要請假。”“抱歉老師,我忘帶作業,可以下次交嗎?”“不好意思同學,打擾一下,我是新同學,不認識路,請問圖書館怎么走?”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間接請求行為表達時都借助一定輔助性語言暗示,以引起下文。
園區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不少,但大多數組織帶動能力薄弱,帶動農戶少、產業規模小,導致園區產業科技設施整體投入相對不足,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難度較大,缺少具有區域識別性的拳頭產品,農產品質量和標準化生產水平都有待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品牌及市場推廣有待進一步拓展。
2.5 組織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以天臺縣現代農業園區目前的組織管理模式來看,政府主導型模式的成分依然偏大。政府主導下的園區發展往往追求規模,盲目追求高投入,高技術,建設與展示高附加值的設施農業得到了重視,而農業實用技術的采納和使用卻被忽視了,較少預測投入產出的效益分析,由于成本較高,導致園區生產的產品往往市場競爭力不強,經濟效益不佳。
2.6 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缺乏
園區內的經營管理人才較為缺乏。園區要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經營管理好園內企業,必須要筑巢引鳳,大力引進人才,尤其是經營管理方面的人才。同時要通過制定優惠的政策,招商引資,吸引園區內外的資本、技術、人才來參與園區的經營發展。
3.1 探索土地流轉新途徑
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新模式,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成立農民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大學生創業基地、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主體,建立起“土地變股權,農民變股東,有地不種地,收益靠分紅”的機制。大力倡導整村整組的流轉模式,鼓勵整存整組的農戶將各自承包的土地統一委托、連片整理、集中流轉。
3.2 構建立體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利用新興的互聯網、移動網絡、云計算、物聯網等高新技術手段,結合天臺縣現代農業發展趨勢,依據園區現狀和需求,以“智慧農業”項目建設為抓手,建設一個覆蓋全縣、滿足天臺未來農業信息化需求的智慧農業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建成若干個示范點,進一步提升園區農業的規模化、設施化、產業化水平。憑借智慧農業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構建的立體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緊密結合農業科技與農民,使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難題得到解決,讓信息技術在公眾農業信息服務領域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將農業資源、實用科技、政策法規、加工營銷、市場動態等多樣化信息產品提供給公眾特別是農民群眾。
3.3 拓寬資金招引渠道
與縣、市相關部門充分銜接,整合財政、發改、科技、農林、交通、國土、水利等各部門資金,并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統籌安排,集中布局,避免多頭審批、重復投資和分散投資,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率,確保政府財政支農資金的長效投入。在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投入的基礎上,應充分調動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的投資積極性,同時積極包裝項目,通過招商引資,擴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資金來源,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導、農民主體的開放型多元化投入機制。
3.4 完善農業園區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拓寬農產品交易渠道
園區應積極打造線上線下兩大農產品交易平臺,包括不定期舉辦、參與農產品展銷會、推介會、在線展示、電子商務、期貨交易、拍賣競價等。加強流通主體建設,發展近鄰農貿市場、農產品物流配送等,確保園區農產品的對外及時輸出。對接天臺縣域各超市、小區、企事業單位等構建生鮮農產品直銷市場體系。以傳統的農產品集貿市場為基礎,農產品綜合性批發市場為主體,重點培育和發展農產品專業市場、電子商務平臺、農超對接和產地—小區對接等適應現代農產品銷售的市場模式。
3.5 創新現代農業園區的組織管理模式
為提高農業與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升園區農業產業競爭力和綜合效益,根據園區農業生產和要素流通實際,探索建立園區主管下的多種組織管理模式。針對駐園企業,實行“園區主管、企業主體”的“園區—企業”組織管理模式,著重打造農業龍頭企業。針對園內農民散戶,要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作用,推進“園區主管、合作社主營、農民主體”的“園區—農戶”組織管理模式,以園區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為抓手,加速推進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并積極推動合作社一體化經營。為提高農業和農民組織化程度,著力引導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資金互助合作,努力拓寬農民合作組織的農戶覆蓋面、土地覆蓋面和產業覆蓋面。
3.6 重視人才建設
政府出臺相關的優惠扶持政策吸引高素質人才進入園區,包括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等,人才素質的提高將帶動園區整體經營水平的提高;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在引進人才的同時,輸出人才,實現區域間的交流,增強園區的影響力;對園區內工作人員有完善的保障機制,促使員工提高工作效率。為形成人才引進和培養的良性循環,天臺縣現代農業園區應當建立一個合理的人才激勵機制,即工作績效和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在收入上得到真正反映,人才能夠合理流動,人力資源部門、職位及地區間的協調分配得到優化,優秀人才的努力和做出的貢獻獲得激勵。
文章梳理了天臺縣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現狀,對園區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為園區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思路。同時對促進天臺縣,乃至東部沿海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其新農村建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 魏德功.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J].改革與戰略,2005(10):28-32.
[2] 張天柱.現代農業園區規劃與案例分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3] 王寶平.楊凌示范區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
[4] 王樹進.農業園區規劃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5] 江 晶.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運行機制與發展模式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
On problems in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in Tiantai County and its strategies
Xing Yi Shou Yunlei Yu Yiwu*
(ZhejiangAgriculturalandForestryUniversity,Lin’an311300,China)
Taking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modern park in Tiantai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from the land transfer mechanism, capital inpu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andards, management model, and management talents by the site investigation and document survey, and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ccordingly,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s.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l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l
1009-6825(2017)10-0009-02
2017-01-23
邢 益(1989- ),男,在讀碩士; 壽云蕾(1990- ),女,在讀碩士
俞益武(1962- ),男,教授
TU984
A